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近代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中国近代史- 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24年2月,国会通过《宅地法》第二修正案。《宅地法》第二修正案规定:“在新疆、哈萨克、西疆(哈萨克以外的整个中亚地区),申领土地,可以申领双倍面积的土地;在西藏地区,申领土地,可以申领四倍面积的土地”。

同时通过的还有《边疆教育法》,该法案规定:“凡具备教师资格,并在边疆地区从事教育工作五年者,即可获得其申领土地,无论其是否耕种居住。边疆地区包括:东北、北海、蒙古、新建、哈萨克、青海、西藏、甘肃、塔吉克、西疆、海南、云南和广西”。

一句话,我就是要通过《宅地法》和《边疆教育法》此类的法案,向整个边疆地区移民。在开发边疆地区的同时,也稳固了边疆地区。通过大量的的汉族移民,通婚混居,稀释少数民族,潜移默化,改变其生活方式,以同化之。这没有什么不公平的,大家都是中国人,你可以去东北地区申领土地,别人自然也可以到你这里申领土地。从长远来看,也对大家都有好处。

PS:废话俺就不说了,如果你哪天看俺把欠的章节补上了,那俺得实话实说,你肯定看错鸟!!!

正文 第87章

水是生命的源泉,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

水分占人体重量的75%,一个人可以七天不吃饭,但不能三天不喝水。

地球表面的70%是被水覆盖着的,其中有96。5%是海水。剩下的虽是淡水,又有一半以上是冰,江河湖泊等可直接利用的水资源,仅占整个水量的0。003%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只有2500立方/人·年,是世界人均量9000立方/人·年的1/4。

中国有8000万人饮水困难,全国600个城市中已有400个城市缺水,90%的城市水环境恶化,到2010年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

请关爱生命,节约用水。

?!(忽然发现有段时间没跑题了,庆贺一下^…^)

我不是要说这个。

蒙古水坝建成以后,就会开始向整个蒙古地区,甚至于北方地区提供水源。随着《宅地法》等移民政策的推动,移居蒙古地区的居民会越来越多。完全依赖蒙古水坝供水的人,也会愈来愈多。蒙古水坝的重要性也就会随之加重。

一个成人,一天要喝两缸水,包括食物中的水,至少需要两斤水,加上洗脸洗澡洗东西等生活用水,及生产用水,人均用谁就更多了。

可以预计,十年二十年后,蒙古水坝的重要性还会超过后来的三峡大坝。不过,那是将来的事情。就目前来说,蒙古水坝是移民政策的基础,移民政策又是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重要途径,也很重要。但是,由于依赖蒙古水坝生活的人口数量有限。蒙古水坝的影响力还没有那么大,即使被破坏,也只是短暂影响移民,破坏国家财产而已。中国最多花上二三千万金钱,几个月时间,也就把水坝修复了。

然,这不等于说,蒙古水坝现在的安全,就可以忽视。牵一发而动全身,蒙古水坝就是这一发了。

但是,蒙古水坝的地理位置,实在不能够让人放心。说句夸张一点儿的话,俄国人在中俄边境上布置一炮兵阵地,就可以直接轰击蒙古水坝了。距离就是如此之近,也难怪我对西伯利亚的土地分外执琢了。飞行的时代就要来临,没有几百公里的安全距离,我怎么也放心不下。

要是什么时候,蒙古水坝成为中国的腹地就好了……

然,时也,运也,命也。

我琢磨好久,也没有把西伯利亚琢磨到手,反而意外的收获了中亚。也不知道让人说什么好。

不过,这总是件好事。

有了哈萨克二百七十多万,西疆省(即乌孜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和土库曼)一百二十多万,总面积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雪飞,是400万的)。无论是移民开发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是移民开垦荒地,怎么也能够移民个二三千万。

这一东一西两块土地,可以移民一亿人口,让我把《宅地法》推行几十年,足矣。

为了保障蒙古水坝的安全,我采取了很多措施。

首先是从技术上,确保蒙古水坝的安全。

自古以,中国修水坝来就讲究“遇弯而截”——蒙古水坝也是如此。“遇弯而截”是很道理的。水流直冲而来,压力是很大的。如果直接截断水流建坝,施工难度不说,水流造成的冲击力都作用在坝上,水坝稍有不妥,就会冲毁水坝,造成严重后果。而“遇弯而截”,就是水流的冲击力,都作用在山上,提高了堤坝的安全系数。

……

打铁还须自身硬。如果蒙古水坝自身坚固无比,炮打都不坏,自然会安全许多。

为了确保蒙古水坝的坚固,中国的水利专家和建筑师都竭尽所能,创造性的采用很多新技术。比如说,混凝土使用的是高标号水泥,采用了碾压混凝土的新工艺——废弃湿式的搅拌,使用的半湿的混凝土直接碾压,使之异常质密。混凝土使用的砂子不是河沙,而是从山上开采出来的大石头,进一步粉碎筛选后标准化的小颗粒。在搅拌混凝土时,使用种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搅出的混凝土保持低温。这些儿措施造就了蒙古水坝异常高的强度。

用李仪的话讲,“……就算是用大炮轰击半小时,也不会事”。李仪在水利上出类拔萃,连聘请来的外国著名专家,都很佩服。但他在军事上,基本可以说一无所知。李仪的话纯想象,不能当真的。

不过,借调过去的爆破专家,就是龙牙的李莫——中国称得上爆破专家的还真没有几个。李莫也认为水坝确实坚固,百十颗普通炮弹,哪怕是155MM的,也不会有大问题。当然,如果架起大炮一阵轰,怎么也白给。

……

然后是从军事上的守卫。

蒙古水坝周围数十公里内,都被划为军事禁区,闲杂人等不得入内。在任何时候,蒙古水坝的守备部队都没有松懈过。

1919年年底,驻军为一个精锐的步兵团,后来逐步增加为一个师。

1922年年初,在苏赫巴托增加了一支空军部队,拥有的战斗机十架,后来逐渐上升为上百架。部署空军的同时,还在水坝附近高地布置了一个高炮营,后来增加为一个高炮团。

此外,蒙古水库防区还采取种种最先进的技术,以确保其安全——千里眼(雷达)第一批列装部队,这里就占了一份。

……

移民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就是讨论人口迁徙的。文章认为,人口的迁徙有两个决定因素。

一个是足够大的驱动力——就是好处,没好处的事,愿意做的人就多不了。中国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但一听说美国发现金矿,很多人就连远渡重洋都不顾了——这就是驱动力大的缘故。

二是旅费的高低,原文是运输费用的高低。简单说,移民的多少,与迁徙费用的高低成反比。想增加移民的数量,就要降低迁徙成本。如果捐款一亿美元,就能够移民天堂,我们可以断定,移民数量一定极为有限。无它,成本太高,支付不起。

所以,我也是从这两方面着手的。

《宅地法》的实质就是,国家以五块钱的固定价格,向国民出售150亩土地——合三分三厘钱一亩地。这价钱跟白捡差不多,足以让人向往,提供了足够的驱动力。

然后,我采取措施降低旅费。

起初,国家对向北的火车客票提供补贴,以降低运输费用——这是个失败的政策,很快就被终止了。为数众多的北行旅客都享受此补贴,成本高,效率低。

稍后,国家又出台政策,直接对移民进行补贴。但每户移民只补贴一次,而且是一生一次的单程车票。车票的购买时,需要持个人身份证件,并在居住地的警察局开证明后,再前去火车站购买车票——车票上直接写明身份证号码。只有本人持的身份证,与车票相符合,车票方为有效,可以乘车。而铁路公司也以收到的证明,及身份证件号,向国家获得补贴——此政策落实容易,核实简单,一直执行了近十年。

后来,所有车票都要求持身份证购买,车票注明身份证号,这样一来,也就杜绝了票贩子从中渔利的可能。

黄仁坐在火车上,颇有几分意得志满。

黄仁是安徽蒙城人,“土地村有”结束后。他们村是继续保持原状的村庄之一。但黄仁是个有想法的人,人多地少,总不是个常事。于是,在仔细研究过《宅地法》以后,1919年9月秋收完了,黄仁就毅然退出公社,决定带一家七口人,前往东北垦荒。

钱不是问题。七年的“土地村有”,让黄仁攒下八百块,加上退出公社,卖掉房子,黄仁手里足足有近一千八百块钱。黄仁忽然瞪了瞪老大和老二,让两儿子有些莫名其妙。

‘要不是这两个败家东西乱花钱,我就能有两千块——那可是白花花的两千大洋,老黄家祖祖辈辈什么时候见过这么多钱?!’想到这里,黄仁就觉得脚很痒,但一转眼他看见了大儿媳妇,犹豫一下,决定给两个混球留点儿面子。

‘还是老儿子好呀!可惜……’可惜老儿子在蚌埠生活惯了,说什么也不愿意去种地,这趟请假与家人一起到东北,不过是为了多领150亩地,‘以后想见儿子,可就难了!’

黄仁忽然有点儿悲伤,为了不失态,他很快把思绪转移到花销上,‘车票倒不贵,一人才9块2角5分钱。只是老儿子回程就贵了,要38块……’

……

黄仁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年满21周岁了,加上黄仁自己,一共可以申领土地600亩,“不是说男女平等了吗?!怎么女人就不能领!”

对于黄仁这种贪心不足的抱怨,负责土地登记工作人员呲之以鼻,免费赠送了一个白眼。

黄仁看到白眼,也不恼怒。望着这600亩地,黄仁笑的嘴都闭不上,哪还管的了这许多。

这可是600亩地,原来黄仁生活的村里,八百多户人家才一万三千亩地,现在,黄仁自己就有六百亩地,‘我也是个大地主了……’黄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