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8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知道,美国也才进入战争状态,战争动员工作刚刚展开,至少要到二零五三年底才有可能达到最佳状态。即便在军事领域的动员工作能在二零五三年三月底完成,到二零五二年底就能征召三百万退役军人,可是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底之前,美军的主要作战力量仍然是现役部队。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挫败都有可能使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倒转过来。

    更重要的是,中国也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

    从时间上看,美国的优势最多能够维持到二零五三年中期,在此之后,随着中国的战争机器加速运行,差距就会迅速缩小。也就是说,美国经受不起严重挫败,每一点些小的失败都很有可能影响大局。

    只是,国防部长与国务卿在总统面前的争吵不会有任何结果。

    当时,卢卡斯为了安抚麦卡锡与乔丹,责成康拉德尽快为陆战队提供两个师所需的主战装备,尽快与航运公司签署征用协议,以及向塞班当局施压。

    问题是,这等于什么都没做。

    美国东部时间十一月五日上午,五角大楼向白宫提交了经过修改的作战方案,把登陆时间推迟到了十二月上旬,理由是中国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超过预期,而美军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

    这下,五角大楼与国务院的矛盾更加突出了。

    康拉德当天就向白宫递交了一份报告,指责五角大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选择好攻击对象,也就无权责难国务院。

    只是,一天之后,五角大楼的判断就得到了证实。

    十一月五日夜间,中国再次动用战略空运力量,把返回关丹的第三十预备陆战师送往冲绳岛。

    两天之后,这支陆战队、包括所有主战装备全部抵达冲绳岛。

    如此强悍的空运能力,着实让五角大楼大吃一惊。

    问题是,第三陆战师依然留在新加坡,负责接管港口与机场的防务工作,并且对新加坡国防军进行整编。

    事实上,康拉德的指责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证实。

    直到十一月七日,麦卡锡与乔丹在主攻问题上依然犹豫不决,即到底是按照原定计划主攻冲绳岛,还是攻打菲律宾。麦卡锡主张攻打冲绳岛,因为效果最为明显,取得的战果也最有价值。乔丹则认为应该转为攻打菲律宾,因为冲绳岛的防御得到加强之后,已经变得固若金汤,攻打难度非常大。

    当然,美军的准备工作照常进行。

    只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再次让美军感到措手不及。

    第三十章 小事化大

    第三十章 小事化大

    十一月八日,经过十二天的准备与运送,第十三集团军全部到达叙利亚。

    当天傍晚,一支由一个装甲营与一个机械化步兵营组成的突击集群进入戈兰高地,对以军防线进行了试探性攻击。交战不到一个小时,突击集群主动撤退到叙军防线后方,与以军脱离接触。

    这场战斗,根本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

    第十三集团军司令官蒋博文少将只要求试探以军防线强度,以及提振叙军士气,因此没有让突击集群展开来打。因为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还在大马士革附近,后勤准备工作也没有完全到位,所以蒋博文也不可能发动真正的进攻。用一些士兵的话来说,这只是在告诉以色列国防军,“我们来了”。

    显然,这次交战,确实收到了预期效果。

    战斗结束后不到半个小时,以色列总理就跟美国总统通了热线电话,要求美国立即出兵以色列。

    随后,以色列外长照会康拉德,要求美国立即提供六个旅的装备。

    似乎,这六个旅的装备,关系到以色列的生死存亡。

    显然,实际情况没有这么严重。

    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蒙受了奇耻大辱,随后的国家政策,毫无悬念的走上了穷兵黩武的道路。凭借海外犹太人的巨额捐助,以色列国防军在十五年之内,不但完成了重建工作,还把兵力规模扩大了一倍以上,而且提高了预备役级别,几乎把所有成年公民都训练成了军人。

    与之相对应的,以色列的战争准备措施也十分到位。

    拿陆军来说,以色列国防军在和平时期装备的主战坦克只有两千余辆,而其封存的主战坦克就多达三千辆。第五次中东战争已经证明,战争爆发后的动员速度、以及预备部队的作战能力决定了战争的结局。更重要的是,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几乎损失了全部主战装备。结果就是,从二零四五年开始,以色列封存的不再是退役的武器装备,而是采购的新式装备。

    必须承认,只有全球最富裕的犹太人有这种资本。

    如果没有犹太人社群提供的无私援助,以色列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采购新式装备。

    当然,这也与以色列的国防政策有关。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零四五年之后,也就是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与美国进行了全面的情报合作,对美国的战争计划了如指掌,早就料到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在二零五零年到二零五五年之间爆发,因此以色列才制订了如此极端的装备封存政策,把崭新的武器装备储备起来。

    如果没有全面战争的威胁,这么做等于自寻死路。

    要知道,就算是美国的主要盟国,从美国采购新式武器装备的价格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结果就是,战争爆发的时候,以色列的军火库里足足有五千多辆主战坦克,而且除了不到四百辆经过改进的“梅卡瓦5”与“梅卡瓦6”之外,全部都是M27A3与性能相当的“梅卡瓦7”。

    这些主战坦克,足够武装二十个装甲旅。

    按照国土面积与战线长度计算,以色列最多需要十个装甲旅。

    当然,前提是以色列打的是一场战略防御性质的战争。

    毫无疑问,这个前提并不成立。

    到十一月六日,以军已经攻占了大半个西奈半岛,只有南部地区还有少量埃及军队。只是在前几日的战斗中,以军没能歼灭埃军有生力量。经历了第五次中东战争,埃及军队早就知道西奈半岛易攻难守,所以一直把主力放在运河西岸。在以军发起进攻之后,埃军一路且战且退,大部分部队都退到了运河西岸。在攻打苏伊士运河的时候,以军再次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麻烦。

    结果就是,以军在埃及方向上的进攻被迫终止。

    问题是,战争并没因此结束。

    埃及正在积蓄力量,中国很快就会参战。如果以军败北,最终肯定不会像第五次中东战争那样,在以色列国境线附近结束战争。不管是中国,还是埃及与叙利亚,最终目的都是攻占以色列全境。

    以色列并不惧怕埃及与叙利亚,怕的是中国。

    对以色列国防军来说,在伊拉克与伊朗先后表态之后,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虽然以色列国防军没有想过单独战胜中国军队,美国的援助至关重要,但是美国的援助又不可能及时到来。原因很简单,在美以军事协作中,以色列的主要任务就是牵制住部分中国军队,为美军在西太平洋上打开局面提供帮助。也就是说,美军更希望以军能够在中东战场上有所作为。

    对以军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转移重点。

    埃及方向的进攻一时半会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只能由攻转守,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建立战略性防线。

    当然,重点不在埃及。

    虽然到十一月八日,埃及军队依然控制着半岛南端的图尔与沙姆沙伊赫等地,但是在以军的奇袭下,埃及军队已经丢掉了在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给以军制造了巨**烦的第五站与舍尔等地。

    也就是说,以色列国防军已经扫除了运河东岸的埃军据点,拉平了防线。

    如此一来,以色列国防军在运河东岸建立战略防线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不再需要在西奈地区留驻太多的作战部队。

    接下来,以军要做的,就是从戈兰高地出发,攻打叙利亚。

    相对而言,叙利亚的战略重要性超过了埃及。

    原因很简单,美军已经夺得了印度洋的制海权,中国无法通过海运向埃及派兵,只能通过铁路向叙利亚派兵。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出兵,将首战叙利亚。

    以色列国防军要做的,就是在中国军队到达之前横扫叙利亚。

    事实上,这也正是以色列国防军战争方案的核心部分。按照以色列国防军估计,应该在十月底拿下西奈半岛,在十一月初出兵叙利亚,争取在十一月十日之前攻占大马士革,然后沿叙境内的铁路线与公路线,攻占其他主要城市。可惜的是,这份“完美计划”并没变成现实,反而在埃及军队的顽强抵抗下,一点一点的化为泡影。随着第十三集团军在八日抵达叙利亚,该计划彻底失去了意义。

    这个时候,摆在以色列面前的现实非常残酷。

    中国军队火速到达,不但大幅度提振了叙利亚国防军的士气,还很有可能对其他阿拉伯国家、特别是约旦产生影响。

    要知道,自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阿拉伯国家几乎把中国奉为神明。

    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之后,阿拉伯国家更是把中国军队当成不败的神话。在那场仅仅持续了数个月的战争中,中国陆军仅用四个集团军与四个陆战师、不到三十万兵力就横扫了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南亚头号军事强国,造成印度国防军近两百万官兵伤亡,自身只有不到三千人阵亡。

    这样的战绩,放眼整个战争史也极为罕见。

    如此一来,只要中国肯出兵,其他阿拉伯国家就很有可能倒向中国。

    这下,以色列除了要攻打叙利亚,还要提防东边的约旦,甚至得盯着苏伊士运河对岸的埃及军队。

    要知道,如果埃及军队士气起来了,很有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