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慧成才的奥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早慧成才的奥秘-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儿童的第一任务是令他们快乐。如果没有令他们这样,你便亏待了他们。没有其他的好处能抵偿这一点。
——巴克斯顿
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
——艾米尔
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以为最主要的应该是爱和严相结合。
——吴玉章
若把“强制”与严格训练少年们孜孜求学的方式,改为引导兴趣为主,他们势必劲力喷涌,欲罢不能。
——柏拉图
儿童教育的特殊问题,是把握住儿童自然的冲动及本能引导之,使进于较高的知觉及判断,并养成他们更有效的习惯。
——杜威
病残的女儿也不能丢——工程师郁永兴呵护独生女早慧成才
株洲南方动力机械公司工程师郁永兴的独生女儿郁隽出生时,因颅内受损伤出血,浑身抽搐,失去知觉。经医生输液、输氧、打针,全力抢救,在恒温箱里度过了7昼夜,才保住了小生命。出院时,主治医生忧虑地告诉郁永兴:“根据临床经验和有关文献记载,患颅内出血的婴儿,十有八九是傻瓜,至少也是低能儿。”同时,院方负责人建议有关部门:“再给他一个生育指标。”
受过高等教育的郁永兴,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再生一个上”,而是翻阅了大量资料,决心挽救这个已经活下来的孩子。他认为,人的大脑在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是婴幼儿时期。小隽脑病灶的伤痕既然铸成,只有促使机体自身早日康复,同时,辅以对脑细胞的刺激,才有可能消除因颅内出血而产生的后遗症,恢复正常的智力。
从出院开始,郁永兴就给孩子的大脑和感官以各种刺激。他特意买了留声机和收录机,自装了电视机,选择了一些儿童歌曲、民乐、交响乐和戏曲等放给小隽听,使襁褓中的小生命每天都处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之中。郁永兴认为,音乐刺激能使人体血液中分泌出一种有益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带给人心灵上的愉快。肌体上的协调,调节大脑的功能,促进两个脑半球的和谐发展,提高思维能力。
为了全面刺激孩子的感官,郁永兴夫妇经常对小隽讲话、唱歌和高兴的发笑,并辅以动作。同时,让她玩能发声的玩具,看和触摸颜色鲜艳、形状各异、质量不同的图案和玩具。让她练爬、练走。一岁多点,郁隽终于会说话了,郁永兴夫妇异常高兴。
孩子会说话了,说明她发育正常。在此基础上,他们继续加强教育,带她看电影,到野外观看树木花草,给她讲故事,教她背儿歌,读外语单词……这样,一岁半时,她能把日历上的阿拉伯数字全部认出来,对着地图能指出东西南北。3岁时,能准确、流畅地背诵几十首唐诗、宋词和乘法口诀。5岁能用浅显的物理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掌握了几百个英语和日语词汇,能唱五六首英、日语歌曲,能进行简单的英、日语会话。一次,爸爸妈妈带她到上海人民公园和外滩去玩,她居然分别和两位外国朋友进行了5分钟的简单的对话。外国朋友竖起大拇指连连夸奖:“小孩聪明、聪明!”
8岁时,小隽上了小学二年级,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老师说她的智力已达到小学中、高级的水平。她不仅能解答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而且还掌握了不少历史、地理和物理方面的知识。这个曾被预言可能成为“傻瓜”的孩子,已成为比较聪慧的儿童了。
受过教育的人知道怎样将每一官能作为一种工具,知道怎样开导它,磨砺它,并且怎样施于实用。
——莎士比亚
孩子的天才在于开拓——贝多芬从小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小时候,祖父常常把他带到莱茵河边散步,讲些有趣的故事。小小的贝多芬被这大自然的秀丽景色迷住了,被祖父的故事迷住了。他常常坐在马铃叮当叮当的乡下马车上,情不自禁地哼起歌儿来。祖父见孙子喜欢唱歌,便送给他一架旧羽管键琴。4岁的贝多芬对这个东西非常喜爱,只要家里没人,他就揭开琴盖,爬在上面,用小手指按那琴键。奇怪的声音使贝多芬着了迷,他越弹越有兴趣。
贝多芬的父亲是音乐方面的行家。凭经验,他感到孩子这样热爱音乐,将来很可能有所作为。他想:孩子的天才在于开拓,等待天才的出现是不可能的。于是他走到贝多芬跟前,指着钢琴说:“哎,你喜欢这个么,孩子?”贝多芬点了点头。父亲说:“来,我教你弹!”
贝多芬高兴极了,每天一吃过晚饭,父亲就把他带到钢琴面前,耐心地教啊教啊,直累得贝多芬眼睛睁不开了才休息。有时贝多芬不用心,父亲就用戒尺轻轻地敲一敲他的小脑袋。要是弹错一个音符,要练上一天一夜,直到弹准为止。早上3个小时,晚上3个小时,天天坚持练。祖父对家里人说:“为着人间最美最高的艺术,小时候吃些苦是值得的。”
父亲知道,光把孩子关在屋子里教是不行的,还要让他见见世面,开开眼界,便带他去大剧院看歌剧。贝多芬感动极了,他进了剧场不想再出来。父亲说:“你瞧,做个音乐家多了不起!创造出这么奇妙的场面,不是最大的光荣吗?”
贝多芬不禁大吃一惊:这种动听的音乐竟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一个音乐家创造的,不是天造地设的。哎呀,自己要是能有那么一天,也成为一个音乐家多好!于是,一颗幼儿的心灵嵌进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我将来一定搞音乐,一定的!
11岁时,父亲给他在乐队里谋了一个位置,为他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条件。13岁,他就当上了大风琴手。随后,贝多芬离开了故乡,住到了维也纳,拜见过莫扎特和拜伦。3年后他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次钢琴演奏会,轰动了全城。一个音乐天才就这样降临了。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赛珍珠
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生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的。
——福禄培尔
我的教育观是启发年轻人的心灵,并激发其追求知识的热忱。
——罗伯·梅纳德·霍金斯
很可惜,你已经晚了两年半了——达尔文的教育子女观
一天,有位美丽的少妇抱着自己的小娃娃去找达尔文,向他询问育儿的有关问题。
生物学家达尔文不但对物种的起源研究精深,对育儿的见解也颇有独到之处。
“啊,多漂亮的孩子啊!几岁啦?”没等少妇开口,达尔文高兴地首先向夫人发问。
“刚好两岁半。”少妇诚恳地对达尔文说,“当妈妈的无论如何是希望孩子成才的。你是个科学家,我今天特意登门求教。”
“您要问什么问题呢?夫人,快说吧。”达尔文微笑着注视着夫人。
“我想问一下对孩子的教育,什么时候开始才好?”
“唉,夫人,很可惜,你已经晚了两年半了。”达尔文惋惜地告诉夫人。
个性的教育基本上要在三岁以前完成,这以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再教育的问题了。
——苏霍姆林斯基
大器不一定早成——从爱因斯坦第一次考大学落榜说起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他4岁的时候,还不大会说话。人们怀疑他是低能儿,是傻子。
后来,他上学了,但学习成绩一般,甚至排不上中等名次;整天不言不语,被人叫做“老实头”。学校的训导主任对工程师——他的父亲老爱因斯坦断言:“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的。”果然,第一次考大学,他榜上无名。
然而,正是这个爱因斯坦,后来却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
爱因斯坦成为一颗科学巨星,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这其中有他童年时父亲给他的那件小罗盘的启发。
爱因斯坦小时候,有一次病了。他的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他玩。爱因斯坦用小手捧着这个新奇的玩具,只见当中有一根针在轻轻地抖动,而且始终指着北方。他把罗盘转了一个方向,可是,那根针却不肯跟着罗盘一起转,仍旧指着北方。爱因斯坦又把罗盘捧在胸前,猛然把身体扭过去,再扭过来。可是,那根针还是指向北方。他变换着各种方法:顺转、倒转,把罗盘翻过来转,侧着转、快转、慢转,都不起作用。罗盘上那根小红针的方向老是不变。
奇怪!真是奇怪!
“是什么力量拉着它指向北边呢?”爱因斯坦把罗盘放在那里,四处寻找,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后来,还是老爱因斯坦帮儿子解开了这个谜。
从此,好奇的爱因斯坦总喜欢“独往独来”。别的孩子拿着木棒、小枪玩打仗的游戏,他却一个人在角落里玩积木,还喜欢用卡片搭房子,一直搭到14层那么高。高兴了,他还请父亲当助手,帮他搭制别的东西。父亲工作再忙,总是有求必应。父子俩常常玩起来错过了开饭时间。从那些“建筑”中,爱因斯坦感到了创造的乐趣。
受母亲的影响,爱因斯坦从小喜欢拉小提琴。每次演奏,他的眼睛总是闪着亮光,手激动地发颤。当他母亲在钢琴上弹奏出一曲莫扎特或贝多芬的奏鸣曲时,他就一动不动地站在旁边,沉浸在深沉的乐曲声中。
爱因斯坦从小养成了思考、探索、追求真理的习惯,正是这个习惯,使他登上了科学的顶峰。
假如你的将来不愿意悲伤,那就不要忽视你的孩子的任何一件极细小的行为。
——列宁
小孩子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道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所以做父母不得不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
——陈鹤琴
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德国教育学会会员卡尔·威特的教育观
“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你们认为他不是白痴,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非凡的人。”
这是19世纪德国教育问题学会会员卡尔·威特在一次学会上的辩词。在这次会议上,有人发表言论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