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策的。不同的是,汉武帝是在西北边疆地区实行屯田,曹操则是在中原地区实行屯田;汉武帝实行的是军屯,曹操最初主要实行民屯,后来才又逐步扩展到军屯。这些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的变通。如果不知变通,墨守成规,是不可能在中原地区蓬勃发展起屯田事业来的。
  屯田首先在许都周围地区推行,以期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曹操把原黄巾军的一些人及从各地招募来的流民,用军队形式加以编制,组织成屯田民(或称田客)。屯田的基层组织为屯,民屯每屯约有五、六十人,配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耕牛和农具等。为了加强对屯田农民的管理,自下而上建立了堪称严密的组织系统。管理一屯的屯田官称屯田司马,管理一县屯田事宜的屯田官称屯田都尉(地位相当于县令、长),管理一郡屯田事宜的屯田官称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地位相当于郡太守)。在中央,屯田事宜则由司空掾属(后来是丞相掾属)权管,建安十八年(213)置大司农后,则由大司农全权负责。此外,后来还有典农丞(可能是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的助手)、绥集都尉(可能相当于屯田都尉)、典农功曹、典农纲纪等名目。“中郎将”、“校尉”、“都尉”等本来都是军官职名,由于曹操所实行的民屯是承袭武帝时的军屯制度而来,屯田民又都是按军队形式组织起来的,因此屯田官也套用了军职名称,使民屯涂上了浓厚的军事色彩。
  屯田官管理所辖屯田区内的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等有关事宜,直接对上一级屯田官负责,和当地的郡守、县令等不相统属,郡守、县令无权过问有关屯田的事宜。这一点,一直坚持了多年没有改变。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西征马超途经弘农时,认为这里是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位置很重要,让贾逵兼任弘农太守。曹操召见贾逵,与之共商大事,觉得贾逵很有才能,大为高兴,对左右说:“要是天下二千石的官员都能象贾逵这样,我还有什么可发愁的事情呢?”但后来贾逵却因与屯田官发生摩擦,差点翻了船。贾逵因怀疑郡内一个屯田都尉藏匿逃亡人口,前去询问,这个屯田都尉自以为不属郡守管辖,出言不逊,冲撞贾逵。贾逵一怒之下,将他抓起来打断了腿。这个都尉的上级典农校尉知道后出面干涉,并告发了贾逵,结果贾逵遭到了免官的处罚。曹操赏识贾逵,后来又任命他做了丞相主簿。从这件事不难看出,贾逵虽然有理,曹操也知道他是一片忠心,但对他介入屯田事务这件事本身,却没有从正面表示丝毫支持,可见各级地方官员不能过问屯田事务的制度是执行得十分严格的。从这个角度说,曹操赋予了各级屯田官处理屯田事务的绝对权力,其目的是要他们尽心尽责,不受任何干扰,把屯田的事情办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修耕植以蓄军资’(4)
羽林监枣祗是屯田的首倡者,被曹操任命为屯田都尉,具体负责屯田事宜。附议枣祗的韩浩,也被提升为护军,仍留在军中。曹操的堂妹夫任峻被任命为典农中郎将。屯田最初只在许都附近地区推行,规模远不如后来那么大,曹操将相当于郡太守的职务交给任峻,实际上是让任峻担当起了屯田的最高领导工作。这样做,一因任峻早在曹操首起义兵、西讨董卓时即已加入曹操阵营,曹操对他非常信任,平时任峻有什么建议,曹操总是乐于接受;二因任峻投入曹操阵营后,一直负责后勤方面的工作,曹操每次出兵征伐,任峻常在后方留守供给粮草,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三因任峻为人宽厚,富于同情心,平时每当饥荒发生时,他常收抚朋友遗孤,对亲戚宗族中的贫寒者也常给予周济,因此对解决粮荒问题自然比别人更多一分切肤之痛、紧迫之感。曹操重用任峻等人,既表明了他对这些人的信任,也表明了他对屯回事业的重视。
  在如何收取地租的问题上,曾经历过一番争论。最初不少人主张采用“计牛输谷”的办法,即按屯田客使用国家耕牛的多少,来确定不同的租额。这个办法已经定了下来,并开始付诸实行。但枣祗经过反复考虑,觉得这个办法不妥,认为如按这个办法,收成好的年份也只能按原来的定额收租,国家并不能增加收入,而收成坏的年份,国家还不得不减免,对国家太不利。主张实行“分田之术”,根据每年的实际收成,按一定比例收取租谷,丰收多收,歉收少收。枣祗向曹操反映这一意见,建议重新考虑,但曹操认为已经做出决定,丰收年成也用不着再改变了。枣祗仍坚持自己的意见,一次又一次地去找曹操,曹操终于犹豫起来,于是就让枣祗去同尚书令荀彧商议决定。
  荀彧为此专门召开讨论会。在会上,军师祭酒侯声说:“按照租用官牛的头数收租,是为扩大官田着想。如果按枣祗的意见去办,对官家有好处,对屯田客却没有好处。”荀彧一听,也犹豫起来,觉得两种办法都有道理。因为按牛收租的办法,由于规定的租额是不变的,屯田客为增加收获,就会扩大种植面积,开垦荒地,增加官田;如实行按产量分成收租的办法,收成增加了地租也要跟着增加,屯田客不能完全占有自己的增产所得,就会失去扩大种植面积的积极性,但对增加国家收入又确实有利。荀彧一时难以作出最后决定,会议只好不了了之。
  于是,枣祗又去找曹操,非常自信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曹操终于被他说动,最后采纳了按产量分成收租的办法。按照这个办法,屯田客用官牛耕种的,要将收成的百分之六十交给国家,自己只得百分之四十;如果用自己的牛耕种,收成则各得百分之五十。
  就这样,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之后,屯田制度正式推行。广漠荒凉的原野上,出现了一处处农耕的人群,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掀起了一个农业生产的热潮。
  三“克定天下”之业
  曹操在许下屯田的初期,并不强求扩大耕地面积,而是强调精耕细作,务求多有收获。各屯以种植黍、粟、麦为主,但因当时正值连年荒歉之际,为了救急,曹操也曾下令种植稗子。稗子是一种叶子象稻、果实象黍米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产量较高,每顷可收二十斛,每斛可磨米三四斗。粮荒缓解之后,屯田土地上间或有种植桑、麻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许下屯田的第一年,即获得收谷百万斛的好收成。初战告捷,振奋人心,曹操立即下令推广屯田,在各郡、国中都设置了屯田官,不几年这些地区都积贮了粮食,粮仓不少被装得满满的。曹操征伐四方,一般情况下不用再为缺粮发愁,也不用再为转运粮食操心。
  几年后,曹操让司空掾属国渊主管全国的屯田事宜,国渊多次陈述利弊,选择合适的土地安顿屯田农民,根据人口的多少设置屯田官,宣布对屯田官的考核办法,调动起了屯田农民的积极性,只用短短的五年,就使粮食产量大增,将屯回事业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第六章‘修耕植以蓄军资’(5)
建安二十三年(218),曹操根据司马懿的建议,在建立民屯的基础上,又在一些军事驻地建立军屯,组织士兵生产,建立了“且耕且守”即一面戍守、一面务农的体制。兵屯保持着原有的军事体制,以营为生产单位,其屯田事务最初可能由典农中郎将或典农都尉代管,后来由大司农委派的司农度支校尉和度支都尉专管。军屯的建立,对于开垦荒地,减轻农民养兵运粮的负担,起了积极的作用。
  许下屯田成功之后,随着曹操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屯田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曹魏建国后,北方有不少地方成了屯田区。先后实行屯田的地方除许昌外,还有颍川。襄城、荥阳、洛阳、野王、河内、原武、汲县、弘农、南阳、汝南、梁国、谯郡、沛国、芍陵、皖县、魏郡、钜鹿、河东、上党、长安、上邽陵等地。内地多为民屯,边地多为军屯,最大的军屯区在淮河南北,即今皖北、苏北一带,最多时军屯官兵达十余万人,每年生产的粮食除自己食用外,还有大量积余。
  除大力推行屯田外,曹操对非屯田区域的农业生产也抓得很紧,采取了一些鼓励措施。当时地广民稀,未垦植的荒地很多,曹操竭力督促荒地的开垦,按照各州郡的户口数目比较垦田的多少,以此作为赏罚地方官的标准。对长期以来水利失修、以致闹得水旱蝗灾不断的情形曹操也给予了关注,他和他的后继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兴修了不少渠堰堤塘。其中有在今河南商丘境内修筑的睢阳渠,有在淮南地区修筑的芍坡、茄陂、七门、吴塘等水渠,有在今河南南部开通的贾侯渠,有在今安徽宿县一带兴建的郑陵,有在今河南陈留境内修筑的太寿陵,有在今河南北部修筑的沁水石门,有在今河北境内修筑的戾陵陵,车箱渠,有在今河南淮阳一带修筑的淮阳、百尺二渠,有在今陕西南部修筑的成国渠、临晋陂,等等。这些水利工程遍及整个中原地区,西至关、陕,北至幽、冀,规模不算小,大都发挥了良好的效益。如淮南芍陵,周围一百二十里,可溉田万顷;七门三堰,可溉田二万顷;车箱渠浸润四、五百里,溉田万余顷;淮阳、百尺等渠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非常密切,搞好了水利,也就保障了收成。郑陂修成后,连年丰收,产量大增,国家收取的租谷比平常增加了一倍。这些水利工程,很多是在广开屯田的要求下兴修的,可以说没有屯田事业的发展,也就不会有水利事业的繁荣。而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又不仅仅是屯田区获益,同时也有利于周围非屯田地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此外,建安九年(204)至十一年(206)间,曹操为便利军事运输,还开凿了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