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合为胀也。
  黄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帝曰善。
  真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下焦先天之真元。上与阳明相合。化水谷之精微。生此营卫二气。元真之气。通会于腠理。与营卫合并。而充行于形身者也。故营卫二气。合之于真元。三合而得其厥逆之因矣。如天真之气。厥逆在下。则营卫之气。留止于上矣。下焦寒水之气上逆。则真邪相攻。营卫两气相抟。乃合而为胀也。吴氏曰。元真之气。天乙之真元也。与寒水之气相合。故真邪相抟。则真气反厥于下。而寒气反逆于上矣。真气不得上合于营卫。则营卫留止矣。
  黄帝问于岐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
  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KT 。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肓音荒KT 之忍切与胗同)
  此论卫气逆于内而为脏腑之胀者。有城郭募原之分也。募原者。脏腑之膏肓也。夫卫气之逆于内而为胀者。在于宫城空郭之中。故取之三里。三下而已。今有其三而不下者。此陷于肉肓。而中气穴故也。故针不中气穴。则气闭于内而不得外出。针不陷肓。则气不行而不能上越。故三而不下者。必更其道。取之气穴。恶有不下者乎。按气穴有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即上纪之胃脘。下纪之关元诸穴。非 谷之会。是以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盖卫气行于皮肤脏腑之肉理。今入于气穴。故不当取之肉也。姚氏曰。按金匮玉函云。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夫脏腑之纹理。乃脏腑募原之肉理。而肉理之中有脉系。卫气陷于肓膜。而入于脉络。故当取之气穴也。王芳侯曰。按素问有气府论。气穴论。总属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而分腑与穴者。谓腑者藏也。压遏血气之藏于内也。穴者窟也。气从此而出入者也。
  卷四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浓。
  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愿闻其道。
  吴氏曰。此章论水谷所生之津液。各走其道。别而为五。如五道癃闭。则为水胀。五别者。为汗。
  为溺。为唾。为泪。为髓。五癃者。液不渗于脑而下流。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而津液不化。水谷留于下焦。不得渗于膀胱。则水溢而为水胀。因以名篇。上章论气胀之因。此章论水胀之因。得其因则知所以治矣。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
  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吴氏曰。此论水谷之精。别而为津为液也。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归其所喜。其津液各走其道。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者为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流者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灌精而濡空窍者也。
  天暑衣浓。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此言津之为汗也。腠理者。分肉之纹理。津随三焦出气。淖注于皮肤肌肉之间。故腠理开则汗大泄。如有寒而留聚于分肉之间。则排裂分肉而为痛。沫者。津聚而为沫也。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姚氏曰。此言津之为溺也。天寒则腠理闭。三焦之气。因湿而不行。津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气者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而出者为溺。藏于膀胱者。化生太阳之气。愚按、为汗为溺为血为髓。皆水谷津液之化。伯因帝问而分别答之。言津随寒暑之气。而外内出入。然一日之中有四时。而饮食衣服。亦有寒温浓薄。读者不以文害义。庶为得之。
  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尽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此论五脏六腑之津液。上渗于目而为泣。由心悲肺举而出也。心为君主之官。乃五脏六腑之主。
  耳目者。上之空窍。津液之所注也。将相卫者。为君主之臣使也。肾主外者。肾主藏津液。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心悲气并者。心悲则脏腑之气。皆上并于心。听令于君主也。气并于心。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乃心之盖也。肺举则液上溢。肺主气而水随气行也。心系与肺不能尽举。乍上乍下。
  下则为咳。上则泣出矣。
  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姚氏曰。此言液之为唾也。按口问篇曰。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盖任脉起于足少阴之阴中。而上出于廉泉。胃缓则少阴之气。不与阳明相合。反上逆于廉泉。则水液随之。故涎唾也。
  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高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此言精液之为髓也。夫肾主藏精而主骨。和合而高者。五谷之液。与肾脏之精。相和合而渗入于骨空。上行而高者。从骨空而补益脑髓。复从髓空而下流阴股。此精液淖注于骨而为髓。先上益于脑而复下流。故曰五脏之精液。和合而为高者。姚氏曰。本经云。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补益脑髓。是谓液。又曰肾者。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是谷之液。肾之精。并注于骨而为髓。髓者以脑为主。故曰和合而高者。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此五液闭癃而为腰痛水胀诸病也。阴阳不和者。少阴与阳明之不和也。阴阳之气不和。则液与精不合。使液溢于骨外。而下流于阴矣。液溢于外。则髓液皆减而下。是不能为高矣。下流过度。
  则骨虚而腰痛胫 矣。此髓道之闭癃也。阴阳气道不通。则津液不得注于海。而四海闭塞矣。三焦之气。不能通泻于肌腠。而津液不化矣。济泌之汁。不得渗于膀胱。而下焦胀矣。水溢于下。则上逆而为水胀矣。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卷五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愿闻其五使当安出。岐伯曰。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黄帝曰。愿闻其所出。令可为常。岐伯曰。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脏。经气入脏。必当治里。
  莫仲超曰。此章论五脏之气。外见于五色。上通于五窍。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脏。此从内而应于外也。如从外而内。是当皮而络。络而脉。脉而经。经而脏。故曰经气入脏。必当治里。
  夫色见于皮肤。五脏之气见于色者。盖亦从经脉而出于皮肤。故曰五脉安出。五色安见。杨元如曰。
  色气应天。经脉应地。五脏者。在地五行之所主也。而色见于面。此五行之气。上呈于天也。从内而外者。由脏而经脉皮肤。应地气之上胜于天。从外而内者。由皮肤经脉而脏。应天气之下降于地。
  升降出入。环转无端。故曰经气入脏。必当治里。
  帝曰善。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岐伯曰。五官已辩。阙庭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
  方壁高基。引垂居外。
  五色乃治。平博广大。寿中百岁。见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针。
  莫氏曰。此论五脏之气。应土基之博浓也。阙庭。天庭也。明堂。王者听政之堂。犹天阙在上。
  王宫在下也。蕃蔽者。颊侧耳门之间。犹明堂之藩屏也。方壁高基者。四方之墙壁坚固。而地基高浓也。引垂居外者。边陲在外。为中土之保障也。此土基之平博广大。以配五色之润泽高明。如是者。
  天地交而二气亨。寿必中百岁而去。
  黄帝曰。愿闻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官之为言司也。所以闻五臭。别五色。受五谷。知五味。听五音。乃五脏之气。外应于五窍。而五窍之各有所司也。
  黄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 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卷上声)
  莫氏曰。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阅其五官之色证。则知五脏之病矣。
  黄帝曰。五脉安出。五色安见。其常色殆者何如。岐伯曰。五官不辩。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墙。墙下无基。垂角去外。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病哉。(埤音裨卑也。)
  莫氏曰。此言土基埤薄者。其常色亦殆。盖人秉天地之气所生。得博浓高明。而后能悠久。
  黄帝曰。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左右高下。各有形乎。岐伯曰。五脏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莫氏曰。明堂者鼻也。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言五色见于明堂。而脏腑之气。各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