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知病之方来之可刺也。与其方盛之未可刺也。与其已过之不可刺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 之热。
  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
  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逢叶彭)
  此言刺法有如兵法。当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按史记轩辕之时。神农时世衰。诸侯相侵伐。及蚩尤作乱。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故即以用兵之法。而为刺之大约。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是以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俟其气衰阵乱。然后击之。无有不克者矣。
  之热。热盛于皮肤也。漉漉之汗。邪盛在肌腠也。浑浑之脉。邪入于经脉也。病与脉相逆者。真邪相攻也。离合真邪论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知机之道。不可挂以发。盖邪之方盛不可迎。邪之以往不可追。俟其来去之时。如发机之速。不可差之毫发者也。刺其未生者。未生于脉中也。未盛者。邪来之未盛。已衰者。邪去之已衰。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谓邪气方盛。则真气大虚。故勿敢泻邪以伤正气。刺其已衰。事必大昌。上工治未病者。未病于脉中也。盖传溜于血脉。则有入腑干脏之患矣。余伯荣曰。按此篇篇名逆顺。而伯高曰。气之逆顺。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
  是虽论刺之大约。而重在气之逆顺。夫天道右迁。地道左转。四时之气。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升降出入于天地之外内者也。五脏者。生长化收藏之气。此皆阴阳相贯。环转无端。夫人皮以应天。
  肌肉应地。血脉应地之经水。气之逆顺。谓气之环转于经脉皮肤之外内。交相逆顺而行。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是以下工刺其方袭者。谓病之方袭于脉中也。与其形之盛者。谓病之盛于皮腠。
  而为 之热。漉漉之汗也。与其病
  之与脉相逆者。谓病邪始入于脉也。盖脉气之出于皮肤。从经而脉。脉而络。络而孙。孙络绝而后出于气街。邪之入于经脉。去皮肤而入于络。去络而入于经。是以病与脉之相逆也。夫邪去络入于经也。如涌波之起。时来时去。无有常在。其病气已衰。则顺脉而行矣。故曰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此篇重在知人气之逆顺。应天地四时五行。则知邪病之盛虚出入矣。
  卷七
  五味第五十六
  属性: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任谷庵曰。此章论五脏六腑。津液营卫。皆秉气于胃腑水谷之所生养。夫谷入于口。其味有五。
  各归所喜。津液各走其道。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所化之糟粕。乃传于小肠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也。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抟音团)
  任氏曰。此言入胃水谷所生之精气。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两焦。上焦中焦也。上焦出胃上口。中焦亦
  并胃中。故曰胃之两焦。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大气。宗气也。胸中。膻中也。其宗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上出于肺。循喉咽以司呼吸。呼则气出。吸则气入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谷入于胃。化其精微。有五气五味。故为天地之精气。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故其大数。常出三入一。盖所入者谷。而所出者。乃化糟粕。以次传下。其津液溉五脏而生营卫。其宗气积于胸中。以司呼吸。其所出有三者之隧道。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余伯荣曰。
  按本篇言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此宗气之行于脉外也。盖肺主皮毛。人一呼则气出。而八万四千毛窍皆阖。一吸则气入。而八万四千毛窍皆开。此应呼吸而司开阖者也。邪客篇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此宗气之行于脉中也。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十丈为一周。此应呼吸而脉行循度环转者也。故曰宗气流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盖行于脉外者。直下注于气街。
  而充遍于皮毛也。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谓尽言之。五谷 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
  薤苦。葱辛。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所谓五色者。脾病者。宜食 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
  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粳同)
  余伯荣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以五色合五味。而各有所宜也。五脏内合五行。外合五色。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津液各走其道。以养五脏。故五脏病者。随五味所宜也。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余氏曰。五味五气。有生有克。有补有泻。故五脏有病。禁服胜克之味。
  肝色青。宜食甘。 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咸。
  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夫色者气之华也。缓急燥湿。脏气之不和也。五脏有五气之苦。故宜五味以调之。用阴而和阳也。愚按、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而又曰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盖脾为阴中之至阴。而主湿土之气。乃喜燥而恶寒湿者也。故宜食苦以燥之。
  然灌溉于四脏。土气润湿而后乃流行。故又宜食咸以润之。是以玉机真藏论曰。脾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故宜急食苦以燥之。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谓如黔喙之属。艮止而不行。是以食咸以滋其润湿而灌溉也。盖脾为土脏。位居中央。不得中和之气。则有太过不及之分。是以食味之有两宜也。
  卷七
  水胀第五十七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覃音尽)
  余伯荣曰。此章论寒水之邪而为水。是肤胀鼓胀肠覃石瘕诸证。经云。太阳之上。寒水主之。
  寒者。水之气也。肾与膀胱。皆积水也。故曰石水。石水者肾水也。如水溢于皮间。则为皮水。寒乘于肌肤。则为肤胀。留于空郭。则为鼓胀。客于肠外。则为肠覃。客于子门。则为石瘕。皆水与寒气之为病也。夫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外之皮肤肌腠。内之脏腑募原。肠胃空郭。皆正气之所循行。气化则水行。气伤则水凝聚而为病。是以凡论水病。当先体认其正气。知正气之循行出入。则知所以治之之法矣。
  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余氏曰。此太阳膀胱之水。溢于皮肤而为水胀也。太阳之气。营运于肤表。此水随气溢而为病也。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循颈而下。目窠上微肿。水循经而溢于上也。其颈脉动。
  水伤气而及于脉也。咳者。水邪上乘于肺也。阴股寒。足胫肿。太阳之气虚。而水流于下也。腹大者。
  水泛而土虚也。水在皮中。故按之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音空鼓声 音杳)
  余氏曰。寒者。水之气也。此无形之气。客于皮肤而为虚胀也。无形之气。故 然不坚。
  气胀。故腹大身尽肿也。寒气在于肌腠。故皮浓 深也。夫水在皮中。故按之即起。此病在气。故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者。寒气在皮肤。而脾土未伤也。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余氏曰。此寒气乘于空郭之中。所谓脏寒生满病也。脏寒者。水脏之寒气盛。而火土之气衰也。
  身皆大者。脾主肌肉也。色苍黄。腹筋起者。土败而木气乘之也。
  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