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9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就是,只要以军能在伊兹拉站稳脚跟,就等于离大马士革又近了三十公里,而且以军有能力守住伊兹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

    这就是,伊兹拉威胁着戈兰高地后方的中叙军团,因此中叙军团很有可能集中兵力反击伊兹拉。

    果真如此的话,巴拉姆的所有顾虑都将烟消云散。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此时,霍姆斯战场上,美军的进攻依然没有太大的起色。

    虽然罗林森宣称在这里遭遇了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但是实际上,在霍姆斯与美军作战的中国军队只有第十三集团军的八支突击集群,相当于该集团军三分之一的兵力,而真正的主力在南面战场上。

    只是,美军的损失确实非常惨重。

    到二十七日中午,在打了一天半的情况下,美军第一装甲师几乎丧失了战斗力,顶上来的第三步兵师也没能扩大战果。

    根据美军战报,当时第一装甲师已经损失了四百多辆主战坦克。

    要知道,这个超强编制的装甲师总共也就只有六百辆主战坦克。也就是说,在一天半的战斗里,第一装甲师损失了百分之七十的主要突击力量,而取得的战果,仅仅是在霍姆斯河东岸获得一块面积不到一百平方公里的桥头堡。至于其他收获,比如给敌人制造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也许,正是如此,罗林森的话才有人相信,或者说让马歇尔信以为真。

    要知道,第一装甲师是美国陆军的头号王牌部队,是美国陆军历史上,第一支师级建制的作战部队,也是美国陆军第一支出国参战的部队,有着极为辉煌的历史,也拥有美国最好的武器装备。

    在美军将领看来,能在一天半之内打残第一装甲师的,绝对是一支强大的部队。

    事实上,当时已经有足够多的情报表明,与第一装甲师交战的,只是中国陆军的一小支部队。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早在二十六日夜间,一名被美军俘虏的叙军军官就交代,到达前线的中国军队只有两支突击部队,总兵力两千出头。到了二十七日,又有一名被俘的叙军军官交代,到达霍姆斯的中国军队在一万人左右,根本不是集团军主力部队。此外,美军的航空侦察也证明了这一点,即同时在战场上活动的中国军队的作战部队并不多,总兵力在一万人左右。

    问题是,这些征兆都被有意无意的忽视掉了。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罗林森犯了大错,因为他没有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情报,准确判断出中国军队的部署情况。

    这些指责有一些道理,但是也不全面。

    当时,让罗林森做出错误判断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他认为,让主攻部队先出动的战术部署发挥了作用,而且中国军队在南面没有展开反击,更让他相信,在巴拉姆发动进攻前中国军队就已到达霍姆斯附近。

    在这些因素中,还有一个经常被人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国军队的伪装能力。

    当时,中国军队采用了一种非常原始,但是非常有效的伪装手段,即用战场上随处都有的黄沙掩盖主战装备。结果就是,美以联军的空中侦察成了摆设,因为不管是肉眼、还是探测设备,都很难发现埋在沙砾下的主战装备。至于四处活动的人员,更加不可能分辨出到底是中国军人,还是叙利亚军人。

    事实上,这种伪装手段,也是临时学来的。

    别忘了,中国军队的主战装备已经实现了电动化,不存在严重的热辐射,而且就算被沙砾完全掩盖了,也能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冲出来。如果使用其他动力系统,就不能这么做了。

    高效的伪装手段,使美以联军很难准确判断中国军队的部署情况。

    别的不说,连巴拉姆都只是猜测中国军队的主力集中在苏韦达省,或者说凭直觉做出了判断,而没有任何情报支持。也正是如此,罗林森才一再指责巴拉姆,说他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限制部队的推进速度。

    随着美军在霍姆斯的进攻越来越吃力,罗林森的抱怨声也就越来越刺耳。

    二十七日下午,以军继续向北推进,并且在傍晚的时候到达了伊兹拉南面,只是以军没能及时攻占伊兹拉。

    当时,守卫伊兹拉的主力是一个叙军步兵师与一个叙军步兵旅。

    重要的是,在当天上午,蒋博文少将把两支部署在戈兰高地方向上的突击集群派往了伊兹拉。

    当时,蒋博文并不是在帮鲁立毅的忙,而是不想让放在南面的主力被以军包围。

    结果就是,以军在攻打伊兹拉的时候,遭到了非常猛烈的抵抗。

    虽然推进速度慢了下来,但是在巴拉姆看来,这不见得是好事。

    别忘了,他在左翼只放了十个旅,而且只有两个装甲旅。如果攻打伊兹拉损失太大,不但将失去推进能力,还很有可能被中国军队的反击击溃。在巴拉姆的战术中,左翼崩溃产生的灾难不比右翼遭到包抄差多少。更要命的是,如果巴拉姆想避免左翼崩溃,就得从右翼抽调兵力加强左翼,从而使他留在右翼的反包围力量大大降低,等于提高了右翼的风险,也使他的战术遇到了麻烦。

    得知中国军队出现在伊兹拉后,巴拉姆果断命令停止进攻。

    在他看来,这是中国军队发起反击的信号,因为中国军队要想发动反击,首先就得在左翼挡住以军。

    这下,巴拉姆与罗林森的矛盾再也掩盖不住了。

    在得知巴拉姆下令停止进攻的消息后,罗林森气得抓狂,当场就给留在戈兰高地后方的第四步兵师下令,让其驰援霍姆斯。

    显然,罗林森气昏头了。

    只是,第四步兵师师长多姆诺准将没有昏头,也就没有立即执行这道命令,因为按照战前的分配,他听从巴拉姆指挥。

    第八十六章 胶着

    第八十六章 胶着

    中叙军团这边,问题也很严重,不仅是中叙两军的矛盾,还有中国军队的内部矛盾。

    最先叫苦的,正是叙利亚国防军。

    只是,叙军担心的不是霍姆斯,因为到二十七日夜间,霍姆斯方向上的防线依然牢不可破。真正让叙军担心的,是戈兰高地方向上,因为向北突击的以军已经到达伊兹拉,威胁到了从大马士革到戈兰高地的公路线,而叙军部署在戈兰高地方向上的三十万大军,全部依赖这条公路线。

    显然,叙军担心以军进攻大马士革是假,围歼戈兰高地守军是真。

    当天晚上,叙军总参谋长就找到虞世辉,让他立即发起反击,尽快解决戈兰高地守军左翼遭受到的威胁。随后,阿萨德也给虞世辉打了电话,名义上询问战斗情况,实际上在向虞世辉施压。

    问题是,虞世辉并不认为戈兰高地受到了威胁。

    原因很简单,在过去的近两个月里,中叙军团除了向戈兰高地运送了大量作战物资,还把第十三集团军的十支突击集群派了过去,而且始终让六支突击集群在后方待命,充当该方向上的预备队。

    按照虞世辉掌握的信息,戈兰高地方向上的守军储备了数个月的作战物资。

    更重要的是,蒋博文已经对部署做出调整,利用充当预备队的突击集群在后方建立了机动防线。

    除此之外,虞世辉对战局的判断也很重要。

    虽然当时虞世辉对以军的具体部署情况,特别是以军主力的动向也不大清楚,他还不能肯定巴拉姆把主力集中到了右翼,但是从前线反馈的战报,让虞世辉相信,以军确实把主力放在右翼。

    当时,最主要的一个迹象就是,以军确实没有攻击戈兰高地守军的侧翼。

    要知道,已经有情报表明,巴拉姆动员了五十个旅的兵力,如果主力在左翼,以军早就向西推进了。

    虞世辉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该方向上的防御并不值得担心。

    当时,虞世辉真正需要担心的,还是霍姆斯方向上的战斗。

    二十七日凌晨,蒋博文就发出警告,如果得不到足够的支援,比如让他从戈兰高地方向上抽调突击集群,就很难守住霍姆斯。虽然到了二十七日上午,蒋博文改变了看法,觉得不应该从戈兰高地方向上抽调兵力,特别是到了当天下午,随着以军逼近伊兹拉,蒋博文更加坚定了这个判断,但是他依然认为应该向霍姆斯增兵,即从第二十七集团军抽调部队,加强霍姆斯的防御。

    显然,这与虞世辉的目的背道而驰。

    在与蒋博文通了电话后,虞世辉在当天上午,制订两个火力支援集群专门为霍姆斯方向上的战斗提供支援。

    虽然这个调整,对当天上午的战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蒋博文以非常微弱的代价挡住了第一装甲师的最后三轮进攻,但是到了下午,蒋博文还在请求支援,因为美军第三步兵师已经开了上来。

    必须承认,蒋博文此时的做法,有对的地方,也有错的地方。

    对的是,他手里的兵力确实不够。经过一天半的战斗,霍姆斯方向上的八支突击集群的战斗力已经下降了很大一截,而且持续的高强度作战行动,让蒋博文只能保证有四支突击集群在前线活动,另外四支突击集群必须撤下来补充电能与弹药,顺带让疲惫不堪的官兵休息几个小时。如此一来,蒋博文放在前线的兵力只有六千左右,而美军两个师有三万多人,第三步兵师就有一万八千人。更重要的是,叙军帮不上什么忙,只有几个精锐旅还能多多少少发挥点作用,其他的部队基本上就是摆设。打到最激烈的时候,蒋博文甚至得把形成整体的突击集群拆散使用,去加强叙军的防线。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蒋博文不这么做,叙军早就崩溃了。更要命的是,美军身后有十个以军旅,而且有三个是常备装甲旅,战斗力不比美军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