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名门- 第4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食人,这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办到,这是十年、二十年的长期过程,或许在突厥人的下一代才能实现,我希望你能理解我良苦用心。”

直到此时此刻,阿古什才真正理解了哈里发的目光长远,他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跪倒在地上,朗声道:“臣弟绝不辜负哈里发陛下地期望!”

“你起来吧!”拉希德的目光渐渐变得犀利起来,他沉声道:“但是九月的碎叶战役还是要打,我绝不能容忍大唐人肆无忌惮地在碎叶坐大。”

阿古什也点了点头。由衷地说道:“有陛下的深谋远虑。王思雨绝不会是陛下的对手。”思雨?”拉希德摇了摇头,淡淡一笑道:“王思雨不过是一只猎犬罢了。他不配做我的对手,我地对手此刻在大唐的都城长安,据说他和我同龄。”

拉希德转过头,负手凝望着遥远的东方,不知此时此刻,他的同龄人对手又在做什么呢?

长安崇仁坊,张焕在工部和将作监等十几名官员的陪同下,正满怀喜悦地参观鸿印坊的一项新发明,他眼前摆放着一只特殊的刻盘,通常一只刻盘只能印一张书页,象《尚书》、《论语》这样的一本书就需要数百只刻盘,这些官方指定的典籍还好一些,几乎每个印刷工坊都有一套,但如果是新书,或者是别地新印刷品,就必须重新刻盘,刻工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而且用了一次以后往往就废弃不用,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且成本奇高,极不利于书籍的推广。

但眼前的这个刻盘就不同了,它竟是由一百二十个独立的字模组成,印刷完后又可以把字模取出来,拼成另外一页内容,这样一来,印刷作坊只要有一套完整的字模,就可以印刷任何书籍,极大的节约了印刷成本,有利于书籍的推广。

这项重大发明的起因是鸿印坊接了朝廷的一桩大生意,每天印刷一万份大治邸报,这是继开元杂报后朝廷又重新开始印刷官方报纸,不仅要送给朝廷各部监省台,还要送给大唐地三百六十个州和一千五百个县以及各地驻军,甚至大唐各位退仕地元老也送上一份,报纸上有大唐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新地政令。

每天印刷一万份邸报,至少每天就能稳赚百贯,鸿印坊接到了这项令所有印刷工坊都为之眼红的大生意,但问题也出来了,印一份邸报每天至少要刻二十张盘,而且礼部下午把文稿送来。次日天亮就要,也就是说除去印吮间,竟有只有两个时辰刻盘,只有最优秀的老匠人才能办得到。而且这段时间别的什么生意都不能再接。

为能独立吃下这笔大生意,鸿印坊东主黄苦行便在匠人中悬赏三区币,谁能解决人手不足和刻模盘时间不够的棘手问题,他就将获得这三区币地赏钱,正是在这三区币的激励下,一个有着四十年刻模经验的老匠人很快提出了活字的办法,这不仅解决了印刷报纸地棘手问题,而且也使困扰了印刷业几十年的高成本和刻字匠人不足的瓶颈得以迎刃而解。

这项印缩的重大改进顿时轰动了朝野。许多人都认识到,这将对大唐文化的发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连大唐皇帝张焕也在百忙之中,亲自来鸿印坊视察。陛下请看,这活字是用硬木刻成。大小如一。”东主黄苦行将满满一盒字模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张焕面前,“这里面有一千个活字,都是用铁木制成,草民还准备泥土烧成陶字模,这样可以加大字模的重量,有利于排列。也有匠人提出用铜字模,草民也打算试一试。”

张焕饶有兴致地从密密麻麻的字模中取出一字,却是明字,他笑了笑道:“从这么多字模里取出想要地字也是个技术活啊!”

“回禀陛下,这其实倒是不难,每个字模都有自己的固定位子,只要熟能生巧,一个熟练的排字匠人只需一柱香的时间便能排好一页,这比从前刻一页至少需两三个时辰可要快得多。”

张焕点了点头。又笑道:“那发明这个活字的匠人在哪里,朕要见见他。”

黄苦行连忙将一个六十余岁地老匠人找来,介绍道:“陛下,这就是发明活字的老匠人。”

老匠人连忙跪下磕了三个响头,诚惶诚恐道:“草民常平叩见皇帝陛下,祝陛下万岁、万万岁。”

“老人家快快请起!”张焕命人把老匠人扶起来,便好奇地问他道:“老人家怎么会想到用活字这个办法?”

在皇上面前,老匠人不敢扯谎,他偷偷看了一眼东主,有些胆怯地说道:“其实活字的办法草民在十年前便想到了。有一次我刻的盘掉在地上摔成了碎片。我把它拼了起来,便由此有了活字的念头。”

黄苦行听老匠人在十年前便发明了活字。他翻了翻白眼,这十年时间损失了他多少成本,但在皇上面前他却不敢吭声,张焕也十分惊讶地问道:“既然十年前便想到,为何到现在才说出来?”

老匠人张了张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显得十分为难,张焕见了便微微一笑道:“若为难不说也罢了,朕不勉强你。”

老匠人又一次跪下,终于说出了原因,“陛下,草民不肯说的原因很简单,若说出来,刻字匠人地饭碗也就砸了,我相信其他匠人其实也能想到,只不过为了保自己的饭碗,大家都不肯说罢了,这次要不是东主出三区币,我也是断断不会说出来,可这样一来,我就是刻字匠的罪人了。”

老匠人满脸羞惭地低下了头,张焕默默地点了点头,亲自将他扶了起来,柔声安慰他道:“虽然因你损失了一个行业,但我大唐的文化繁盛或许就会因你而起,你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说罢,他又对黄苦行道:“这项活字技术既然已发明,朕就不准你保密,你要向所有的同行推广它,此事事关我大唐文化的兴盛,你记住了吗?”

黄苦行暗暗苦笑了一声,邸报上都登出来了,这哪里还瞒得住,他不敢怠慢,连忙跪下磕了一个头道:“草民谨遵陛下的旨意,绝不向同行隐瞒。”

“好了,朕今天就参观到此。”张焕接下来还要接见他即位以来的第一批日本遣唐使,便离开了鸿印坊,但他刚刚走出大门,只见一名报信使飞奔而来,跪下大声禀报道:“启禀陛下,碎叶急件,是关于胺不来城。”

卷一 葛逻禄人南迁引发的危机 第二十二章 碎叶风云(三)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一支千余人的唐军骑兵队在碎叶以的崇山峻岭中奔驰,这是千里奔袭胺不来城的唐军,他们绕过碎叶河谷的商道,从北面的戈壁滩直插千泉山的莽莽群山,昼伏夜行,足足走了六天,这一天深夜,唐军终于抵达了距胺不来城约五十里外的一座山谷之中。

山谷长达十余里,是一条废弃的商道,沿途偶然还能看见一些年代久远的弃物,山谷四周都是裸的山岩,光秃秃地没有一片绿色,黑黝黝的巨大山影投射在地上,形状仿佛一个巍然屹立的巨怪。

夜风很凉,唐军都靠着岩壁休息,抓紧时间闭目小睡,施洋却睡不着,他不停地站起来聆听前方的动静,他派出的探子应该回来了,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消息?

施洋便是这次行动的实际指挥者,他以机敏的反应、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残酷的手段赢得了李天辰的信任,在数十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接受了这次艰难而充满挑战的任务:夺取胺不来城并要守住它,使之成为与碎叶呼应的另一个进攻支点。

这时,一名长着厚厚嘴唇的年轻将领走到施洋身边坐下,笑着把手中的水壶递了上去,“施校尉,休息一下吧!”

他叫做赖金麟,也是一名校尉,二十余岁,但从军已经六年了,五年前曾参加过安西之战,他少年时曾多次去过胺不来城,颇熟悉路程,所以这次奔袭胺不来城他担任副将一职。施洋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便微微点头,接过水壶与他并肩坐了下来。

赖金麟见他喝了几口水,便笑着问他道:“施校尉是哪里人?家里父母还好吗?”

“我是河东人。父母在中原之乱中去世了。只有我和妹妹相依为命。”说到这里。施洋忽然想起了妹妹百灵。也不知她在养母身边过得可好?想不想自己。

当年平平想收百灵为养女。施洋开始坚决不答应。是裴莹说了很久。他后来考虑到自己要去从军。妹妹将会无人照顾。才勉强答应了。他忽然想起妹妹孤零零地身影。不知不觉竟发了呆。

“施校尉!施校尉!”赖金麟连着叫他几声。施洋这才回过神来。他抱歉地笑了笑。便也问道:“听说赖校尉少年时曾多次来过胺不来城。这是为何?”

“我父亲曾经替一支波斯商队做事。母亲早亡。我无人照顾。父亲便将我带在身旁。当时走地是北线。胺不来城是商队重要地补给站。每次都要在那里停留。”赖金麟指了指这条峡谷又道:“这条路原本很是繁忙。是通往回纥地近路。但自从唐军占领碎叶后。商人们便不再往这里走。而是顺着真珠河去碎叶中转。并寻找贸易地机会。这条路和胺不来城一样也渐渐被商人们遗忘了。”

“胺不来城是什么样子?”施洋又问道。

“胺不来城最早只是一个小镇。后来被唐军发现它地重要性。便在那里修了城墙。其实是一座坚固地城堡。背靠百丈悬崖。扼住了千泉山唯一一条可以通过辎重车辆地峡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容三千人驻军。里面住有三百余户突厥人。”

施洋点了点头,他慢慢靠向石壁,将腿长长的伸直,疲惫地打了一个呵欠,赖金麟见了便笑道:“施校尉不如睡一会儿,有情况我再叫你。”

“不了,我也睡不着。斥候也该回来了。”施洋说罢。他心中若有所感,便趴在地上凝神聆听远方地动静。忽然,他站起身,跳上一块大石,仔细地眺望了片刻,立刻回头低喊道:“大家注意,前方有动静。”

唐军们纷纷站起来,弩箭上弦、横刀出鞘,紧张地子着前方的动静,片刻,战马的声音越来越清晰,两条黑影远远驶近,是去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