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教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情的教育-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的统一,是建立稳定的、牢固的、白头偕老的爱情的极重要条件。要把社会最少直接干预的人们相互关系领域里的道德提高到新的水平,不仅需要克服旧世界遗留下来的各种旧的残余,而且应当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关于人对人的道德义务的观点。
社会的道德进步常受到被传统势力弄得僵化了的教育工作中的缺点的牵制。在需要用新的关系来坚决反对旧的传统和习俗的时候,学校往往落后于其他部门。在1959年付诸执行的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中,把女生(5……7 年级 )在木工车间进行的劳动课改为家政课了。主张做这种改动的人所遵循的指导思想,显然是对学校与生活联系所持的粗浅观点。看来,他们认为一个人学了木工技术,将来就应当去做木工,而女孩子既然不会去做木工,又何必给她们开设木工课呢?如果按这种逻辑推论下去,那么就会得出绝大多数男孩子也不需要学习木工的结论,因为将来可能做木工的只是极少数人。他们不知道在木工课上所获得的技巧,不仅有实用意义,而且有心理意义:掌握这些技巧,说明他们已面向社会生产。再者,如果深入考虑一下,男孩子也需要有管理家务的能力。因为在家务劳动中,总有些事需要男子汉去做。未来家庭中的父亲需要成为自己妻子的得力助手。
人们在心理上对管理家务的认识也总是存有偏见的。一提到家务就想到女人不过是“生活的装饰品”。在许多学校里,一般都过高地估计了家务劳动对训练女生适应未来生活所起的作用。有时还违反国民教育机关的指示,让地道的市侩习气渗进了学校:一些学校的家政课教师被聘为家庭教师,她们给高年级女生讲了许多秘密(直至男人喜欢什么,怎样布置卧室才能讨得男人的喜欢,等等)。实际上,家政课讲授的内容自始至终全是漂亮的餐巾和桌上的碟子、小酒杯、高脚杯之类的东西,根本不提质朴和典雅是生活美的极重要特征。市侩的幸福观、对贵重物品的占有欲,在这里有了市场。
毫无疑问,一切与生活有关的事物应当服从于美的规律、道德审美原则,以及新人的情趣和观点。人们处于美好事物之间的时候都会感到心旷神怡。可是,如果只有物引起了审美乐趣,如果生活的欢乐只归结为占有物,即使是最不可缺少的物,那么,人的精神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这种人将沉溺于日常琐事而不能自拔,他的智力、道德与审美标准将逐渐变得模糊起来。物的美遮住了他的视线,使他无法看到真正的美,即人的美、人们的相互关系与创造活动的美。
理解物的真正美,对树立人的自尊感有着重大意义。美的物品引起的审美喜悦,决不应该变成对物的占有欲。如果物之美变成目的本身,人就可能以其行为损害人的美。那些从市侩观点欣赏物品的妇女会是这样。她们只关心外表,关心装束,而不再想内心美,即不再想提高文化素养和丰富多彩的精神情趣。
人对物的美持正确观点(如对服装之美),对人的成长有重大意义。这种观点的道德审美倾向,在妇女的精神生活中是极重要的。例如,服装美,对妇女来说,应是人化的美。它与体形相协调,能遮住或减弱体态上的某种缺陷,能突出优点,使人赏心悦目,产生美感。
审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一般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因此,培养年轻人领悟和珍惜真正的人间美,教育他们在与其他人的精神交往以及自己平日的行为举止中,追求道德审美理想,乃是一项极重要的任务。我们周围的事物不应以其外表美招惹人,它们的审美本质应当首先表现在服从于最高的人的美上。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自己生活的艺术家,成为自己的艺术家。这也是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方面的极为重要的课题之一。物质生活条件变得越好,人特别是女人占有的物越多,文化水平就应越高,整个精神需求的范围就应越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才不至于被物吞噬,而在人们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男女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中,物才不起决定性作用。
我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很大作用的许多生活用品现在都很讲究外表美,相信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它们将变得更加精致完美,人们使用起来也将更加感到称心如意。人的智力和审美力将高度发展,人要进行审美评价的对象范围将更扩大,生活必需品也将更适应人的需要。对我们周围的具体实物的审美评价的尺度是,不要破坏人们的爱好和兴趣,不要把人变成市侩,而要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促进人的道德进步,有助于同周围的人建立起良好的相互关系和培养新人的精神面貌。
为在将来解决这个课题,看来,需要建立一种专门的生活工业,以便有明确目的地保证家务劳动和余暇时间。
即使是简短地,但也十分有必要谈谈怎样提高从事家务劳动的农村妇女的审美能力问题。女庄员的劳动负担比城市妇女重得多。她们在集体农庄里劳动需要完成定额;她们要同家庭内的其他成员一起耕种宅旁园地,要饲养牛和家禽;她们和其他妇女一样需要照料自己的孩子。尽管这样,她们也如同城市妇女一样需要注意自己的服装、食器和其他什物的美。她们的平日劳动使她们有更多的危险变成鼠目寸光、屈从于丈夫的意志的人。
 我在陷入沉思的时候,仿佛总是围绕着一个“轴”转,时而离它近些,时而离它远些。这个轴就是我在本书标题中提出的题目。的确,围绕着爱情这个轴转的题目是数不胜数的。
站在我们面前的学生,不仅是孩子,也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7——8岁的孩子由母亲送入学校,可是在14——15年之后,他们很有可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学校。我们的学生将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进入成年期呢?他们对自己,对别人,特别是对将要同自己生活一辈子的人提出哪些道德要求呢?
 为使我们的学生在进入独立生活以前,不仅做好参加劳动的准备,而且成为一个为人和社会的道德进步进行英勇斗争的战士,那么在学生的青少年时期需要怎样安排集体的精神生活呢?这些问题日益引起教师的强烈关心。我们的责任是,让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在思想和情感中积聚起巨大的精神力量,以便能为争取自己的和未来一代的美好前途而终身奋斗。
在我们的社会里,人的真正幸福是获得精神财富,而人的尊严和高尚情操则是这种财富的核心。只有拥有这种财富的人,才无愧于伟大的、高尚的爱情。能真挚、深切地爱,这种美德是靠学校、父母和全社会的多年辛勤劳动在一个人的心田里培养起来的。终生对爱情忠贞不渝,这首先意味着在社会面前,在本人面前,他是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三、男女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上的一致
作为男女之间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的爱情,是同婚姻紧密联系着的。婚姻,是男人和女人组成共同生活的形式,具有自然的生物属性,可是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这种属性已经人化。自然的性本能是择偶这一复杂的道德审美过程的感情基础。性爱具有选择性,它不是热恋中的情侣进行精神交往的目的本身。一个人的文化水平越高,精神需求越广,他同别人进行精神交往的需要也就越迫切。婚姻,这首先意味着担负道德责任,结成生活伴侣,也意味着双方要竭力增强自相爱初期即已产生的道德义务感。
一般说来,一个人对自己的情欲的自然本能属性所持的态度,以及自觉地评价这种欲望中的情感因素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的爱情道德,乃至整个道德面貌的尺度。道德高尚的人,把从爱情萌发至结婚这个阶段看作是理想的恋爱阶段,高尚的道德审美关系的阶段,相互增强了解、相互进入对方精神世界的阶段。这个阶段本身,说得确切些,彼此关系的性质,对男女双方的道德面貌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热恋中的情侣的道德面貌,取决于他们在这个阶段能否控制自己的感情,能否让道德审美和精神心理因素凌驾于情欲即生物因素之上。
男女青年在爱情中信守高尚的道德,这使他们在结婚之前就成了真正的男子汉和真正的女人。相反,即使结了婚,他们仍然是无知的痴情男女,性关系并不会使他们在道德上趋于成熟。
由恋爱至婚前这段时间的道德审美关系的性质,取决于一个人在成年期以前接受了何种教育。在学生产生性欲之前,他们应当受过严格的道德审美教育,需要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高尚的道德情感不仅能在人的心田里培养出控制自己的自然生物因素的力量,而且使他们在同旧的恶习和思想残余,特别是同假仁假义、口是心非、欺骗等各种卑鄙行为作斗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假仁假义在这一“花束”中的危险性最大,可以说,它集各种恶习之大成。
情感教育不是说教—— 在这种或那种场合需要怎样做。如果说各种详规细则也会挂一漏万,排除了个人在道德行为的各领域所作的积极努力,那么在男女之间的精神心理关系方面根本不允许制定什么详规细则。问题不在于它散发一种市侩的臭气,而在于这些详规细则会使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贫乏。
教师如果想给广阔无垠的精神世界开一张现成药方(例如,列举在不同的场合,姑娘需要怎样对付小伙子),那就大错特错了。
 教师不需要训练学生怎样谈情说爱,而需要培养他们在集体里(包括在家庭里)建立高尚的精神心理关系,要教育他们珍惜思想丰富的友谊。在这方面的行为规范是极其明确的,它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完全一致:在社会,在自己面前要做个正直诚实的人;要维护自己的人格,也要尊重别人的人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