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7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黾樱拍馨词比〈丫锏椒凼倜腏…22机群,把空军机群总规模维持在三千架左右。

    作为高端战斗机,J…30的采购价格高得惊人。

    如果用J…30取代J…22,费用肯定非常吓人。

    为此,牧浩洋增加了J…31的研制费用,而且批准了空军的部分采购计划,即在J…31量产之前,用J…30以二比三的方式取代J…22。

    关键就是,J…31能否顺利量产。

    这种多用途战斗机原本计划在二零三九年完成试飞,在二零四零年量产,结果受全球自然灾害影响,研制工作拖延了两年多,预计要到二零四二年底才能完成试飞,能在二零四三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就很不错了。

    所幸的是,美国的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项目也受到了拖累。

    到二零三八年初,YF…52与YF…53的竞争试飞工作还没结束,预计要到二零四零年底才能确定最终方案,能在二零四五年实现量产就非常不错了,其总体进度比J…31项目晚了大约两年。

    此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J…30已经有了出口销售记录,因此可以通过出口来扩大生产规模,分摊研制经费,降低采购价格。更重要的是,得益于J…30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的突出表现,已有数十个国家对这种新式战斗机表现出了兴趣,只是真正买得起的没有几个,毕竟J…30是代表了最新军事科技成果的第五代制空战斗机。当然与F…44相比,J…30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是J…30是中型制空战斗机,而F…44是重型制空战斗机,因此J…30的售价比F…44低,而实际作战能力却差不了多少;其次是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J…30的表现更加突出,而F…44的表现只能用平庸来形容;最后是中国军火的性能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而且中国企业在后期服务上做得更到位。

    综合这些因素,J…30在国际市场上击败F…44绝对不是问题。

    别的不说,在二零三八年中期,法国就代表欧盟向中国提出引进J…30的技术,希望在军事航空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虽然这多多少少有政治作秀因素,但是法国此举,等于抬高了J…30的身价。

    要知道,三十多年前,中国还在努力争取从法国购买战斗机呢。

    当然,空军最大的装备项目是战略轰炸机,只是受技术限制,被牧浩洋列入了“长远战略规划”,没有在二零三八年的空军装备采购与研制预算中占据主要地位,最快也要到二零四零年之后才有实施的可能性。

    因为战斗机项目占用了过多的经费,所以空军的其他项目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

    比如战略运输机项目在二零三八年获得的拨款就只有一千多亿元,仅能采购八架,研制拨款还不到一百亿元,仅能确保新项目不至于下马。按照牧浩洋的规划,要到二零四零年之后才有足够的资金扩充运输机群。

    当时,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空军,而是来自陆军。

    第四十五章 补欠账

    第四十五章 补欠账

    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从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中国陆军的装备建设就一直处于“供血不足”的状态。特别是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后,随着海军与空军发展壮大,陆军失去了“老大哥”地位,几乎每年提交的军费预算都会被砍掉三分之一以上,导致大部分装备项目不是下马,就是没能实现大规模量产。比如到中日战争爆发时,被陆军寄予厚望的24式主战坦克仅装备了三个主力集团军,总量还不到一千二百台,反而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陆军受到冷落,与中国的周边形势与战略安全有直接关系。

    在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战略威胁主要来自日本,而对付日本需要的不是陆军,而是海军与空军。除了日本,不管是南亚的印度、还是北方的俄罗斯,都没有对中国的战略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拿俄罗斯来说,在对日战争爆发前,军队总规模已经降低到了八十万,陆军总兵力不到四十万,主要装备停留在二零年代水准,而且仅有少数主力部队换装,大部分部队使用的仍然是二十一世纪初、甚至是二十世纪九零年代水准的主战装备,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至于印度,更加羸弱不堪,虽然军队规模非常庞大,总兵力还超过了中国,但是没有几样拿得出手的先进装备。以印度的军事实力,别说威胁中国,能否在大规模战争中击败巴基斯坦都是问题。

    较为安全的周边环境,使得中国没有理由增强陆军实力。

    在扩张性国防政策下,中国也应该更加重视海军与空军,即便要打对外战争,陆战队也能胜任。

    结果就是,二十多年下来,陆军在装备建设上的欠账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如果没有第五次中东战争,这个情况还会持续下去。作为第五次中东战争的主要参与这之一,就算不是陆军将领,牧浩洋也非常清楚的认识到,在未来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特别是有超级大国撑腰的局部战争中,陆军的地位不但不会降低,还会因为交战双方的海空实力旗鼓相当而得到提升。因此为了应对可能介入的大规模局部战争,中国完全有理由打造一支足够强大的陆军。

    结果就是,在二零三八年初,由牧浩洋提交给黎平寇的军备建设年度规划中,陆军军费比例首次超过空军与海军,占到了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七,装备项目占陆军军费开支的百分之四十二。

    这个水准,可以说高得有点离谱。

    要知道,在二零三四年,陆军军费占比为百分之二十三,装备项目在陆军军费中占的比例仅为百分之十七。

    当然,如此高的比例,也只是在补欠账。

    在陆军装备项目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24式主战坦克的采购与改进工程。

    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24式主战坦克的优良性能已经得到证明,即便是简配版的,也能与M27A1拼个旗鼓相当,还全面超越了号称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梅卡瓦6”,而通过对埃及军方赠送的M27A1与“梅卡瓦6”做的测试,已经证明中国陆军标配版的24式有足够明显的优势。

    据此,牧浩洋批准了陆军提交的24式增购方案。

    在今后五年内,陆军将采购三千四百辆24式主战坦克,全面取代99改与96改,装备十个集团军。

    在此期间,陆军将对24式进行改进,主要利用新技术,提高坦克的综合战斗力。

    改进之后,24式将被命名为24A型。根据研制进度,陆军要么采购全新的24A型,要么对现有的24式进行改装。预计到二零四五年,所有的24式都将达到24A型的标准,成为中国陆军主力坦克。

    除此之外,陆军还将对04式进行全面改进,主要提升火力。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04式本身就是第三代主战坦克,准确的说是利用了部分第四代主战坦克技术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受基本设计限制,很难通过改进达到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标准,更不可能超越第四代主战坦克。问题是,24式与24A型的造价非常高昂,而中国陆军的主战坦克保有量一直在一万台左右,没有能力全部装备24式与24A型,半数以上的装甲部队只能继续使用04式,其保有量在五千到六千台之间,因此很有必要对04式进行现代化改进,延长其服役寿命。至少在未来十年之内,在新一代主战坦克问世之前,04式得顶起半边天。

    相对而言,提升火力最为简单,效费比也最高。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为04式配备一百四十毫米电热化学炮,以及24式的观瞄系统,把火力提升到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水准,使其拥有与第四代主战坦克对决的能力。如果提升防护能力,就得换装装甲,而且得增大装甲用量,从而必须改进动力系统,不然机动性能将大幅度降低。如此一来,费用将增加好几倍。按照厂方报价,全面改进一辆04式的花费相当于生产一辆24式的百分之八十,而04式再怎么改进,受基础设计限制,综合战斗力也不可能达到24式的百分之八十。

    从某种意义上讲,改进04式只是应急方案。

    说得不好听一点,如果不对04式进行改进,中国陆军到二零四五年左右,就只有不到五千辆24式能够使用了。

    可以说,现有的陆军装备中,绝大部分都要通过改进延长服役寿命。只有像24式主战坦克、27式步兵战车、23式自行榴弹炮等一批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前后定型的主战装备才有继续生产的必要性。

    即便如此,这些装备到二零四五年前后、最迟到二零五零年都将落后。

    再按照以往的方式,即根据作战需求来发展主战装备的话,陆军的军费开支将提高到难以承受的地步。要知道,虽然陆军装备的研制费用不算太高,但是采购量非常大,总体装备费用绝对不比海军与空军低。

    拿主战坦克来说,动辄装备几千台,绝对不比几百架战斗机便宜多少。

    为此,在规划下一代主战装备的时候,陆军非常自觉的提出了“家族化”发展模式,即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与火箭炮、装甲侦察车、指挥车、装甲抢修车、乃至自行高射炮与防空导弹都采用相似的底盘,只是根据实际作战需要,研制不同的作战模块,以降低研制、采购与维护费用。

    事实上,这根本不是什么新概念。

    早在二十一世纪初,美国陆军就提出了类似的装备项目,只是受技术限制,以及美国的战略需求影响,最终没有搞成功。

    三十多年过去了,技术不再是问题,而且中国正有这样的战略需求。

    可以说,这才是陆军装备项目的核心内容。

    按照陆军提出的规划,新一代主战装备将优先考虑电动方案,即底盘将采用统一的电力驱动系统。当然,陆军也不排除其他动力方案,毕竟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