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4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单从家境上,已经超过了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家庭。
    青年的到来显然引起了守门韩军的注意,虽然两人都是样貌和善,彬彬有礼的世家子弟模样,但严格的军纪还是盘问了他们的来历,核对了他们的路引才放行他们。更加难得可贵的是,守军并没有看他们并非本地人就仗势欺人,索要过路费。
    入得城门,年幼的青年向年长的青年戏谑道:“师兄,这次的打赌你又输了!”
    年长的青年显然有些后悔,自己为何要和自己的师弟打这样一个赌,明知道韩王优渥士卒,但却也严格要求士卒,索贿在军中乃是大罪,雍城作为新占领的土地,应该很难出现守军索贿的问题。自己偏偏自作聪明,认为人性本贪,在新郑治下,没人敢做这样的事情,并不代表远在千里之外的关中不会发生守军刁难当地百姓的问题。事实却打了年长的青年一个耳光,至少凉州刺史魏辙的治下,两人一路上经过的大小十几座城邑居然没有发生一起这样的事情!这不得不让年长的青年佩服,魏辙也称得上是治民有方。
    “魏刺史倒是有些手段,在短短的两月时间就令凉州百姓各司其职。只不过,以为兄看来,却是少了一些手段!”年长的青年兀自不服气。
    年幼的青年微微一笑,试探性地道:“师兄是说凉州百姓饥贫交困一事?”
    “然也!关中今年大旱,又久经苦战,普通百姓家中的存粮马上就要告罄!即使可以熬过这个寒冬,也没有足够的粮食用来春耕!魏刺史不赶紧下令开仓赈灾,收拢民心,岂不是有损王上的仁义?!”年长者有些义愤填膺地说道,显然,他的童年有过饥饿的经历,所以对关中如今的惨状很是同情!
    年幼的青年点了点头,不太自信地说道:“也许魏刺史是有难言之隐,比如说粮草不足,又或者王上有意延缓?”
    年长者冷哼一声,说道:“是与不是,待我们见到魏刺史就知道了!”
    年幼的青年哑然一笑,良久才道:“师兄,师父派我们来协助魏刺史,他是此地的主人,我们不过是客人,可不能喧宾夺主啊,否则,坏了师父的形象,我们做弟子的难辞其咎!”
    “师兄晓得!方才不过是气话。等会儿拜见了魏刺史,该有的礼数还是有的!不过,如果是魏刺史有意不肯放粮赈灾,师弟还要随我一起向魏刺史进谏!”
    “师弟晓得!”
    不一会儿,两人便来到刺史府衙,通过侧门叫来了管事的人员,递上了自己的拜帖和一块精致的腰牌。也许是腰牌起了作用,也许是魏辙这个新任凉州刺史突然有了兴致,总之,两人很快得到了召见。虽然没有开正门相迎,但派出了心腹管家亲自引两人前去书房,也可以看出魏辙对两人的重视。
    望着早在书房笑吟吟等待自己的魏辙,两名青年快趋几步,俯首长揖道:“学生李斯(韩信)见过刺史大人!”
    李斯、韩信师从豫州刺史荀况,而荀况和凉州刺史魏辙有同门之谊,因此,魏辙算得上是李斯、韩信的师叔,一句学生倒是当得!豫州下辖东郡、砀郡,因为南有徐州,东有青州,西有司隶,凡事已经步入正轨,为了锻炼李斯、韩信二人,荀况致书魏辙,将其安排到魏辙手下做事,此事也得到了韩王的应允,因此,于公于私,魏辙都很期待两个深受韩王、魏辙推崇的青年才俊!这才专门在书房等待两人!
    不过,两人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有王佐之才,自己还需好好考量考量!毕竟,魏辙可不愿意用两个眼高手低的庸才!未完待续。
    
    。。。
 。。。  

第十二章 开仓赈灾
    魏辙赞赏地点了点头,对李斯、韩非道:“两位贤侄远道而来,一路上又并无带任何随从,也算是历练了一番,不知可有所获?”
    李斯、韩非对视一眼,惊讶之情一闪而过。很显然,自己的一举一动,至少出潼关、入关中后的行踪,对方知道的一清二楚!如果自己二人招摇过市、横冲直撞,怕是尚未见到对方,就会被自己的师父喝令回去了吧!
    当初二人在接到师父荀况的命令,要求自己投奔魏辙的时候,就决议以毛驴代步。原因很简单,车马太过安逸,步行太过缓慢,用毛驴刚好可以控制速度,既方便体察民情,又能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现在看来,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李斯身为师兄,当仁不让地说道:“学生略有收获,还请大人指教!”
    “愿闻其详!”魏辙摆出一副聆听的模样。
    “学生由大梁出发,一路西行,经东郡、颍川、三川、天水,直到雍城。所过之地,除了天水,称得上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此诚王上及郡县官员之功也!天水取之于秦,民生凋敝,百姓困苦不堪,究其原因,不过是秦弱而韩强,秦不能保其地,战事便起。因此学生以为,为官治民,在于造福一方,但若想要治下的百姓安宁,不受战争之苦,国家就必须富强。国弱则引他国觊觎,州郡长官再如何亲民,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不是长久之道!天下诸国,混战不休,所求的,不过是一个“利”字。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若要令天下再无战事,必须有一国统一天下。否则,今日我占秦国三城,明日秦国夺我五城,混战绝不会终结!”李斯侃侃而谈道。言语中却是隐射天水郡还没有步入正轨,称不上是政通人和。
    “嗯,夏桀不仁,商汤谋其国;商纣不义,武王伐商而兴周。如今大周享国八百年,气数已尽,若要结束这个乱世,使天下百姓不受战争之苦,确实需要一国扫荡天下诸侯!遍观天下诸侯。再无仁义超王上者,无国力强过韩国者,此上天所资,我等为王上效力,自当尽心竭力,助王上早日一统宇内!”魏辙轻声说道。
    见魏辙对自己的指责不置可否,李斯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说的太过含蓄了,刚要出言明说。却被韩非的话语打断。
    “学生亦是有所得,还望大人指教!”韩非抢先道。
    “但言无妨!”魏辙回道。
    “学生以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楚庄王亡国二十有六,开疆扩土三千里,然庄王死后楚国既弱;齐桓公亡国三十。开疆扩土三千里,然桓公身死齐国便弱;燕昭王平定中山,攻克临淄,天下莫不震服,是时也。有燕国支持的就被人重视,无燕国支持的就被人看轻,然昭王身死燕便大败;如今,这些国家都已衰落,原因就在于明君死后,臣子专于乱国却不专于治国。我们韩国之所以可以在短短的十年时间成为当世第一强国,就在于严格执行新法,若能吸取楚、齐、燕的教训,当可在维持霸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但学生也听闻”,韩非语气一转,说道:“国虽大好战必亡,如秦国者,尝以十五郡之地,百万之众,出关征讨列国,天下莫不畏秦,然不过十年,秦国土地、人口五不存一,天下莫不笑秦!原因无不关乎一个贪字!秦国如不囚杀义渠王,绝无义渠国作乱一事!秦国如不逼迫公子市,绝无公子市谋反一事!如果秦国稳扎稳打,非以战养战,以关中之险,群臣之智,天下莫能与之敌!”
    “学生一路西行,未尝见不法之事!百姓安居乐意,肯为王上效死,在乎治民以法。如今,欲要在凉州行新法,当以仁为本,以法为本,如此,可尽全功!”韩非道出了治理凉州的最终想法,这也是魏辙真正想要考校两人的地方!
    “何谓本?”魏辙追问道,仁与法向来是韩国宣扬的,说以之为本很是简单,但如何去做,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的。
    韩非道:“臣观秦国的法律是轻罪重罚。重刑之下,人们就不敢触犯了;而小小过失则是容易改掉的。使人们改掉容易犯的小错,不去触犯重刑,这合乎治理国家的原则。既然小错不犯,大罪也就没有了。这样一来,人们就不再犯罪了,祸乱就不会产生了。今秦法已经深入关中百姓人心,大人何不因循之?在施行的过程中,将新法多出的部分逐一施行之?例如放贷粮食。”
    魏辙抚掌大笑,望了李斯、韩非一眼,说道:“仁义出乎本心,两位贤侄可是怪罪本官不体恤凉州百姓?”
    李斯、韩非忙道:“学生不敢!”但脸上不解的神情出卖了他们的真实想法。
    魏辙长叹了一口气,解释了其中的缘由,道:“两位贤侄以为,是锦上添花容易还是雪中送炭容易?”
    李斯、韩非面面相觑,很显然,当然是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了。一个人得意的时候,亲朋好友都想来分一杯羹,沾点好处,一个人失势的时候,他的朋党恨不得撇清和他的关系,又怎么可能会襄助他呢!趋利避害乃是人性,不过,这和体恤凉州百姓有何关联?
    看对方的表情,魏辙就知道对方还没有领悟自己话里的意思,因此提点道:“如果有人穷困潦倒,你去襄助他,对方虽然承了你的恩情,但却可能以为即使没有你,也会有他人帮他渡过难过!如果对方走投无路,眼看就要饿死,你这时出面去襄助他,他却一定对你感恩戴德!”
    李斯、韩非恍然大悟,这个计策如果是用在兵法上,称得上是欲擒故纵了。谁都知道,今年关中的收成不好,秦国几乎把百姓家中的大部分粮食都征走了。随着秦国困守泾水以东,凉州的秦国百姓算是被抛弃了。他们难熬的日子过得越久,就越是憎恨秦国,对韩国的帮助会从一开始觉得理所当然变成感激涕零。
    当初,商鞅为了给新法立威,在南门立木。魏辙此举,是为了一举收服凉州十数万百姓的民心啊!其意义要远超过商鞅的立木之举。经此一事,凉州百姓尝到了新法的好处,必定对新法百般拥护。
    “学生受教矣!”李斯、韩非心悦诚服地深深作揖,看来,师父派自己过来说是襄助魏辙,实际上是要自己多向魏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