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的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杂的文-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他们相当脆弱,说他们一句“吃饱了撑的”都不行。但是对待教授不一样,咱必须要道歉,面对这样脆弱的群体,天知道会出什么事,就应该娇生惯养着。您周围是22度吗?
我发现,在心理和言语的承受力上,强势群体都很脆弱,弱势群体都很强大。
最后,对于上外的金教授,咱们一定一定要客气,他们学了不少英文了,能看懂母语中“吃饱了撑”这样的俗语也算可以了。精通西方的语言,研究西方的制度,按西方的旨意改图腾,眼下,又到了比春节更重大的节日,哎呀妈呀圣诞节,别的节日可以不管,但一定要祝上外的金教授圣诞快乐。您觉得龙是封建制度的代表,但封建的我还是希望脆弱的您,能万寿无“僵”。过一万个圣诞节,然后骄傲地向西方世界宣布,这才叫万圣节。

第6节:国人的奇特心理(1)

国人的奇特心理
今天在新浪的博客上看见一篇文章,说刘国梁开了一辆一百多万的新车,奥迪的Q7。再看网友留言,发现大多数都是骂的。我表示十分的不解。一个得了如此多世界冠军的人,别说自己买了,体育总局从男足那里转点钱过来送他一辆都没什么稀奇的。花自己的钱还要被人骂,恐怕最中国特色了。
前几天看汽车杂志的时候,看见有一人从法拉利定了一辆车,因为几十万美元的最好的限量版的ENZO已经不能满足人家的需要,而且几百的限量也不够稀有,所以他以ENZO为原形,拆个乱七八糟,让法拉利重新打造了一辆价值500万美元的车。
他是美国的一个编剧。
这要在我国,一个编剧敢买个价值10万美元的保时捷,肯定被观众骂个狗血喷头,以后这个编剧的戏就不看。肯定不下十万人诅咒他车毁人亡。
操,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就不行,划不了你的车,老子至少还能骂你。骂什么呢,骂你写了好电视剧还是拿了世界冠军?

第7节:国人的奇特心理(2)

归根结底,一是穷,二是根子里的习性。当然,穷是最重要的,如果大家都能买得起A6,那杰出点的开个A8,大家也没意见。不但经济上和精神上都穷,而且我们的福利差,每个人都搞得很紧张,教育、医疗、住房都没保障,普通老百姓生个病,自己治好,家里穷死。
但,这和刘国梁开什么车没有任何关系。
看不得别人好的人,一辈子自己都好不了。
我是这样想的,我很羡慕刘国梁,喜欢他那辆车,我还喜欢M5,还喜欢911,我希望自己明年的赛车成绩再好点,得更多的冠军,虽然不是世界冠军,但全国冠军也成,亚洲也成。所以冬季要给自己再加一点训练的时间。明年拿更多的奖金,改天换辆自己更喜欢的车。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很喜欢车,但从不诅咒眼红有车的人,只是希望早日能开上自己的汽车,甚至参加汽车的比赛。如今我可以光荣地无愧于小时候的梦想,后天还要去车队领今年比赛的工资和奖金,真是开心。这些虽然比版税少不少,但都是经过不少困难和危险得来的,我爱怎么花怎么花,高兴了我明天就去买M5。我相信,一个世界冠军从小付出的要比我这半路出家的多很多。而且他们的运动因为入门的门槛比较低,一副球拍一颗决心就是成本。所以竞争的人更加多,要赢更难。
我尊重任何冠军。
经常眼红,小心近视。

第8节:王朔

王朔
今天接到几家媒体的电话,大意都是《三联生活周刊》做了一期王朔的专题,然后企图拿王朔的一些观点来挑起事端。可惜王朔和《三联生活周刊》都是我所喜欢的,这怎么挑呢?
记者还是比较嫩,他们说,王朔说,“80后”都是一帮啥啥啥啥,你觉得呢?
我说,我太赞同了,我也这么觉得。
在中国有一拨人,神经质,一点自嘲精神都没有,只要有人说到他的城市或者他的群体有什么不好,立马能疯。我上次说到上外的女生,马上疯了一批。是上外赞助了你们上学还是别的什么?不都是考那去了吗,一失足一失手不就去别的学校了吗?平时私下不知道说了自己学校自己城市多少坏话,但别人一说马上就要莫名而起捍卫自己那个小堆堆。那不是荣誉,是傻。
如果有人说中国赛车坏话,我太开心了。有外人来替自己说自己不方便说的,只要你清醒,就知道是幸运。
王朔是我很欣赏的作家,是中国少有写出作品来的作家。他说自己没文化,那是先把自己降到一楼,方便往楼上骂,一有情况,大家一起跳,肯定他伤得轻点。关键是有些人不明白,真以为他没文化。就单人而言,王朔对中国电视剧和中国电影的推动和贡献是最大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到现在为止中国最好的电影,不是之一。电视剧就不用说了。中国人不讲究谦虚吗,谦虚大发了难道就都认不出来了?
王朔在跟人争论的时候,几乎不提自己的作品,用观点说事不用作品压人。但好多傻逼却把自己混口饭骗个果的头衔都奠出来了。事实是,王朔是一直很谦虚地发表看法,而很多人却狂妄地说三道四。王朔说自己没文化,其实已经是在骂人了,藏得深点而已,就像刘翔说自己跑不快一样,那是在骂你们乌龟呢。王朔是有经典作品的人,而且很多。在中国,有牛的作品但没人叫他大师的人,一定好,无论他以后的作品如何,他留下的就已经足够了。但甚至有所谓“80后作家”觉得王朔应该“树立文学表率,不应该率性而为”。这他妈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写东西的人应该说的话吗,不知道还以为开政府工作会议呢。作为一个真正的作家,率性是特别重要的一点。你们小小年纪,本应该有血性,这个社会暂时没有动荡和苦难逼迫你们,你们却只学会跪着写些腻腻歪歪的文章。风再起时,你们就站不直,风继续吹,你们还不都成了炮灰。看了你们的言论,我假装不认识还来不及,为什么要帮你们说话,就因为我跟你们差不多年岁生的所以就要抱个团?我只听说过志趣相投要结个党的,从没听说过年纪相仿还要成个帮的。我要是只有这点认识,早堕落到上大学去了。
所以,奉劝一些有心的媒体,除非哪天王朔伤我家人抢我女人,要不然你们希望看到的那幕,是不可能发生的。况且到了那时刻,傻逼才顾得上写文章。

第9节:说徐志摩(1)

说徐志摩
从课本里大家都接触过徐志摩,老师说他是大才子。《再别康桥》是要背诵的。我对背诵的东西很讨厌,判别一个东西好不好的标准很简单,语文老师或者语文课本里指明要背诵默写的,那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大部分现代人对徐志摩的了解不是因为他的诗歌,是因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黄磊因为鼻子和徐志摩一样大,所以演徐志摩还挺那么回事,后来黄还深情演唱一首《我不知道风是往哪个方向吹》。我朋友说,这歌名那么长,不容易宣传啊,为什么不叫《我不辨风向》呢?我说,你傻啊,那是徐志摩的一首诗。
徐志摩除了我个人觉得写得一般的《再别康桥》和相当差的第一个康桥版本以外,大家可能还会记得《雪花的快乐》,因为《人间四月天》里老朗诵来着,“飞扬,飞扬,飞扬”。徐的散文基本也是延续他情书的路子,所以更算不得好。他要赞美一炉子,就把炉子当成林徽因写就成了;同理,他要写这炉子不好,就把炉子当成张幼仪来写就成。
基本上,徐的笔法就是向所有事物写情书。所以他的散文很 嗦。
徐以前不是这样的,1921年的留学让他接触到了西方的诗歌。没接触西方多久,1922年就回国了。两年的时间正是热恋期,让徐在西方待个二十年恐怕他也就没感觉了。带着西方的一些小东西回来的徐自然受不了当时的中国,但基本啥都没干,就使出了在西方模仿到的诗歌流派,开始唯美地写起诗来,人称“中国的雪莱”。关键是中国有雪莱吗?中国就是中国,雪莱就是雪莱,中国只有雪菜。徐的诗歌其实要比现代诗人的诗写得强很多,因为他想唯美,但时世又唯美不起来,两者一结合一变态,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徐的诗歌其实还留有旧诗的影响,无论是押韵、重点句的重复和格式上的对整,都没走太远。基本上生物都能看明白,这也是那时候新诗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如果徐活到现在,看见现在的新诗,肯定觉得他那次去北平选择的交通工具是正确的。

第10节:说徐志摩(2)

我相信大部分人除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外没有读过徐的其他作品,人云亦云就跟着说他是个大才子。徐有才情是真的,大才子真的说不上,尤其在那个出文豪的年代,徐的这点小才华和欧洲几日游带回来的东西真算不得什么,泡妞倒是可以。对于男人来说,泡妞只是一种才能,而不是一种才华。
这些是我高中时候看过,最近再次翻过他的作品后的感想。不能因为他姓徐,我就得网开一面。但有一个人,藏在这个事情里,沾了光,被更加严重地高估了,她就是林徽因。她的最大贡献是给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一个好听同时也不知所云的名字。至于她是一代才女,我更是没看出来。她的才能就是把那些雕虫小技和三脚猫功夫演变成了后世对她的肯定。她是势利的,现实的。我不喜欢这样的女子。徐按照她的意愿和原配离婚,她却最后嫁了梁启超的儿子。李嘉欣誓嫁豪门,大家就都表示鄙夷,早知道,李嘉欣学着写写小诗嘛,反正写诗那么容易。林徽因还是个“建筑学家”,她的一点小诗文靠着徐志摩,建筑学上的小成就也是靠着梁思成,加上当时的什么学入门都比较容易,“老公老公我爱你,跟着你变成大才女”,这是比较简单的。她的诗和散文就更别提了。徐志摩模仿西方诗就已经走样了,她再模仿“中国的雪菜”,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她是“雪梨”,自然可想而知。不是男女平等吗,我们不能因为她是个女的就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