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7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美国来说,这绝对是个变数。

    选择只有两个:一是直接支持印度,向中国宣战;二是间接支持印度,让中国在这里付出足够大的代价。

    根据后来披露的一些消息,在二零四四年初,美国国防部做了评估,认为如果战争在二零四五年爆发,美国直接参战将很难获得足以战胜中国的战略优势,反而会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败下阵来。

    原因很简单:美国也没有为世界大战做好准备。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二零四五年爆发,美国没有任何优势,即便能在战争初期掌握部分主动权,也很难获得决定性胜利,而中国能够凭借更加雄厚的经济、工业等基础实力,在两到三年后扭转战局,而美国则很难在此期间内达到中国的高度,也就必然会输掉战争。

    按照美国国防部的评估,只有在二零五零年之后,美国才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问题是,中国会把对印战争拖到二零五零年之后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既然中国已经加快了军事建设步伐,就不会拖延时间,而会尽可能的把对印战争提前。

    如此一来,美国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即间接支持印度,把印度变成中国的滑铁卢。

    当然,这么说不太确切。准确的讲,应该是让中国在印度付出足够大的代价,使中国的综合实力下降,扩大美国的战略优势。

    按照五角大楼的评估,如果对印战争持续一年以上,中国的经济就会受到明显影响,在接下来的五到十年之内,必须集中力量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并且花费大量社会资源来解决因战争导致的内部矛盾,从而在军备竞赛上输给美国。果真如此的话,到二零五零年左右,美国就能获得决定性的战略优势。

    显然,美国的基本政策就是确保印度坚持一年以上。

    为此,美国在二零四零年加强了对印军事援助,不但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还提供了全面的人员培训。当时,美国还与印度签署了一份秘密协议,即由印度当局出面,动员美籍印度人回国。

    在印度外长秘密访问华盛顿的时候,美国的对印政策已经成型。

    只是,在军事考量上,美国当局仍然有一个顾虑,即印度的军事实力过于弱小,即便得到了美国的全力援助,与中国也不在一个级别上,而这种级别上的差距,根本不可能通过援助得到解决。

    说得直接一点,印度很难坚持一年以上。

    以十年前的标准,即中国在中日战争期间表现出来的战争潜力,只要中国不谋求攻占印度全境,而是通过军事行动改变印度的政治格局,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实现政权变更,扶持亲华政府,恐怕印度连半年都坚持不了。

    显然,如果中国抢到了主动权,印度就将迅速战败。

    对此,唯一的选择就是让印度掌握主动权,即在中国还没有为战争做好准备时,让印度打第一枪。

    当然,这一枪必须打准,至少要把这场战争延长半年以上。

    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早在二零四四年底,美国军事顾问团就帮助印度制订了一份战争计划,而且建议印度首先突击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军事基地,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切断中国的战略航线。

    显然,这份战争计划没有被印度当局采纳。

    原因很简单,就算印度能在海洋战场上取胜,也不可能在地面战场上取胜,中国陆军能以破竹之势打垮印度陆军,攻占新德里,控制恒河平原,占领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对印度造成致命伤害。

    印度外长访问华盛顿的时候,美国当局直接提出了这份战争计划。

    这次,印度没有选择余地了。

    所有情报都表明,中国将在年内向印度开战,而且很有可能在下半年,因此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国将在上半年完成最后阶段的战争准备工作,也就有足够的把握在较短的时间内击败印度。

    不管印度怎么选择,战争都会爆发。

    既然战争无法避免,印度的唯一选择就是尽可能的夺取主动权。

    第六十七章 突然打击

    第六十七章 突然打击

    二零四五年二月九日清晨,新德里时间六点三十分左右,印度空军在未做动员的情况下突然袭击了正在马尔代夫群岛西北海域进行联合训练的中国印度洋舰队,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发。

    印度空军为这次袭击做了精心准备,来得也非常突然。

    根据战后从印度政府获得的一些资料,策划这次袭击的是美国军事顾问团,而且美国提供了关键情报。

    甚至可以说,这是一次由美国主导、只是使用的是印度空军的打击行动。

    早在二月初,即中国海军的东印度洋舰队开赴阿拉伯海,与西印度洋舰队进行联合训练的时候,美国就向迪戈加西亚增派了十多架电子侦察机,搜集中国舰队的情报,监视中国舰队的一举一动。

    当时,美军还向印度洋秘密派遣了十多艘攻击核潜艇。

    主要就是,中国舰队使用的定向通信设备具有很高的保密性,也很难被发现,所以电子侦察机只能监视舰队的远程通信信号。为了获取舰队的详细情报,就得出动能够隐蔽接近舰队的攻击核潜艇。

    在美军的帮助下,印度空军掌握了一条至关重要的情报。

    在每天清晨六点到七点之间,中国舰队里在夜间升空的战斗机将陆续返航,舰队官兵也将在这个时候换班。

    也就是说,在这一个小时内,中国舰队的防空部署最为脆弱。

    按照美军提供的情报,在此期间升空巡逻的战斗机不会超过十架,而且航母正在回收返航的战斗机,很难增派防空战斗机。更重要的是,各艘战舰上都在换班,因此警戒水平也会降低。

    如果在此期间发起突然袭击,中国舰队肯定会遭受重创。

    决定在二月九日发动突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二月八日,东印度洋舰队与浩洋港进行了通信联络,电报被美军的电子侦察机截获,通过与之前截获的电报进行对比,美军判断中国舰队将在两到三天内进行补给作业,而在两天前,美军攻击核潜艇发现了从斯里兰卡南面经过的快速战斗支援舰,由此判断出中国舰队将向东南方向运动,在马尔代夫群岛北面某处海域与快速战斗支援舰会合。

    也就是说,通过这份情报,能够大致判断出中国舰队的航线。

    正是如此,在二月九日凌晨,印度当局做出了袭击中国舰队的决定,随后印度情报机构通过一条早已被中国情报机构监视的线路,向美国发出了那份情报,即中国正在努力拉拢法国等欧洲国家,准备向印度开战。

    当时,印度此举主要是想把美国拖下水。

    说得确切一点,在印度情报机构看来,中国情报机构截获这份情报后,首先会考虑美国的立场,而美国当局不可能立即做出决断,所以会推断印度正在积极准备战争,而且美国很有可能会卷入进来。如此一来,中国在进行军事部署的时候,就得提防太平洋对岸的强大敌人,不会全力应付印度洋方向上的挑战,从而放松对印度的警惕。即便中国当局从中读出了战争信号,也不会想到,印度将在几个小时之后发动战争,因此对印度空军的突击行动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牧浩洋做出判断的时候,印度空军的战斗机已经升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而中国舰队并没有因为提前接到警报而避免遭到突然打击。

    可以说,印度在这个时候的一个部署显得非常关键,即没有在突击中国舰队之前进行战争动员。

    在这轮突击中,印度空军总共出动了三批机群,总计近五百架战斗机。

    因为中印关系早就走到了战争边缘,而且印度接受了大量美制战斗机,正在加强训练工作,所以这些战斗机从二十多处空军基地起飞的时候,并没有惊动中国情报机构,被认为是在进行日常训练。

    战斗打响的时候,中国舰队的准备严重不足。

    当时,两支舰队刚刚收到警报,但是正在回收夜间训练的战斗机,所以四支航母战斗群都没有立即增派防空战斗机,而是决定在七点过后,等到所有战斗机返航后,再增强防空力量。

    更重要的是,在回收战斗机的时候,四艘航母分得比较开。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四支航母战斗群里的护航战舰很难相互掩护。

    当时,位于舰队最前方的“秦岭”号与位于最后方的“黄河”号有八十公里,而且每艘航母的间隔距离都在十五公里以上。按照航空作业标准,航母回收战斗机的时候,间隔距离必须在十公里以上。

    如此一来,在“秦岭”号受到攻击的时候,“黄河”号航母战斗群里的防空战舰就很难发挥作用。相反,如果“黄河”号首先受到攻击,“秦岭”号航母战斗群里的防空战舰也只能干瞪眼。

    因为中国舰队在向东南方向航行,所以最先受到攻击的是“黄河”号。

    第一批到达的印度战斗机多达一百八十架,其中三十架是护航战斗机,而“黄河”号上空只有两架防空战斗机。

    更要命的是,唯一升空的舰载预警机在“太行山”号附近,离“黄河”号有六十公里。

    结果就是,舰载预警机没能及时发现逼近的印度战斗机,直到近千枚反舰导弹逼近,才发出防空警报。

    这轮攻击相当致命,掩护“黄河”号的两艘巡洋舰与两艘驱逐舰使出全身力气,也只击落了两百多枚反舰导弹。这也与护航战舰的状态有关,因为在预警机发出警报时,舰队正在换岗,新上岗的官兵还没有调整好状态。更重要的是,留给护航战舰的时间只有两分钟,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导拦截。

    当时,遭到攻击的不仅仅是“黄河”号,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