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生五访汶川纪实录:绝地重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鸣生五访汶川纪实录:绝地重生-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药品储藏室等;其电力均由一部从德国带来的发电机供应;帐篷分为两层,隔热防雨,还防阳光辐射,帐篷里的每张床头都对着一个窗户,病人可以自行决定,是打开还是关闭;手术室是一个充气帐篷,内部的高压,可排除外部空气中的不洁物;另有五六十个小型简易马桶,病人使用后,马桶会自动粉碎排泄物,而后再导入一个塑料袋,统一送至环卫部门处理;还有一个帐篷作为X光室,与其它帐篷相对保持一定距离,3米外不会对人产生辐射。
  我还听说,德国的这种帐篷医院早在五六十年前就诞生了,是二战时期德国专门用于应急战场的需要而构想出来的。它对德国来说,也许已经是落后了;但对中国而言,却是再先进不过了。据德方介绍,这种帐篷医院可以在陆地任何地方搭建,包括荒野、高山和沙漠。它曾在巴基斯坦2007年的地震区域使用过,在非洲的几个地震区域也使用过,而在阿富汗每年都会使用一两次。它的装备虽然谈不是世界最先进的,却是最成熟、最实用的。正如德国红十字会发言人Koch女士在新闻发言中所说,我们的野战医院说它是最高级别的,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医疗设备有多么的高级,多么的尖端,而是说这种野战医院的规模较大,完全具备一个医院应该具备的大部分设施和功能。而且这个野战医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最少的德国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医院移交给受灾国家的医务工作者,自己运行,自己使用。
  在搭建野战医院过程中,11位德国医疗技术专家、40多位华山医疗队和100多位都江堰市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冒着酷暑,顶着烈日,身兼数职,加班加点,全力投入;麻醉师、卫生员、消毒员、水电工等,也赤膊上阵;甚至拿手术刀的医生还扛起大箱子当起了搬运工,娇小温柔的护士也拼装仪器当起了装配工。尤其是德方的工作人员,相当敬业。比如有一位叫克劳斯的先生,在德国是一家工程公司的老板,同时也是红十字会的一名志愿者。他曾参加过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救灾工作,如巴基斯坦、伊朗、印尼等。他这次是第一次来中国,到灾区后,可能是天太热,也可能是太着急,嘴唇很快便长了疮。但他默不作声,每天只顾低头干活。他对中国的记者说,我们和中方的合作很协调,在其他地方要一两天才能做完的事,在中国的灾区,几个小时就搞定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8.中德帐篷医院(3)
此外,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也纷纷闻讯赶来帮忙。其中最为突出者,当属王平率领的“兄弟爱心救助队”。这支由70多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成员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其中有公务员、大学生、个体老板等。灾区的夏日,酷热难熬,时刻都像在蒸桑拿。但“兄弟爱心救助队”从早上7点开始搭帐篷,一直干到深夜十二点,个个吃苦耐劳,挥汗如雨,却从不休息片刻。
  在搭建中德帐篷医院的过程中,中方人员不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给德国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中国的这次地震发生在山区,所以德国专家预计,搭建这座野战医院至少需要5天。可没想到中方人员仅用了2天半的时间,一个个巨大的帆布帐篷,便接二连三地从废墟上矗立起来,而且还完成了医院主要设备的安装工作。于是德方人员感叹说,中国灾区的工作人员,是世界上最能吃苦的,也是最有效率的!
  2008年5月25日下午3点,中德帐篷医院正式落成。
  我听说,在长约400米、宽30米的都江堰天府大道的尽头,46个大大小小的白色帐篷一字排开,帐篷里的所有的医疗设备,均可以拆卸移动。即是说,这个特殊的帐篷医院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迁移到任何一个地方。因此与其说是一个野战医院、帐篷医院,不如说是一个流动医院。医院设立了门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药房,还有放射科、检验科、病房以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顶帐篷都由天然材料制成,都用充气管支撑,安全、结实、防火、无污染,既有真空隔热层,还有散热的空调设备;帐篷里配备的制氧机,还能直接将空气变成氧气,调节氧气浓度,从而替代其笨重的氧气瓶。
  据悉,为了迅速给中国灾区建起这个帐篷医院,德国方面一共投入了150万欧元,可供医院维持运行三个月。除了从德国带来的贵重药品,还有3辆越野车。而购置这些设备与药品的费用,主要来自德国政府拨款、德国红十字会的善款以及德国民众的捐款!
  2008年5月26日,医院正式开诊。
  我在走访中得知,开诊当天,前来求治的灾民排成长龙。一天下来,中德帐篷医院便救治了252个病人!
  看到中德帐篷医院效率如此之高,都江堰卫生局局长肖红非常高兴,他说,这就打消了一些人对德国帐篷医院的担心和顾虑。更重要的是,都江堰的群众生孩子、做手术等,就再也不用跑到几十公里外的成都去了。而德方的领队托马斯先生看到本国捐助的帐篷医院如此深受中方欢迎,同样非常欣慰。托马斯是第一次来中国,四川人民的火辣干劲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给他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
  都江堰人民医院一位医生告诉我说,帐篷医院的开诊,对都江堰成千上万的地震伤员来说,非常及时,也非常关键,简直就是一颗救星,也是一颗福星!因为当时都江堰最大的人民医院已经岌岌可危,而且没有电力可供使用,只能在医院门口一个临时搭起来的简易帐篷里办公,条件非常简陋,许多急需要做的手术,根本无法开展。有了中德帐篷医院后,我们人民医院的50多个医生,马上就可以在里面开始救治工作了。
  当然了,这个“洋”医院刚落成时,也多少有点“水土不服”。都江堰的医生告诉我说,因为这个帐篷医院不光医疗设备齐全,还连带着 “德国式厨房”,所以中方的厨师开始很不习惯,常常被搞得手忙脚乱;而德方医生护士的制服也太肥太大,我们医院最高最胖的医生穿上最小号的德国制服,都还显肥大。。 最好的txt下载网

8.中德帐篷医院(4)
都江堰市卫生局副局长李自刚告诉我说,中德帐篷医院最大的特点,是免费治疗,绝对的免费治疗!这一免费治疗,就不得了,在都江堰一下就轰动了!医院一天的门诊量,大概有一千五六百人的样子。帐篷医院分了标准病区,还有标准的厕所。病床都是国外那种折叠式的床,所有的设备也都可以折叠,打开是一张桌子,收起来就成了一个箱子,用完后打成箱子就收走,很方便的。德国方面派的11个专家,有搭建帐篷方面的专家,有供应方面的专家,有管理协调的专家,还有两个医学方面的专家,一位是约阿西姆·贾德曼博士,一位是巴托马斯·莫赫博士。无论哪方面的专家,都很厉害,都很敬业。而中方的医务人员,以上海华山医院为主,他们负责管理和领导,派了一个专家队,专家队分批轮换,一个月换一批,共计大约120人,还有就是我们都江堰人民医院抽调过来的医生。德国方面主要给中方救援人员提供咨询和指导,开始时由德中团队一起医治病人,逐渐由中方人员全面接管,最后移交给都江堰人民医院管理。救援工作结束后,帐篷医院就无偿留在中国,归中国永久使用。
  我在走访中还了解到,中德帐篷医院开诊后的第二天,即5月27日,就及时挽救了一位15岁少女的生命。少女叫黄奕,四川绵阳市安县高川乡茅香村人。黄奕患有先天性心肌炎,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惊慌失措的家人带着他翻山越岭10多个小时,才从山里逃了出来。一路上,黄奕的心脏病几次发作,后来被人送到中德帐篷医院,因抢救及时,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并得到很好的治疗。
  而最喜庆的是,开诊后的第五天,即是5月31日,已救治了3000多名灾区伤员的中德医院,竟在帐篷里迎来了第一个新的生命!
  这一天,住在都江堰市临时帐篷的孕妇张燕,一大早便出现强烈的妊娠反应。大约8点左右,都江堰120急救车就将张燕送到了中德野战医院。张燕回来回忆说,刚到这家帐篷医院的时候,我非常紧张,因为这里毕竟不是真正的医院;所谓的产房,也只是一间帐篷而已。万一分娩中出现问题,大人好说,我的宝宝怎么办?
  事实上,张燕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中德帐篷医院的中方医生王思群副教授说,张燕是在地震前怀孕的,可能是因为地震,影响了孩子的胎位,影响了孕妇的整体身体情况。所以张燕被送到帐篷医院后,经过检查,发现胎儿胎位不正,顺产基本没有可能。因此为了保证母子平安,我们决定马上对张燕实施剖腹产手术。但当时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帐篷医院没有血库,必须备血!好在我们的医生都知道自己的血型,我们就把具备张燕血型的医护人员全部集中在“手术室”外,万一张燕需要输血,马上就可以抽血。
  张燕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推上了手术台。一直守候在产房外的都江堰人民医院护士蒲春波说, 当时“产房”外聚集了很多等待输血的医护人员,大家都为张燕捏着一把汗。但很幸运,上午10点37分,中德帐篷医院第一个新生命平安降生了!作为一名妇产科护士,我曾参加过很多次剖腹产手术,但这一次是我最受感动的一次。因为这个新生命是在德国友好人士和上海华山医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诞生的。而且诞生地震灾区,诞生在帐篷医院,母子平安,很不容易! 。 想看书来

8.中德帐篷医院(5)
中德帐篷医院迎来了中国第一个婴儿的平安降生,让在场的德国人也感动不已。据报载,来自德国的机械师克劳斯·穆楚夫说,能在帐篷医院里看到中国新生命的诞生,感觉非常美妙,非常开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