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5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样可以肯定,日本的战争计划也非常庞大,绝对是全面战争。

    换个角度来看,照样能够相信,日本当局认为中国不会在二零三五年挑起战争,因为增加的四艘“昆仑山”级航母最快能在二零三五年底下水,能赶在二零三七年的第一季度服役就很不错了,即便是其他大型战舰,大部分也只能在二零三五年底服役,少数还要延迟到二零三六年。

    也就是说,日本当局很有可能相信,二零三六年是最后大限。

    如此一来,日本当局把开战时间定在二零三六年,而且以全面战争为目的来进行战争准备也就不奇怪了。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场全面战争将持续多久。

    暂且不说中国军人的判断,至少从日本的扩军备战速度来看,日本军队的高级将领肯定认为是一场非常漫长的战争。

    如果以增建的四座大型船台为准,日本军方至少认为这场战争要持续三年。

    原因很简单,四座大型船台在二零三五年底投产,最快能在二零三七年底完成第一艘大型战舰的船台建造工作,随后舾装与整训需要一年左右。如果是建造航母,大概要到二零三八年底才能服役。如果战争在二零三六年中期爆发,到二零三八年底,将进入决胜阶段,因此至少要持续到二零三九年中期。如此一来,在二零三八年底服役的四艘航母、也许是八艘航母,将在战争后期发挥关键作用。

    可以说,日本首相的这一举动,提供了非常关键的信息。

    高层会议上,黎平寇最终做出决定,在东海油气资源开发问题上与日本周旋,设法探明日本当局的底线。

    这么做,主要也是获得更多的战略情报。

    说得明白一些,日本当局的任何政策,都能作为战略参考信息,帮助以牧浩洋为首的高级将领完善战争计划。

    别的不说,前面做出的推断,就能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从战略上讲,把开战时间推迟到二零三六年,显然不太有利。即便到此,中国海军也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战舰,空军的装备整编工作也将趋于完善,可是日本军事实力的增长幅度更加明显。

    也就是说,在二零三五年开战,对中国最有利。

    事实上,这也正是在这次高层会议上做出的最为重大的决定。

    数日后,黎平寇签署了出任国家元首之后的第五道“元首令”,把战争准备工作由军备建设扩大到战略储备层面。

    按照这道命令,在接下来的一年半里,国家将集中力量提高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量。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粮食。按照黄瀚林以国务院总理下达的行政命令,在二零三四年十月底之前,各省级行政单位必须将粮食储备提高到一年,几个主要产粮大省则要达到两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战争爆发之后,即便粮食大规模减产,在四到五年之内,也不会爆发饥荒。

    仅次于粮食的,就是石油。

    石油储备不是分地区进行,而是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按照国务院的计划,在今后一年之内,将在西南与西北地区修建十二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把石油的储备量提高到七点五亿吨,与二零三二年的总消耗量持平。这样一来,在战争时期,如果进行适当的管制,同时增加国内原油产量,至少能确保三到四年的石油供应。

    此外,钢铁、棉花、橡胶、煤炭、木材等物资也在战略储备清单之中。

    只是相对而言,这些物资的国产量基本上能够满足战时需求,而且可以比较便利的从周边国家进口,没有多大的紧迫性。

    当然,还有一种物资在战略储备清单之中,只是没有公布,即黄金。

    中日全面战争,绝对是仅次于世界大战的大规模战争,说不定还会牵扯到别的国家,因此必然波及到战场之外的其他行业。如果战争失去控制,那么现行的金融体系就会在战争中分崩离析。

    提高黄金储备量,绝对是未雨绸缪。

    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当局确实是在用打世界大战的功夫在准备这场战争。

    也许,这就是世界大战的热身活动吧。

    第五十四章 最后冲刺

    第五十四章 最后冲刺

    年底,共同开采东海中性海域油气资源的谈判工作正式开始。

    虽然在外界看来,这是中日关系缓和的标志**件,但是当时双方都没有对谈判抱任何希望。

    谈判开始后,麻烦就来了。

    日本首先提出异议,即按照中方提出的要求,以自然属态分配开采区域对日本不利,即日本的开采区域主要集中在冲绳海沟与东海大陆架边缘部分,而海上油气田主要集中在大陆架上,因此可供开采的资源非常有限。中国也随后提出异议,如果按照日方要求,平享中性海域的油气资源,因为油田的自然属性,即自然沉积倾向于大陆架边缘,所以日本开采油气资源的效率高得多。

    说到底,双方都知道谈判不会有任何结果。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谈判的最大贡献就是减少了资源勘探与渔业捕捞引发的纠纷。

    谈判没有进展,双方的备战工作却丝毫没有减慢。

    二零三四年初,四艘“昆明”级驱逐舰与四艘“威海”级护卫舰率先下水,半年后,第三批“台湾”级巡洋舰的前四艘也顺利下水,紧接着四艘“渭河”级攻击核潜艇完成了厂房建造工作。

    当时,最引人瞩目的不是海军的大型舰艇,而是J…30开始小规模量产。

    二零三四年四月初,在延迟了大概十天后,J…30完成工程试飞。按照规划,在正式量产之前,还要进行小规模量产,生产二十架初期量产型,交付空军进行验收试飞,然后才进入量产阶段。

    只是,小规模量产,已经表明J…30解决了工程阶段的所有问题。

    空军的验收试飞,主要检验J…30的战术指标,以及系统整合性能。说得直接一点,验收试飞的主要工作是整合战斗机与武器系统,比如进行各种弹药的投射测试,对火控等电子系统进行检测。

    因为不属于工程项目,所以J…30在完成工程试飞后就已定型。

    即便在验收试飞中发现了问题,也不会进行大幅度改动,只会针对问题进行修改,战斗机的基本性能不会出现变化。

    也就是说,成飞能在这个时候为量产做准备。

    这一点,也在验收试飞中体现了出来,即交付的是小规模量产型,二十架J…30在完成验收试飞后,最多只进行相应改进,然后就将交付给空军,作为第一批正式装备型在空军中服役。

    当然,此时的J…30是一种典型的制空战斗机。

    用成飞总工的话来说,J…30在设计的时候,没有一公斤的重量为对地打击服务,所有都针对制空任务。

    对中国空军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在J…30服役前,J…20的各种型号的总装备量已经超过七百二十架,此外还有一千五百余架J…22。J…20后期的几种型号,均以对地打击为主,而J…22在设计的时候就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只要J…30夺取了战场制空权,J…20与J…22就能完成所有对地打击任务,没有必要用J…30执行打击任务。

    在J…30实现小规模量产之后,J…32也在六月底完成工程试飞,开始小规模量产。

    因为在机体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即J…32要在航母上起降,结构强度高于J…30,设计标准并不一样,所以成飞专门为J…32准备了一条生产线,J…32的量产工作不会对J…30产生影响。

    事实上,J…32的进度差不多延迟了一个月,为此成飞支付了一笔违约金。

    J…32的小规模量产数量只有十二架,其中两架进行地面系统测试,十架由海军进行上舰测试。

    这也是J…32与J…30验收试飞的最大区别。

    做为舰载战斗机,J…32必须首先完成上舰测试,即证明能在航母上部署、以及正常执行作战任务,才会进行武器系统测试。如果连航母都上不去,或者上去后无法使用,也就没有存在价值了。

    当然,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J…32的上舰测试不但完全达到了海军的要求,还有意外惊喜。

    为了搭载ZY…1舰载预警机与J…15B重型战斗机,“长江”级与“昆仑山”级航母的机库净高都为七点二米,而J…32采用了无尾气动布局,既没有水平尾翼,也没有垂直尾翼,最大高度不到三米。如此一来,机库就能采用双层布局,即在原本只能放置一架战斗机的地方安放两架战斗机。

    只是,需要对机库做一些改进,比如增添双层机位的相关设备。

    毫无疑问,增加载机数量,绝对能让海军喜出望外。

    在与J…25M混搭,所有ZY…1都留在机库内的情况下,“长江”级的机库容量至少能提高百分之四十,“昆仑山”级则能提高百分之六十。这就意味着,在不增加飞行甲板系留战斗机数量的情况下,“长江”级能额外搭载十二架J…32,而“昆仑山”级则能额外搭载三十架J…32。

    这个变化,能把航母的航空作战效率提高很大一截。

    保守估计,“长江”级的航空作战效率至少能与“飞龙”级持平,而“昆仑山”级则能超越“飞龙”级百分之八十。

    单艘航母的航空作战效率提高,等于舰队总体作战能力提高。

    说得直接一点,在以制海为主的作战任务中,四艘“昆仑山”级的航空作战效率相当于八艘“飞龙”级。

    毫无疑问,对即将爆发的战争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变数。

    为此,J…32在八月初完成上舰测试后,牧浩洋就赶往成飞,让成飞把J…32的量产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上。

    即便牧浩洋不这么做,腾耀辉也会出面。

    相对而言,在日本空军没有获得第五代战斗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