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8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后,终于在1946年5月21日达成了一项协议。协议为清算德国境内的德国人在瑞士的存款作了规定。属于住在瑞士的德侨的财产不予没收。清算工作由瑞士赔偿清理处负责办理,并与由三个盟国政府和瑞士组成的联合委员会保持密切联系。结算后的一半收益将由瑞士保留,以抵消德国对它的欠款,另一半则移交给盟国以资进行重建和救济工作。有关掠夺的黄金的争论,根据盟国的要求,由瑞士付出了二亿五千万法郎作为最后解决。美国同意撤销对瑞士存款的冻结,而盟国也答应取消瑞士商行的黑名单。
  双方的让步在各自国内都引起了舆论反对,特别是在瑞士,华盛顿协议在议会中被描述成是盟国指定的条款、强权战胜了公理及对公认的国际法原则的违反。为了替这个协议辩护,斯塔基博士说,在华盛顿那场“斗争”中,盟国掌握了全部王牌。他们拒绝解除瑞士在美国的财产的冻结和撤销黑名单,除非瑞士同意移交出德国的资产。斯塔基还提醒他的批评者,瑞士是要依靠盟国供应煤和小麦的。国民院在6月28日批准了这项协议,次日,联邦院也予以批准。
  (二)瑞士同苏联的关系
  我们已经看到战争结束时,瑞士作为一个中立国家在调整它和得胜的英、美及法国的关系中,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尽管这些国家都是它的老朋友,且在许多地方都是与瑞士类似的民主政体。而同共产主义和极权主义的苏联建立关系则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是,显而易见瑞士在调整它的政策以适应战后世界形势时是不能再把这个俄国巨人掉以轻心了。1923年,当一名俄国官员在瑞士被谋杀后,两国就断绝了外交关系。瑞士并不掩饰它对苏联政体的厌恶,莫塔就反对过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1944年期间,在联邦、州议会和报界都对同俄国调整关系是否恰当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成立了许多委员会鼓吹恢复关系,尤其是贸易关系。确实,与苏联妥协的愿望大部分是出于经济上的动机。由于苏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德国的暂时没落,瑞士急想能在恢复和平后同苏联进行贸易。1944年3月29日,国民院的一名社会党议员提出一项决议案,要求联邦委员会竭尽全力与苏联恢复正常关系。皮莱…戈拉在回答时向议院保证,政府准备考虑复交。驻伦敦的瑞士公使奉命与苏联大使就此事进行商讨。由于会谈取得了积极进展,10月10日瑞士向伦敦的苏联大使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提议重新建立正常关系。对签订协议来说,那时似乎一切都已准备就绪,讵料因为瑞士和其他据称仇视苏联的国家将会出席在芝加哥举行的民航会议,苏联拒绝参加。几天后,在11月5日,联邦委员会向苏联提出建交请求时竟遭到拒绝,理由是瑞士政府多年来一贯“追随一种敌视苏联的亲法西斯政策,而迄今为止,从没有放弃过这种政策”。
  瑞士人对苏联态度的反应是不胜惊异与愤慨。人们把受到苏联无理拒绝的屈辱心情都发泄在皮莱…戈拉身上,重新对他进行抨击,许多人把这种局面的形成归罪于他。社会党人大声疾呼要他下台。虽然那些比较不太极端的分子并不相信苏联的答复仅仅是由于对皮莱…戈拉的厌恶引起的,但普遍感到他在战时认为必须追随德国的那种政策并不能帮助瑞士同胜利的国家重建友好关系。联邦委员会在11月10日接受了皮莱…戈拉的辞积,选出了纳沙特尔的律师马克斯·彼蒂彼爱(以往没有任过公职)作他的继承者。
  在1945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瑞士和俄国之间的关系无甚进展,俄国报纸和电台不断攻击瑞士帮助德国,并扬言瑞士只有期待联合国家对它亲法西斯政策的惩罚。瑞士还被指责包庇法西斯罪犯、虐待在瑞士的俄国战俘和避难者。从俄国占领区遣返瑞士平民的工作中止了。瑞士拒绝移交来自波罗的海国家和苏联占领区的避难者也招来了麻烦。1945年春天,出现了第一次缓和,当时俄国接受了彼蒂彼爱的邀请,派遣一个调查团对俄国拘留犯提出的抗议进行调查。同时也为遣返瑞士拘留的俄国人与俄国占领区内的瑞士平民作了安排。1946年初,驻贝尔格莱德的瑞士公使奉命为重建外交关系一事与苏联大使进行协商,这次洽谈成功了。3月19日,瑞士政治部宣布,苏联政府已同意恢复外交杀系,并互派使节。8月,新的瑞士公使到莫斯科上任,一个月后,苏联公使和全体工作人员到达伯尔尼。虽然在1946年还未签订一项全面的贸易协定。但是俄国为许多瑞士出口物资提供了市场。瑞士与其卫星国波兰和匈牙利都订立了协定,保证它煤、铁和原料的供应。根据与匈牙利的协议,瑞士得到了制铝工业所需的矾土,并用机器换取了粮食。
  到1946年底,瑞士使自己适应于战后世界的努力取得了普遍的成功。和俄国的关系正常化了,与英、美、法重建了友好的联系。虽然物价昂贵,粮食和燃料仍然实行严格配给,但总的说来国家繁荣昌盛。没有遭到战争触动的瑞士工厂的出口业务大为兴旺。同时,国家强大的金融地位使它能给国外买主以优惠的信贷。
  第三章 爱尔兰
  第一节 战争爆发前与联合王国的关系
  爱尔兰在战争爆发时和整个战争时期一直遵循的政策,只有对照它的历史背景和它为摆脱英国统治而进行的长期斗争情况来考虑才能有所理解。显然,要在这寥寥几页中复述爱尔兰动乱的全部历史,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由于爱尔兰战时政策这一条线是由中立和分裂这两股不可分的绳索拧成的,因此,就需要回顾一下战争即将开始前那一时期的事态发展。有关事态对于这两个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使得德·瓦勒拉在战争爆发时能执行一项中立的政策。
  1932年,埃蒙·德·瓦勒拉重新掌权时,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与英联邦保持联系的统一的爱尔兰共和国——但不是英联邦成员;承认英王为该联盟的元首——但不是爱尔兰的国王。到1937年底,德·瓦勒拉已经朝着实现这个目标的一部分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他拒不承认1921年条约解决办法中所规定的若干条款,包括效忠宣誓,向枢密院上诉,以及总督的职责,最后还有总督的职位。君王称号在这自由邦的国内宪法上被取消了,但在对外关系法令中还保留着微弱的联系,规定为了任命外交官员和缔结国际协定英王有权代表爱尔兰自由邦政府行事。
  这些步骤使德·瓦勒拉得以放手为制订新宪法作好准备,他向人民保证,这部宪法将完完全全是“爱尔兰的”。1937年这部宪法通过了,它重申了爱尔兰民族拥有选择它自己的政府形式和决定它同其他国家的关系的主权。它进一步宣告:“国家领土是由整个爱尔兰岛、它的各个岛屿和领海所组成”,但补充声明,“在国家领土重新统一以前”,宪法所确定的政府管辖范围即是以前自由邦政府所管辖的范围。宪法宣布国名定为爱尔兰自由邦或在英文中称为爱尔兰。
  英国政府有保留地接受了这部新宪法。他们不承认爱尔兰对构成联合王国整体一部分的北爱尔兰的六个郡拥有管辖权的要求。因此,他们认为在这方面使用爱尔兰自由邦或爱尔兰这一名称只是指迄今被叫做爱尔兰自由邦的那一区域而言。英国政府还宣布,按照与其他自治领相一致的情况,他们将不把这新宪法当作根本改变了爱尔兰作为一个英联邦成员国的地位来看待。尽管如此,爱尔兰与英联邦在宪法上保持的唯一联系就是对外关系法案上所规定的很微弱的联系。德·瓦勒拉显然不准备割断这一最后的联系。他的理由是什么?他真的希望保持同英联邦的联系?是他意识到爱尔兰的经济要依靠联合王国,因而怕过分地触怒了后者?还是他希望通过保持这种联系,他便能更容易说服北爱尔兰与二十六个郡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实现他为之奋斗终身的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爱尔兰的目标呢?或许,所有这些考虑和其他的考虑一样,都有他们的作用。但是,如果德·瓦勒拉真的希望北爱尔兰人会接受一个幻影作为实物,那么,看来他一直是在沉湎于一种一相情愿的梦想中了。正如许多英国人不能理解,为什么爱尔兰人不愿成为英国的一部分那样,德·瓦勒拉及其支持者们也不能或不想理解,为什么北爱尔兰人不喜欢成为他们谋求建立的爱尔兰中的一个少数民族的想法,并努力使他们自己相信,使爱尔兰一分为二的基本上是英国人一手造成的,而不是北爱尔兰人。
  尽管爱尔兰人当时在理论上拥有对这二十六个郡的主权,但他们仍然没有取得实际上的主权。根据1921年条约的规定,大不列颠仍旧享有占据贝雷哈文郡和科布郡(昆斯敦郡)的港口以及斯维利海湾,并在战时或者与国外某大国关系紧张时,使用它们来进行防御的权利。再说,这些条约港口问题和分裂问题并不是造成两国不和的仅有的争端。英国同爱尔兰之间的关系由于1932年德·瓦勒拉决定拒付土地年金后接着发生的“经济战”,就进一步恶化了。为了补偿这一争执中的金额,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产品实行征收进口税。而爱尔兰政府作为回报,也对英国货物征收了报复关税。一般说来,当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欧洲战争终将不可避免,但国际局势显已岌岌可危了;英国和爱尔兰两国政府都渴望解决那些造成它们两国对立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德·瓦勒拉意识到,只要英国还占有着爱尔兰的港口,战时保持中立就是不可能的,而英国人则关心着在他们侧翼出现一个敌对国家将会引起的防务问题。爱尔兰人也希望达到他们建立一个统一的爱尔兰的目的。在张伯伦这方面,他的确急想同爱尔兰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两国之间捐弃前嫌,重归于好。
  1937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