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1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极地区土壤里的甲烷,增加火星的大气密度。如果有必要,还将在此期间以人为的方式控制一颗、或者数颗冰彗星撞击火星,把彗星上的水带到火星上。完成改造后,火星的大气密度能够达到地球的百分之六十,含氧量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基本具备了供人类永久生存的大气环境。

    改造的第二阶段,主要就是造水,而主要方法,就是以人为的方式,让一些体积较小的冰彗星撞击火星,在火星上形成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并且通过水域的面积来调整火星的大气温度。这一阶段将持续二十到三十年,主要根据捕获冰彗星的效率、以及大气温度变化的速度决定。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在火星上种植绿色植物,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当然,到了这个阶段,火星已经可以供人类居住了。

    科学家预测,到八十年之后,人类已经可以在火星上生活,而且在出户的时候不用穿着特制的宇航服,只需要穿上一件防紫外线肤色的特制外套。主要就是,火星的大气密度比地球低得多,无法形成浓密的臭氧层,也就无法阻挡来自太阳的强紫外线,必须为出户活动的人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为宏伟的计划。

    问题是,有实现的可能性吗?

    在二十一世纪末,肯定没有。主要原因不是技术上的,而是经济上的,即这项宏伟的改造工程,比在地球上重新建立一个中国还要庞大,人类文明的总体经济实力,根本无法支持如何大的宇宙开发工程。

    到了后来,连科学家都放弃了。

    主要就是,改造火星存在一个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即火星的地磁场已经消失,而人类的技术手段无法使其恢复。

    要知道,一个强大的行星磁场,远比大气层重要。

    说得简单一些,地球上生机盎然,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一个强大的磁场,保护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火星上没有磁场,那么太阳的任何一次黑子爆,都能在瞬间杀死火星上的所有生物。

    在二十一世纪的后五十年,太阳发生了四次大规模黑子爆。

    当时,所有居住在轨道城市里的人都被强制疏散到了地球上,而生活在月球基地里的人员则在地下保护所里避难。

    显然,当太阳喷发出的高能粒子横扫火星的时候,人类改造火星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要知道,直到二十二世纪中叶,人类才开发出强磁场保护系统,使得居住在地球轨道城市与月球殖民地里的人员能够免遭太阳黑子爆伤害。这些强磁场的作用范围都很有限,根本不足以屏蔽整个火星。

    虽然到了二十二世纪,人类也开始向火星移民,但是没有改造火星的自然环境,而是仿造月球模式,建立起了完全封闭的小型生态系统。后来,随着火星居民人口暴增,火星殖民地才转变了发展模式,即不再在地表建立殖民地,而是在地下建立殖民地,用厚达一公里的地壳来保护生活在地下的人员。当然,这已经是二十三世纪的事情了,而正是向火星地下发展,才让人类发现,火星曾经是一个充满了生命的星球,而且繁衍出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只是最终消亡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在二十二世纪初,向火星殖民,成为了推动人类新一轮科技大爆炸、以及人口大爆炸的主要因素。

    在此期间,一直困扰着量子理论物理学家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有的通信手段在与火星联系的时候,都有严重的迟滞问题,使得通信效率非常低下。既然有了经济活动领域的需求,那么开发更加高效的通信手段,也就成了科学界的主要任务。

    ……

正文 第二百九十四章 经济动物

    第二百九十四章  经济动物

    从某种意义上讲,量子通信技术是经济需求推动科技进步的典型案例。

    前面已经提到,在二十一世纪初,虽然人类建成了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但是仍然没有能够在量子理论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科学家提出了建立环日轨道加速器,结果却因为工程过于庞大,被政治家否决了。

    到了二十二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殖民火星的热潮出现,科学界在量子理论领域的研究来了一次大爆发。

    毫无疑问,这也是国家竞争的结果。

    二十二世纪初,中国率先把宇航员送上火星,而且多达一百二十人,进行的也不是简单的登陆活动,而是在火星上建造了一座半永久性基地,其中半数宇航员留了下来,开始扩建基础设施。接下来的几年之内,中国逐步扩大火星南极基地的规模,使其成为了一座永久性基地,进驻的宇航员也超过了一千人。

    当时,中国一度打算宣布火星为中国的领土。

    只是,最终没有这么做。

    主要就是,其他盟国均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火星应该像月球一样,属于人类,而不是属于某一个国家。

    中国当局可以不顾欧洲联邦的感受,却不能不顾及数十个盟国的反对。

    关键就是,中国从一开始就单独进行了火星开发工程,没有让其他国家参与,所以在是否分享的问题上,中国内部也存在很大的分歧。很多政治家都认为,既然盟国没有在火星项目上出力,就没有必要与盟国分享。

    显然,这肯定行不通。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根据各个国家在火星工程上做出的贡献,分配今后在火星上取得的重大利益。

    当然,最重大的利益,就是向火星殖民。

    要知道,到二十二世纪初,全球人口已经突破了三百亿,而且增长速度没有减缓。已经有人口学家预测,在二十二世纪末,全球人口很有可能突破五千亿,超过地球在正常情况下的最大容纳能力,向外星球殖民是解决人口大爆炸的唯一办法,而火星就是接纳地球剩余人口的理想选择。

    也许,在二十二世纪,火星还不是很重要。

    可是,到了二十三世纪与二十四世纪,谁能控制火星,谁就掌握了人类的未来。

    要知道,在理论上,火星能够容纳大约五万亿人。主要就是,火星与月球一样,不存在生态保护问题,在理论上可以改造成一座星球城市,即火星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够成为人类生存的居所。

    当然,这只是理论。

    不过,这个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不会很大。

    决定一个星球能够容纳多少人,不是这个星球的表面积有多大,而是这个星球上是否有足够的资源,特别是能源。

    显然,这里说的能源,主要指氢元素。

    要知道,到二十二世纪中叶,随着第三代可控聚变核技术成熟,氢元素成为了人类能源的主要标志。

    说白了,掌握了第三代可控聚变核技术,意味着人类掌握了太阳的秘密。

    当然,在火星上,氢元素并不多。

    只是,在火星附近,有的是氢元素。

    比如,科学家已经发现,在小行星带里,至少有一万多颗小行星或者陨石是完全由冰构成的,还有一些小行星上有大量的固态甲烷。如果再往外推,木星就是一颗主要由氢元素构成的气态巨行星,而木星的数十颗卫星中,有不少是由氢元素构成的,还有很多卫星上覆盖着固态甲烷,甚至有一颗卫星上覆盖着数十公里厚的冰层。这些,都是能够被人类利用的能源。

    更重要的是,火星离这片资源区比地球近得多。

    也就是说,从火星上出发,去开采小行星带与木星的能源资源,要比从地球上出发方便得多。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在未来的两百、或者三百年内,火星很有可能取代地球,成为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场所。

    毫无疑问,谁占领了火星,谁就掌握了人类的未来。

    后来,宇宙人类能够超越地球人类,成为人类文明的主体,主要就与火星有关,即居住在火星上的宇宙人类是地球人类的八倍。当宇宙人类的数量远远多于地球人类时,宇宙人类自然就成为了人类的主体。

    只是,在二十二世纪初,没有人知道在一百多年后,“国家”就将成为历史性名词。

    在中国做出让步之后,世界各国的抛起了“火星殖民热潮”。

    当时,最需要解决的就是通信问题。

    为此,中国联合美国、印度等十九个参与了火星开发工作的国家,提出以国际合作的方式资助量子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工作。

    只是,最终没有以政fu资助的方式进行,而是以企业资助的方式进行。

    说得准确一些,是由政fu组织,资助科研的企业将获得五十年的专利使用权,并且从其他未参与科研的企业收取专利使用费,在五十年之后才取消专利制度,让研究成果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当然,这么做,主要就是保证企业的科研投资能够获得回报。

    有趣的是,企业的积极性比政fu还要高得多,因为在宇宙经济开发上,通信手段已经成为了限制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通信技术得不到提高,人类的宇航活动恐怕得暂时终止了。

    二一二零年,中国等二十国政fu集团与来自这二十个国家的一万多家企业、以及来自其他八十多个国家的数千家企业,签署了共同建造环日粒子加速器的协议,环日粒子加速器工程正式启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绝对是人类文明向量子理论发起的最后一次冲刺。

    虽然当时已经有人提出,如果设置在火星与地球轨道之间的环日加速器无法在量子理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就只有建造一座更大的加速器,这座加速器将部署在海王星轨道与冥王星轨道之间。但是从经济角度讲,也许到二十四世纪,人类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建造如此大的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