《李鸣生五访汶川纪实录:绝地重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鸣生五访汶川纪实录:绝地重生-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8.中德帐篷医院(5)
中德帐篷医院迎来了中国第一个婴儿的平安降生,让在场的德国人也感动不已。据报载,来自德国的机械师克劳斯·穆楚夫说,能在帐篷医院里看到中国新生命的诞生,感觉非常美妙,非常开心。因为新生命代表着新的希望,这会让中德两国医护人员对未来的救援工作,更有信心!
  张燕的孩子顺利诞生后,孩子的父亲方旭兴奋至极,泣不成声。因为汶川大地震,不仅震垮了他们多年来辛辛苦苦经营的小家,还一度震碎了他们明天美好的梦想,如果不是因为张燕肚子里的孩子,小两口连死的念头都有了。而孩子的顺利诞生,让他们对生活突然有了念头,对未来有了希望。于是,为了表达对中德帐篷医院的感谢,小两口特意给儿子取了一个响亮而又很有纪念意义的名字——方中德!他们只希望这个在中德帐篷医院出生的儿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能像德国人那样去帮助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
  在此后两个多月里,中德帐篷医院又诞生了7名婴儿。这7名婴儿中,有2名取名为“中德”,有3名取名为“华堰”——意为纪念上海华山医院和都江堰人民医院的友谊。
  2008年6月1日,为保证更加快捷、有序地转接病人,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急诊“120”,也整体转移至中德帐篷医院,使帐篷医院成为灾后本地区系统最完善的一家医院。而且日门诊量逐日增加,每天都有近600多人看病;高峰时期,每天可达1000余人!
  在此期间,德国专家还对中方医务工作者还进行了相关的培训,以及安装设备方面的维护指导;为医院医务人员举行了《灾难医学救援医疗设施准备流程》、《灾后病人的护理问题》、《野战医院物流相关问题》、《灾难医学救援儿童麻疹诊疗状况及产科急诊处理原则》等讲座,从而使中方医务人员对于灾难医学领域中的医疗救援知识,和实际操作,更加熟悉,也更加规范。
  2008年6月15日,德国红十字会代表德方,将中德红十字会帐篷医院正式移交给了中国红十字会,由中方统一管理、使用。
  2008年8月底,在63万都江堰人民最危难、最需要之际,及时伸出了国际援救之手,成功地救治了67800多名灾区伤病员、做了300多台手术、迎接了8个新生命的中德帐篷医院,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告别了正在复苏中的都江堰。
  分别这天,都江堰小雨淅沥,烟雾迷朦;中德双方医务人员饱含热泪,相互拥抱,依依不舍。
  是的,救死护伤,没有国界之分,没有地域之别,人道、博爱、慈善、悲悯,永远是人类一面高扬的旗帜;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际,当德国人将这面旗帜插在中国灾区的废墟上时,我们从这面旗帜上便看到了六个血色的大字:生命高于一切!
  。 最好的txt下载网

9.上海有位沈奶奶(1)
在灾区,志愿者是一个特别招人喜欢的名字。
  其实,志愿者谁都可以做,随时都可以做。钱不在多少,物不在贵重,只要是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帮一下,拉一把,甚至那怕帮忙打个电话,替人说上一句话,便足矣,就够了!
  在灾区的走访中,我曾采访过数十个志愿者;同时也看到过、听说过许许多多志愿者的故事。他们的真心与真爱、真情与真事,令人感动,令人敬佩。
  2010年11月26日下午,我来到都江堰红十字会。接待我的,是红十字会女会长曾岷。曾岷身材高挑,大方漂亮,一位十足的知性女人。曾岷此前曾在都江堰卫生局任副局长,2009年1月才到红十字会,谈起抗震救灾中的志愿者的情况,曾岷很激动,甚至眼里还噙着泪水。
  曾岷说,我亲眼见到的志愿者,至今都在深深感动着我,而且这种感动,也许会影响我一辈子。我记得很清楚,地震后的第二天傍晚,天有点灰蒙蒙的,我当时在临时搭建的指挥中心负责卫生工作组。那天是我们开始接受第一批紧急的救援药品,有一个天津的志愿者和10个河南老兵就来到我们这里,他们是以红十字会的身份来的,是乘坐火车来的。我们刚一见面,10个河南老兵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河南受灾的时候,你们帮助过我们,社会各界的人士也都帮过我们,现在你们受灾了,我们来帮助你们,理所应当。我听了这话,眼泪都快下来了。我知道,他们就是以感恩的心来帮助我们的。接着他们又跟我说,你有啥子苦活累活,就我们安排吧,我们的衣食住行你们通通不管了,我们不给你们添一分钱的麻烦!当时急救的药品已经来了,消炎的、止血的,全都是必须要的东西。但那么多的集装厢,部队又还没到,我身边人手不够,正需要人帮忙呢!天津的志愿者和10个河南老兵,一共11个人,从当天开始,就开始帮助我们干活,一直坚持到7月初,大概有两个月,等我们的指挥中心撤了,他们才离开灾区。这两个月我一直待在指挥所,每天都见他们汗流浃背,可他们干了那么长的时间,却没有和我们一起吃过一顿饭。开始半个月,我们整个指挥部都是吃方便面、矿泉水、火腿肠,他们却吃自己带的东西。这让我非常受感动。我们当时还有个钢丝床可以躺一躺,他们却每晚睡在绿化带上。后来我们实在不忍心了,就找些木板来,给他们搭建了一个小棚子。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居然硬撑了两个月。到了后期,我们卫生系统有时会熬点粥送过来,我们就让他们也喝一点,可他们不喝,坚决谢绝。我就说,这样子不行,时间久了,你们的身体会累垮的!后来他们才很不好意思地接受了。
  在灾区走访中,我还听说了另外两个志愿者的故事。
  一个叫杨光建。杨光建35岁,10岁的女儿在地震中不幸遇难,令他悲痛欲绝。可就在女儿火化后的第二天,他就到都江堰紫坪铺镇岷江社区当了一名志愿者。当时岷江社区在公路边上设置了一个救助点,主要用于帮助从重灾区虹口乡逃离出来的游客及受灾群众。杨光建来到这个救助点后,主动报名当了社区一名治保巡逻队员。白天帮助逃难同胞解决各种困难,夜晚巡逻值班,有时甚至通夜不睡。
  另一个叫张小红。张小红是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军官,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几个小时,她就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张小红精通医务,在灾区主要做救护、防疫工作。虽然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啃几口面包,几个月都不能和孩子们见上一面,还随时面临被疾病传染的危险;但在灾区的救援过程中,张小红却一直坚持到最后。2009年9月,张小红又筹集了第一笔慈善资金,和一些志愿者一起,在彭州小鱼洞九年制学校和通济中学分别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专门为在地震中受到心理创伤的孩子们进行恢复治疗。玉树发生地震后,和两年前一样,张小红作为四川第一批应急志愿者,又紧急赶到了玉树……。 最好的txt下载网

9.上海有位沈奶奶(2)
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上海志愿者沈奶奶的故事。
  沈奶奶的真名叫沈翠英。在走访中,我曾无数次听人说起沈奶奶的故事;而每次听到沈奶奶的故事,总会让我想到很多很多 。
  沈奶奶8岁父亲去世,此后母亲一人拉扯着五个孩子,含辛茹苦,度日如年。穷困潦倒的童年,让沈奶奶从小尝尽人世的艰辛。家里没钱买菜,刚上小学的她,就去菜场捡大白菜叶;家里没钱买鞋,刚上中学的她,就把别人扔掉的烂鞋子捡回家自己学着做。然而,最让沈奶奶难忘的,是别人对她家曾经有过的帮助。有一次她家没米下锅了,妈妈带着她去朋友家借钱,娘俩坐在朋友家门口等了3个多小时,一直担心别人不肯借钱。没想到朋友下班后一见到她们,立马就爽快地把钱借给了她们。后来政府为她减免了学费,她才顺利上完了小学和中学。因此,童年的沈奶奶虽然尝遍了苦难的滋味,但童年留给她的不是伤感,也不是抱怨,更不是仇恨,而是对苦难的深刻理解,对曾经帮助过她的人的美好记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她从苦难的童年中获得的最可靠的人生信条。中学毕业后,沈奶奶进入师专继续求学,随后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奋斗了近20年。其中10多年时间,她在上海一家有名的聋哑学校任老师,每次看到那些肢体缺陷的孩子和那些孩子的父母,想起自己苦难的童年和穷困了一辈子的母亲,她的心里便会涌起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  
  1991年,沈奶奶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后在亲戚的鼓动下,下海经商,赚到了“第一桶金”。2000年,沈奶奶阴错阳差,买下了上海亚都国际名园的两套房子,一套留作自己居住,一套出租出去,每月租金8000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了,沈奶奶每天都要通过报纸、电视和电台关注地震的消息。灾区倒塌的学校,埋在废墟里的孩子,以及那些失去孩子的母亲,令她坐卧不安,心痛不已。特别是有一天,当她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灾区的一则报道后,再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了。这则报道说: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1998年发现学校实验楼的楼板缝里,居然没有灌注水泥,而填的是水泥纸袋!叶志平校长非常生气,当即找到一家正规的建筑公司,重新在实验楼的楼板缝里严严实实地灌注了混凝土。1999年,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叶志平校长又对这栋实验楼动了大手术,他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完全按正规施工的要求,将原来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灌注水泥,统统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即每根柱子直径加粗了15厘米。并亲自动手测量,少了半厘米也不行!学校没有钱,他就一点点向教育局要,东要一点,西凑一点。由于教学楼有16个教室,每天都要上课,他就与施工单位协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