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造舰船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近代国造舰船志-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甲板之上,“伏波”舰的舱面建筑和武备配置方式,已完全脱离了“万年清”的影子,反而与80马力炮舰“湄云”级军舰非常相似。“伏波”的桅杆从“万年清”的三根减少至类似“湄云”的两根,前后桅上都带有三根横桁,以便张挂风帆。两根桅杆之间,在主甲板中部安排烟囱、风筒、机舱棚以及飞桥建筑。“伏波”舰的飞桥与烟囱、机舱棚建筑和“湄云”级军舰一样都衔接得非常紧凑,另外为了方便倾倒煤渣,在大风筒两侧的舷外各紧贴着一个类似落水管的煤渣集中倾倒口。由于舰内布置了大型货舱,“伏波”舱面上还有几个“湄云”舰上看不到的巨大的货舱盖。
    “伏波”的武备配置形式完全沿用了“湄云”级的设计,即多门按照舷旁列炮法布置在露天甲板两舷的副炮,配合一门口径较大通过换门架式布置法可以转向两舷使用的主炮。稍有区别的是,“伏波”舰比“湄云”多增加了一组设在主甲板前部两舷的副炮。
    包括“伏波”级在内的很多船政军舰广泛装备的一种火炮——法华士后膛炮,由英国制造,又译作瓦瓦苏尔。位于福州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均有实物陈列。
    “伏波”舰共装备了阿姆斯特朗114磅(口径160mm)前膛炮一门、阿姆斯特朗40磅(口径120mm)前膛炮两门,法华士120mm口径后膛炮四门。(4)其中六门120mm口径火炮分别布置在前桅之前和后桅附近的两舷,船体中部两舷的火力由160mm主炮担当,主炮的安装位置和“湄云”级完全相同,位于飞桥之前的露天主甲板上,军舰的管带可以站在飞桥上直接向下方的主炮位发号施令,监督操作。与单纯采用船旁列炮法布置火炮的“万年清”相比,夹杂使用换门架大炮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一门大口径主炮占据了两门并列船舷左右的火炮炮位,看似因此减少了一门火炮的数量,但是这门大口径火炮可以根据需要转向任意一舷,以一当二,总体的火炮数量实际并无损失,而舷侧得到这门大口径火炮的战力后,火力自然大大加强了。
    “伏波”和“湄云”级都是船政的双桅军舰,烟囱、飞桥的布置又很相像,从外形上要区分这两艘军舰,除了注意二者尺度不同外,最明显的区别特征有两处。一是舰首线型,“湄云”级的舰首笔直入水,“伏波”则和“万年清”一样,是非常美观的飞剪型。其次是后桅杆的细节,“湄云”级军舰后桅只有斜桁,“伏波”由于舰型较大,后桅与前桅一样,都有用于张挂方帆的横桁。
    从现有的照片资料分析,福建船政建造的军舰自第二号轮船“湄云”开始,涂色便不再使用“万年清”那样的法式蓝色涂装,而更改成维多利亚式,即舰体涂刷黑色,在舷墙外壁靠近顶端的位置环绕全舰一周油漆白色装饰线,主甲板上的舱室、飞桥等建筑涂成白色,剩余的桅杆、烟囱等高大建筑则全是黄色。“伏波”舰建成后就沿用了这种涂色方式。有些中西合璧的是,“伏波”的舰首还按照西方传统装饰了舰首像,但具体的表现内容则是一对漂亮的中国式飞龙。
    “伏波”舰的龙骨铺上船台时,新生的船政已经拥有了三艘军舰的制造经验,技术人员、工匠等对这艘样式类似“万年清”和“湄云”的军舰应当如何兴工,都是轻车熟路。加之船政大量的车间厂房当时已经陆续落成,设备条件较初创时改良很多,“伏波”舰的建造速度因之相当快捷,在代总工程师安乐陶监工主持下,只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就基本竣工。相比最初的“万年清”,施工效率有了飞速提高。
    1870年12月22日,船政照例为“伏波”舰举行隆重的下水仪式,不过船政大臣沈葆桢当天却没有出现。就在“伏波”舰开工后不久,沈葆桢因为父亲去世而再度申请守制,经清廷夺情将守制时间缩短为一百天,期间船政的大小事务皆由提调夏献纶暂时代理,并随时向福州将军、闽浙总督进行通报。
    夏献纶,字筱涛,江西新建人(今江西新建县),监生出身,太平天国战争时代投入左宗棠幕府,和船政早期的几位提调一样,都曾是左宗棠的亲信属下。沈葆桢此次守制时,船政创始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的三位提调中,周开锡已经前往陕甘左宗棠军中,吴大廷调往两江,仅剩夏献纶一人还在船政,于是沈葆桢便选择其肩负起了代理船政大臣的重责。未能料想的是,沈葆桢在服完百天丧假后,因为多年的操劳加之丧父的悲痛,染上了重病,迟迟无法返赴船政,以至本来即将去台湾出任道台的夏献纶一直当了近三年的代理船政大臣。这一期间船政建造的舰只大都出自夏献纶的管理之下。
    下水之后又经过几个月的舾装、航试,“出洋驾驶甚为灵捷”的“伏波”舰,于1871年4月1日宣告竣工,首任管驾布国炳。(5)从第一号轮船开始经历三年时间,船政的中外技术人员即自行在法国原始图纸上改良设计创制出了略有自己风格的军舰,“万年清”、“湄云”的混血儿“伏波”可以称得上是中法人员在造舰技术领域突破性的合作成果,左宗棠当年满心期望的“中国员匠能自按图监造”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华胄“安澜”
    在“伏波”下水前的一个月,1870年11月26日,同式的姊妹舰第五号轮船安放龙骨,也开工投入建造。至1871年1月,第五号轮船的全部89节肋骨就已如数安装组合完毕,开始封钉船壳板,代理船政大臣夏献纶请示福州将军文煜和闽浙总督英桂,给这艘军舰定了一个与首舰“伏波”寓意相仿的舰名“安澜”。(6)
    “安澜”舰与“伏波”相比,船型相同,使用了“伏波”的设计,属于“伏波”级军舰,但是主尺度比“伏波”略小,舰长只有64米,舰宽缩小为9。6米(由于“安澜”舰现在所能依据的尺度数据均出自代理船政大臣夏献纶的奏报,但夏的奏报中所称的长、宽都是去掉零尾的约数,因而不排除“安澜”与“伏波”实际尺度相差无几的可能),舰首吃水3。2米,舰尾吃水3。8米,舱深5。7米。军舰排水量和“伏波”相同,也是1258吨,货舱容量只有400吨,小于“伏波”。“安澜”舰武备采用的也是一门可以调换炮门的主炮搭配六门舷侧副炮的做法,火炮的型号与“伏波”舰装备的相仿。(7)
    船政轮机车间外观。历史上的船政轮机车间平面布局类似“凹”形,“凹”形中左右伸出的两块都是轮机车间,两间轮机车间之间相连的部分是轮机总装车间。在车间之上的二楼,是船政的工程制图场所——绘事院。抗日战争时期因日军飞机轰炸,有一侧的轮机车间被炸毁,现在总装车间、绘事院和抗战中幸存的一间轮机车间均保存完好。
    作为“伏波”级军舰的后续舰,且设计并无多少改动的“安澜”,在技术方面似乎本会平凡无奇,但这艘军舰体内却具有一处耀眼夺目的闪光点。从启工之初,“安澜”舰的动力系统配置就引起了中外各方的注意,因为她采用了近代中国放手自造的第一套实用型舰船用蒸汽机。
    船政轮机车间内景
    今天已成为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厂区的船政轮船局旧址内,掩映在当年船政大臣沈葆桢种植的一棵棵高大的榕树下,很容易就能找到几座暗红色的高大砖石结构建筑,这就是历史上福建船政的轮机厂(船政档案中习惯将车间称为厂),里面赫然是开阔壮观的车间厂房。看着一根根颇具匠心的欧式钢铁梁柱,屋顶上带有精美纹饰的天车轨道,还能依稀想像当年这里的生产场景是何等的壮丽。为“安澜”舰配套的中国造第一台舰用蒸汽机,就诞生在这间厂房里。
    本着彻底学会与蒸汽军舰建造相关的全部技术这一宗旨,早期法国人提议将法国海军的宁波造船厂与中国合作时,左宗棠就因为其无法生产轮机而断然拒绝。后来左宗棠聘用中国老匠人在杭州西湖上造成小轮船时,也苦于轮机制造不得法。对这一蒸汽军舰上至关重要的心脏系统,左宗棠在提出船政构想的时候就主张一定要学会自造,订立的船政五年计划中,就此明确要求日意格为首的西方技术团队,150马力级别的前两艘军舰可以使用进口轮机,以便中国技术人员学习、熟悉,但是之后的150马力级军舰所需的轮机就必须全为国产自造。
    早在“湄云”舰下水后不久,1869年的冬天,船政的工人、技术人员和洋员便开始对后来装上“伏波”的150马力蒸汽机及配套锅炉画图研究。制图工作由位于轮机车间楼上的绘事院进行,在洋员指导下,绘图学生们一笔一画详细地勾勒各种总分图纸,完成的图纸交由木模车间,“刻木以肖其形”,制成全套模具。再依照模具由打铁、铸造厂制成成品,最后在高大的轮机车间里打磨、合拢组装。轮机车间内紧罗密布组装蒸汽机时,隔壁的水缸车间也在仿造配套的两座锅炉,加热管、铁板,逐细仿制。1871年春天,水缸车间首先报喜,两座方形低压锅炉成功制成,沿着从水缸车间通向船台的铁轨推出,吊装进了船台上的“安澜”舰体内。
    由于需要在五年内完成建造16艘军舰的工程,船政船台的工期安排异常紧凑。虽然蒸汽机还没有造成,但是为了给续造的舰只让出船台位,1871年6月18日,尚未安装主机的“安澜”舰先行举办下水仪式。夏献纶带同船政中外官员依例祭拜妈祖、江神、土神,船台撑柱一根根被抽去,“安澜”顺利滑入江中。等到8月,壮观的蒸汽机终于组装完毕,如同众星捧月一般被推出轮机车间,运送到江边后,由巨大的起重架缓缓吊放到正在舾装的“安澜”舰内装配。后来经过航试测得,“安澜”舰逆风逆潮时航速为9。3节,顺风顺潮时可以达到12节,取其平均,符合正常海况下10节的设计要求,与采用同功率进口蒸汽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