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帝国的兴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年帝国的兴亡- 第2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与历史不同,“虎式”与“豹式”都是采用了施维茵重工的柴油发动机。但“虎式”的庞大重量让它依然成为一辆著名的“油老虎”。到最后克莱茵不得不停下脚步来等待后方油料补给,同时开始检修这些新型坦克。“虎式”与“豹式”的精密设计,让它们成为一种娇贵的兵器。与其说它们是一件杀人兵器,不如说是一件工艺品更合适。第35装甲师每天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来检修这些工艺品。外加一路突破,俘虏了大量苏军抛弃的坦克让它们的速度越来越慢。

    这些被抛弃的坦克很大一部分属于扎伊夫指挥的第32机械化军。这些只有个空油箱,或者某些装置发生故障的苏军坦克原本是准备在原地等待。等它们所属的第23集团军来收容它们,谁想到德军冲得那么快。友军还没到达,敌军就先出现在了面前。

    于是原本神挡杀神,佛阻杀佛的第35装甲师只有屡次停下脚步休整,最终被原本落后的“瓦露基利”超越。

    至于扎伊夫手下,那支坦克部队。在被第35装甲师分割后,留在北面的部队被古德里安一股脑圈进明斯克包围网中。古德里安才没时间来处理这支小规模的苏军坦克部队。第2装甲集群将这些苏军坦克不停向北驱赶,直到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为止。之后就交给身后的步兵去包围他们。而那支被包围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北侧的部队在突围失败后开始收缩防线。梅耶的第14机步师将它们围得像个铁桶。

    梅耶不是任海济,他才不会为了锻炼部队而故意留下破绽。梅耶只知道自己要做的就是不停挤压包围圈中的苏军,将他们不停向普里皮亚特沼泽方向驱赶,在短时间内完成副元首交付的任务。随后跟上另两个师的脚步。于是在梅耶的指挥下,第14机步师发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攻势。

    在接连丢掉数个防御阵地后,眼见突围无望,援军迟迟无法到达。扎伊夫最后下令向南退入普里皮亚特沼泽中。kv1/85的重量让它无法在普里皮亚特沼泽中前进,大量kv1/85被苏军主动抛弃。坦克兵成群结队的抛弃坦克躲入沼泽中。于是这支有着大量kv1/85重型坦克的苏联坦克师就变成了纯粹的步兵师。这些躲入普里皮亚特沼泽的苏军虽然在短时间内避免了成为德军俘虏的尴尬,但他们在连续恶战,又没有补给的情况下眼神涣散、衣不遮体、步履蹒跚。他们只知道拖着僵硬的脚步不停向东走,在德国人完全占领白俄罗斯之前逃回斯摩棱斯克。至于能有多少人靠着双脚,靠着意志走出这片沼泽。扎伊夫自己心中也没底。

    至此白俄罗斯的战役几乎可以说是结束了。

    1941年6月1日。经过1周激战,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明斯克包围网完成。古德里安和霍特的两个装甲集群像一把大钳,从南北两侧死死钳住奥尔沙陆桥西侧出入口。

    苏联西方方面军总司令巴甫洛夫与苏维埃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包围网完成前夕,终于发现德军的企图。德国人的胃口远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大,他们想将整个西方方面军一网打尽。巴甫洛夫与斯大林下令西方方面军在突出部的主力后撤,意图退往斯摩棱斯克重组防线。但是一切都太迟了,德军的2个包围网都已完成。即便他们能从比亚威斯托克包围网中突破,还需要面对之后的明斯克包围网。

    苏军4个集团军的20个师,约60万人被圈在德军包围网中。包围网中的苏军部队发起了孤注一掷的突围。狂奔的骑兵冲在了最前面,他们挥舞着手中的马刀,嘴中高喊着“乌拉”冲向德军阵地。紧接着的是一批又一批密集成群的步兵,被他们举至胸口的刺刀反射着白俄罗斯夏季刺眼的阳光。他们肩并肩向前冲锋,嘴中同样不停大喊着“乌拉”。

    早已严阵以待的德军立刻用手中的mg42与2型坦克上的同轴机枪开始向这些发起冲锋的苏军步兵扫射。mg42毫无停歇的撕裂油布声成了苏军士兵死亡的奏鸣曲。英勇的苏军士兵一批又一批倒在机枪下。他们的尸体堆满了白俄罗斯广阔的田野,他们的鲜血将这片广阔的田野染成一片棕褐色。

    不过德军虽然将60万苏军包围,但包围网实在太大了,装甲部队太少,身后的步兵又没有完全跟上,封住两侧。哪怕中央集团军群比历史上多10万人,依然无法完全封锁住包围网。包围网中的60万苏军开始分批借着夜幕从德军包围网的缝隙中溜走,逃入白俄罗斯的密林中。在遮天蔽日的森林中,这些成功出逃的苏军部队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不停的向东走。他们中有的人成功逃回斯摩棱斯克,重新返回部队继续与德军作战。有的人则留在了白俄罗斯,化身为游击队,开始了艰苦的敌后游击战。没有人知道这些逃出部队的确切人数,即便是苏联人自己也不清楚。所有人唯一清楚的是,德军在开战后1星期,便取得了一场大胜。而苏军则遭遇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几乎向德军完全敞开。

    所有的一切都和历史相同,在明斯克失守前夕,斯大林将朱可夫从基辅召回。朱可夫这个二战名将为包围莫斯科,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

    第三十二章改变与未变的历史(1)

    第三十二章改变与未变的历史(1,到网址



………【第三十三章 改变与未变的历史(2)】………

    从基辅匆匆赶回的朱可夫在听完铁木辛哥和瓦杜丁的情况介绍后,认为明斯克地区已无法挽回。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下个目标肯定是通往莫斯科的大门斯摩棱斯克,甚至就是莫斯科。

    3人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依照目前局势苏军首先应当在斯摩棱斯克建立防线。由斯摩棱斯克至莫斯科的道路上建立纵深梯次防御。以此来疲惫德军,为苏军争取组建新部队与调动远东部队的时间。随后在适当时机展开反击。而莫斯科中央军区立刻用民兵师组建集团军,负责保卫莫斯科。同时对苏联西方战线指挥体系进行改组,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和布琼尼分别出任西北,西方和西南三个方面军的总司令,负责企图阻挡德军。但德军的行动速度比苏军更快。

    一完成明斯克包围网,德军指挥部也和苏军一样对指挥体系进行改组。将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与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合并为第4装甲集团军,由原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元帅任司令。原第4集团军则改为第2集团军,由魏克斯上将任司令。

    不可否认,即便是在人才辈出的德国国防军指挥部中,克鲁克也是位极具才干,声明显赫的人物。在波兰,法国战役中都立下过汗马功劳。霍特在法国战役中就是由他指挥。

    由于战功卓著,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成为德军中最大,最精良的部队。但克鲁格出身步兵,对装甲部队不是很了解。他最关心的是如何利用装甲部队在斯摩棱斯克再设一个大包围圈。

    但古德里安和霍特却一致认为,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下一个目标一定是莫斯科。那么鉴于苏军西方方面军主力在之前的战斗中被德军一锅端。现在要做的应当是趁苏军后续部队战斗力低下,装甲部队一口气冲到莫斯科。而不是在斯摩棱斯克与苏军周旋。

    更糟糕的是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原本是想通过成立第4装甲集团军来统一指挥手下的所有装甲部队,却没想到克鲁格与手下将军之间有如此分歧。但他却没有下达规定指挥隶属关系的命令书。双方在军事会议上谁也不服谁,外加古德里安那种想到什么说什么的直肠子性格,军事会议往往最终变得和菜市场一样,双方为了各自目标争得眼红脖子粗。

    在整件事中,任海济表现得更像个旁观者。即没有赞同任何人,也没有对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只要一参加军事会议,这个家伙便立刻双手抱胸,低着头开始打瞌睡。

    从军衔上来说以任海济中将军衔本来是没资格参加这种军事会议的。不过从职务上来说,他指挥的“德意志第一独立混合装甲军”与原第2、第3装甲集群在地位上是相同。他的职务权力也与古德里安、霍特两人相同。更重要的是他还拥有“德国副元首”这个头衔,即便是战功显赫的克鲁克也不能无视他的存在。

    在任海济眼中克鲁格的确优秀,的确颇具才能。而且敢于违抗希特勒的命令。在代替博克成为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后,1943年克鲁格不顾希特勒反对,命令部队突围并取得成功。不但缩短了200公里的正面,而且在春季泥泞开始前,中央集团军群便已位于构筑良好的阵线上。

    不过也就这样了。任海济可不指望所有步兵出身的德军指挥官都能像古德里安那样熟知装甲兵的用法。当然克鲁格也没错,他想在斯摩棱斯克再来一场合围战的想法与“巴巴罗萨计划”那优先消灭苏军有生力量,防止苏军退入更广阔领土的主旨相符。

    至于古德里安与霍特的想法也不能算错。只是他们太过相信自己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同时又太小看苏军的抵抗力了。这两个装甲指挥官直冲莫斯科的想法将装甲部队的战斗方式发挥到了极限。但是先不论占领莫斯科是否有意义以及能否顺利占领莫斯科。光是由斯摩棱斯克至莫斯科这条路上驻防的无数苏军部队,只要用拖延战术,就足够磨死突前的德军装甲部队了。当蚂蚁多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它们足以咬死一头大象。

    所以在军事会议上,任海济又开始装傻了。这个家伙不是双手抱胸装出一副在听取各方意见的样子来睡觉,就是直接趴在会议桌或沙盘边正大光明的睡觉。更过分的是只要会议时间一长,如果是坐着他的头就开始一点一点,让人还以为他在为某个观点表示赞同。如果是趴在会议桌或沙盘边,他的口水就留得满桌都是。

    熟悉任海济性格的古德里安对此早有见怪不怪了。这个装甲兵天才完全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