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循〃道〃而行,并非如某些人所讲,是〃有为不如无为,有用不如无用,活着不如死了〃,而只是不争。不争,是指不与事物的自性必然相争,也即是不与事物的当然之〃道〃相争。不争就是要依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而不强行,不违反物性。道之当然而不可违,从道必吉,逆道必凶,如影如响。


意译

 最高的德行若似水的品性。
 水善于便利万物而又好让不争,处在众人所厌恶的低卑处,所以近似于道。
 有最高德行的人:
居,能自然而然,随遇而安;
心,能恬淡宽厚,虚怀若谷;
施,能云行雨施,惠而不费;
言,能实事求是,至诚守信;
政,能循道顺民,无为而治;
事,能统筹兼顾,谨始虑终;
动,能审时度势,随时制宜。
正因为他不与客观当然之道相争,所以没有过失。





 原二十二章 曲则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曲则全,枉则直,
【注释】曲:偏曲,这里指若似偏曲或局部偏曲。全:周全。枉:屈枉,这里指若似屈枉或局部屈枉。
圣人行动必循其理,理之所在,或直或曲,其要点在于通而已。通,则物不迕;不迕,故能全。直而非理,则非直;循理虽枉,而可谓是天下之至直。故圣人裁理事物,犹如工匠之斲削凿枘,宰庖之切割分别,曲得其宜而不折伤。
【漫谈】《吕氏春秋》说:〃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以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曲则全〃的大道,是人生的最高艺术。如何做到〃曲则全〃的真正条件,那只有一个〃诚〃字才可以。然而绝对不能把〃曲则全〃当做手段,要把它当做道德,要真正诚心诚意地去做。如果知道〃曲则全〃的名言,却把它当成手段去做,那就〃不诚无物〃,完全不对了。

洼则盈,敝则新,
【注释】洼:低洼处。盈:充盈。敝:破旧。
事物内部固存的,矛盾对立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自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是辩证法的核心。至长返短,至短返长,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所以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邓小平说:〃一切都是辩证的,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

少则得,多则惑
【注释】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曲思于细者必亡其大,锐精于繁者必略其要。目察秋豪之末,则耳不闻雷霆之音;耳调玉石之声,目则不见太山之高。何则?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忘。
《易.系辞》云:〃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少则得,多则惑,途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注释】抱一:一,谓〃道〃。抱一,意谓遵循〃道〃。式:法式,范式。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举一纲而万目张,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则其众理而万事应,此人君面南之术。《管子.心术篇》云:〃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孔子曰:〃予一以贯之。〃抱一,也即是《中庸》之用中,《大学》之诚意,此都是指用普遍的自然规律和法则去理解和处理一切事物。
【漫谈】王安石在《致一论》中说:“万物莫不有至理焉,能精其理则圣人也。精其理之道,在乎致其一而已。致其一,则天下之物可以不思而得也。”又说:“天下之理皆致乎一,则莫能以惑其心也。”王安石认为,万物各有其理,众人为万理之分殊所迷惑,而圣人则能从万理之中提炼出一个根本的东西,即“一”。这个“一”,就是“道”。韩非子也说过:“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也就是说,如果掌握了“道”理,则不必再从万物具体之理上去穷究,便可“抱一而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注释】不自见:不固执自己主观的成见。不自是:不自以为是。彰:昭彰。伐:夸。自矜:也就是傲慢,骄傲。
目有所不见,智有所不通,力有所不及,事有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人不可固执自己主观的成见,执著于自己的主观成见,便如同佛家所说的〃所知障〃,反为自障了!因为自己有主观成见,也就不能正视和无法吸收客观的东西。所以,君子是聪明以智,守之以愚;博学审问,反听慎思;虚己应物,顺其当然;功盖天下,谦逊以让。故而能明、能彰、能有功、能德长。
【漫谈】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能知道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认识到自己认为的知,可能是不知,认识到自己认为的是,可能是不是。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俄罗斯伟大的科学家巴甫洛夫说:〃无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知道了一切。〃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与之争。
【注释】不争:意谓不与事物的客观当然之道相争。
大道无心而随物化,圣人则天而行,故而能忘怀随顺,虚己应物。圣人治国,不主观臆断,不动辙发号施令,而是以百姓心为心,自觉服从人民群众的意愿。虚怀若谷者,谁能与之争?舜嘱禹道:〃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诚:真实无欺,守信无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待人。
诚是做人处世的根本,也是成全事物的保障。曲能友诚。己诚之曲,彼亦诚至,则全于诚!常言道:〃至诚如神〃。《中庸》云:〃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其生物不测。〃不贰即是诚。天地以至诚不移之德生物,人能法天至诚,则行主忠信,天且助顺,人且助信,故诚者,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成己而又成物,故全而归之。若夫罔者,专务自欺以欺人,所谓〃自作孽,不可活〃,非有上罚,必有天殃。


意译

 曲己从道则全,枉意从理则直;低洼则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执一纲则能得其目,迷于繁琐则惑其根本。
因此,圣人遵循道作为治理天下的范式。
不固执己见,方能全面明察;
 不自以为是,方能是非昭彰;
 不自我夸耀,方能显现功绩;
 不自高自大,方能有所长进。
  正因为他不与当然之道抗争,所以天下无人能和他争。
 前人所谓曲己从道则全的话,岂是空话吗?
 为人处事能出于至诚,圆满周全的结果将可得而归之。





 原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注释】希言:少说话。这里是指少主观妄为。自然:自成、自化之意。飘风:强风,大风。终朝:一早晨。
此是借天地行为以喻人不可暴肆妄为,谓圣人应行无为之治,而任由百姓自作自成。严复说:〃万物无往不复。飘风骤雨,往往盛且疾,故其复亦神而速。〃
【漫谈】自然而然,是天下事物各自进化的最优解。因为它是事物各自与客观外界方方面面长期磨合的结果,所以它们就如同遗传基因一样,具有广泛、长期、顽强的适应性。而人们有意而为的行为,在某一方面,某一时期,可能有其明显的效能,但其后,它的副作用,它的负面效应就会显现出来。
一些使人类的经济合作与相互交往井然有序的行为规则,就是在人们的知识和理解的范围之外,由〃看不见的手〃编导而成的。所以,自发的经济是周全而有效的经济,自然的规矩是周全而有效的规矩。有人说,人类制度的一个根本保障在哪里呢?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村落与村落之间,有自发形成的生活、经济交往活动,这种自然的活动渐渐地会形成一种规矩,这种规矩,它会逐渐扩展,而扩展的秩序最后连成一片,这就是文明的秩序。
这种扩展秩序并不是人类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而是一个自发的产物:它是从人群无意之间遵守某些传统的、主要是道德方面的做法中产生的,它处在人的天性和理性之间,它是个人天性行为在与他人天性行为交往中,用自然理性平衡其利益和冲突使之达到和谐的结果。其中许多做法可能与人们现有的道德价值观并不相附,但是人类却恰恰是通过遵循了这些做法在过渡着进化。所以,我们不应利用某种理性设计的道德体系去颠覆这一传统,而应从形成这种秩序的传统中得出道德结论。正象休谟所谓,“道德准则……并非是我们理性的结果〃。
当然,在现今社会中,无论是经济或是规矩,并不能完全是放任自流。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物质不平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以及资源浪费、人的技能天赋的不能充分发挥等等,表明国家对经济和秩序的干预是有其客观存在的理由。也不可否认,若是抱着审慎谦恭的态度,采取点滴改进的方式,理性在传统秩序与道德原则上也能发挥其指导作用。但那些管理,只能是在其尊重社会自然、自发基础上的扶助措施,故而与其自然而然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