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喻世明言-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入殓已毕,合城公子王孙平昔往来之辈,都来探丧吊孝。闻知坐化之事,无
不嗟叹。柳妈妈先遣人到显孝寺,报与月明和尚知道,就与他商量埋骨一事。月
明和尚将皋亭山下隙地一块,助与柳妈妈,择日安葬。合城百姓,闻得柳翠死得
奇异,都道活佛显化,尽来送葬。造坟已毕,月明和尚向坟合掌作礼,说偈四句。
偈云:“二十八年花柳债,一朝脱卸无拘碍。红莲柳翠总虚空,从此老通长自在。”
至今皋亭山下,有个柳翠墓古迹。有诗为证:
柳宣教害人自害,通和尚因色堕色。显孝寺三喝机锋,皋亭山青天白日。
        
   

第三十卷    明悟禅师赶五戒
第三十卷    明悟禅师赶五戒
         
昔为东土寰中客,今作菩提会上人。手把杨枝临净土,寻思往事是前身。
话说昔日唐太祖,姓李,名渊,承隋天下,建都陕西长安,法令一新。仗着
次子世民,扫清七十二处狼烟,收伏一十八处蛮洞。改号武德。建文学馆以延一
十八学士,造凌烟阁以绘二十三功臣。相魏徵、杜如晦、房玄龄等辈,以治天下。
贞观、治平、开元,这几个年号,都是治世。只因玄宗末年,宠任奸臣李林甫、
卢杞、杨国忠等,以召安禄山之乱。后来虽然平定,外有藩镇专制,内有宦官弄
权,君子退,小人进,终唐之世,不得太平。
且说洛阳有一人,姓李,名源,字子澄,乃饱学之士,腹中记诵五车书,胸
内包藏千古史。因见朝政颠倒,退居不仕,与本处慧林寺首僧圆泽为友,交游甚
密。泽亦诗名遍洛,德行满野,乃宿世古佛,一时豪杰,皆敬慕之。每与源游山
玩水,吊古寻幽,赏月吟风,怡情遣兴,诗赋文词,山川殆遍。忽一日,相约同
舟往瞿塘三峡,游天开图画寺。源带一仆人,泽携一弟子,共四人发舟。不半月
间,至三峡,舟泊于岸,振衣而起。忽见一妇人,年约三旬,外服旧衣,内穿锦
裆,身怀六甲,背负瓦罂而汲清泉。圆泽一见,愀然不悦,指谓李源曰:“此孕
妇乃某托身之所也,明早吾即西行矣。”源愕然曰:“吾师此言,是何所主也?”
圆泽曰:“吾今圆寂,自有相别言语。”四人乃入寺,寺僧接入。
茶毕,圆泽备道所由,众皆惊异。泽乃香汤沐浴,分付弟子已毕,乃与源决
别,说道:“泽今幸生四旬,与君交游甚密。今大限到来,只得分别。后三日,
乞到伊家相访,乃某托身之所。三日浴儿,以一笑为验,此晚吾亦卒矣。再后十
二年,到杭州天竺寺相见。”乃取纸笔,作辞世颂曰:“四十年来体性空,多于
诗酒乐心胸。今朝别却故人去,日后相逢下竺峰。咦!幻身复入红尘内,赢得君
家再与逢。”偈毕,跏趺而化。本寺僧众具衣龛,送入后山岩中,请本寺月峰长
老下火。僧众诵经已毕,月峰坐在轿上,手执火把,打个问讯,念云:“三教从
来本一宗,吾师全具得灵通。今朝觉化归西去,且听山僧道本风。恭惟圆寂圆泽
禅师堂头大和尚之觉灵曰:惟灵生于河南,长在洛阳。自入空门,心无挂碍,酒
吞江海,诗泣鬼神。惟思玩水寻山,不厌粗衣藜食。交至契之李源,游瞿塘之三
峡。因见孕女而负罂,乃思托身而更出。再世杭州相见,重会今日交契。如今送
入离宫,听取山僧指秘。咄!三生共会下竺峰,葛洪井畔寻踪迹。”颂毕。茶毗
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烟中显出圆泽全身本相,合掌向空而去。少
焉,舍利如雨。众僧收骨入塔,李源不胜悲怆。
首僧留源在寺,闲住数日,至第三日,源乃至寺前,访于居民。去寺不半里,
有一人家,姓张,已于三日前生一子,今正三朝,在家浴儿。源乃恳求一见,其
人不许。源告以始末,贿以金帛,乃令源至中堂。妇人抱子正浴,小儿见源,果
然一笑,源大喜而返。是晚,小儿果卒。源乃别长老回家。不题。
日往月来,星移斗换,不觉又十载有馀。时唐十六帝僖宗乾符三年,黄巢作
乱,天下骚动,万姓流离。君王幸蜀,民舍宫室悉遭兵火,一无所存。亏着晋王
李克用,兴兵灭巢,僖宗龙归旧都,天下稍定,道路始通。源因货殖,来至江浙
路杭州地方。时当清明,正是良辰美景,西湖北山游人如蚁。源思十二年前圆泽
所言:下天竺相会。乃信步随众而行。见两山夹川,清流可爱,赏心不倦。不觉
行入下竺寺西廊,看葛洪炼丹井。转入寺后,见一大石临溪,泉流其畔。源心大
喜,少坐片时。忽闻隔川歌声。源见一牧童,年约十二三岁,身骑牛背,隔水高
歌。源心异之,侧耳听其歌云:“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
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又云:“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当时恐断肠。吴越
山川游已遍,却寻烟棹上瞿塘。”歌毕,只见小童远远的看着李源,拍手大笑。
源惊异之,急欲过川相问,而不可得。遥望牧童,渡柳穿林,不知去向。李源不
胜惆怅,坐于石上久之。问于僧人,答道:“此乃葛稚川石也。”源深详其诗,
乃十二年圆泽之语,并月峰下火文记。至此在下竺相会,恰好正是三生!访问小
儿住处,并言无有,源心怏怏而返。后人因呼源所坐葛稚川之石为“三生石”,
至今古迹犹存。后来瞿宗吉有诗云:“清波下映紫裆鲜,邂逅相逢峡口船。身后
身前多少事?三生石上说姻缘。”王元瀚又有诗云:“处世分明一梦魂,身前身
后孰能论?夕阳山下三生石,遗得荒唐迹尚存。”
这段话文,叫做“三生相会”。如今再说个两世相逢的故事,乃是“明悟禅
师赶五戒”,又说是“佛印长老度东坡”。
话说大宋英宗治平年间,去那浙江路宁海军钱塘门外,南山净慈孝光禅寺,
乃名山古刹。本寺有两个得道高僧,是师兄师弟,一个唤做五戒禅师,一个唤作
明悟禅师。这五戒禅师,年三十一岁,形容古怪,左边瞽一目,身不满五尺,本
贯西京洛阳人。自幼聪明,举笔成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长成出家,禅宗释
教,如法了得,参禅访道。俗姓金,法名五戒。且问何谓之“五戒”?第一戒者,
不杀生命;第二戒者,不偷盗财物;第二戒者,不听淫声美色;第四戒者,不饮
酒茹荤;第五戒者,不妄言造语。此谓之“五戒”。忽日云游至本寺,访大行禅
师。禅师见五戒佛法晓得,留在寺中,做了上色徒弟。不数年,大行禅师圆寂,
本寺僧众立他做住持,每日打坐参禅。那第二个唤做明悟禅师,年二十九岁,生
得头圆耳大,面阔口方,眉清目秀,丰彩精神,身长七尺,貌类罗汉,本贯河南
太原府人氏。俗姓王,自幼聪明,笔走龙蛇;参禅访道,出家在本处沙陀寺,法
名明悟。后亦云游至宁海军,到净慈寺来访五戒禅师。禅师见他聪明了得,就留
于本寺做师弟。二人如一母所生,且是好。但遇着说法,二人同升法座,讲说佛
教。不在话下。
忽一日,冬尽春初,天道严寒,阴云作雪,下了两日。第三日,雪霁天晴。
五戒禅师清早在方丈禅椅上坐,耳内远远的听得小孩儿啼哭声。当时便叫身边一
个知心腹的道人,唤做清一,分付道:“你可去山门外各处看有甚事,来与我说。”
清一道:“长老,落了两日雪,今日方晴,料无甚事。”长老道:“你可快去看
了来回话。”清一推托不过,只得走到山门边。那时天未明,山门也不曾开。叫
门公开了山门,清一打一看时,吃了一惊。道:“善哉,善哉!”正所谓:日日
行方便,时时发道心。但行平等事,不用问前程。当时清一见山门外松树根雪地
上,一块破席,放一个小孩儿在那里。口里道:“苦哉,苦哉!甚人家将这个孩
儿丢在此间?不是冻死,便是饿死!”走向前仔细一看,却是五六个月一个女儿,
将一个破衲头包着,怀内揣着个纸条儿,上写生年月日时辰。清一口里不说,心
下思量:“古人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连忙走回方丈,禀复长老道:
“不知甚人家,将个五七个月女孩儿,破衣包着,撇在山门外松树根头。这等寒
天,又无人来往,怎的做个方便,救他则个!”长老道:“善哉,善哉!清一,
难得你善心。你如今抱了回房,早晚把些粥饭与他,喂养长大,把与人家。救他
性命,胜做出家人。”
当时清一急急出门去,抱了女儿到方丈中,回复长老。长老看道:“清一,
你将那纸条儿我看。”清一递与长老。长老看时,却写道:“今年六月十五日午
时生,小名红莲。”长老分付清一:“好生抱去房里,养到五七岁,把与人家去,
也是好事。”清一依言,抱到千佛殿后,一带三间四椽平屋房中,放些火,在火
囤内烘他,取些粥喂了。似此日往月来,藏在空房中,无人知觉,一向长老也忘
了。不觉红莲已经十岁。清一见他生得清秀,诸事见便,藏匿在房里,出门锁了,
入门关了,且是谨慎。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倏忽这红莲女长成一十六岁,这清一如自生的女儿一
般看待。虽然女子,却只打扮如男子,衣服鞋袜,头上头发,前齐眉,后齐项,
一似个小头陀。且是生得清楚,在房内茶饭针线。清一指望寻个女婿,要他养老
送终。
一日,时遇六月炎天,五戒禅师忽想十数年前之事。洗了浴,吃了晚粥,径
走到千佛阁后来。清一道:“长老希行。”长老道:“我问你,那年抱的红莲,
如今在那里?”清一不敢隐匿,引长老到房中一见,吃了一惊,却似分开八块顶
阳骨,倾下半桶冰雪来。长老一见红莲,一时差讹了念头,邪心遂起,嘻嘻笑道:
“清一,你今晚可送红莲到我卧房中来,不可有误。你若依我,我自抬举你。此
事切不可泄漏,只教他做个小头陀,不要使人识破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