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霸蜀- 第7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费祎心中哀叹,却不敢怠慢。他知道诸葛亮在等着他的回复。魏霸的答复虽然不是诸葛亮希望的结果,却也相差不远,只要诸葛亮一张纸条,魏霸就同意先发货,这和无偿支援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费祎立刻给诸葛亮请信,告知诸葛亮他和魏霸谈判的结果。
    与此同时,魏霸写了一封信给马谡,让谢广隆火速返回成都。谢广隆不敢怠慢,曰夜兼程,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回到了成都,把魏霸的信交给了马谡。
    马谡看完信,意味深长的笑了。他静静的坐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去了大将军府。
    ……
    李严面寒如水,恨不得起身打马谡一个耳光。马谡带来的这个消息实在太让他生气了。魏霸嘴上说不支持诸葛亮,却用了一个什么延期付款的法子,诸葛亮连一个钱都不用出,就能从他那儿得到支援。将来打赢了,再用战利品支付这些物资。
    这和无偿支援有什么区别?
    而且马谡这么轻松,这么得意,显然是和魏霸有了勾结。他们联起手来,要自立门户,与他和诸葛亮争锋。这个结果并不意外,但是来得太快,快得超出他的想象。在他的计划中,这至少是三五年之后的事,不应该是现在。
    看来马谡和魏霸都意识到了他的私心,他们不甘束手就缚,要奋起反抗,趁着诸葛亮和他之间胜负未分的时候争取更多的权利和保障。
    李严有些后悔,在没有彻底战胜诸葛亮的时候,惹怒马谡和魏霸是不明智的。这两个人聪明而有实力,特别是魏霸,他掌握的地盘虽然还不如益州实力强劲,但是他在那片土地上说一不二,没有任何掣肘之人,做起事来更轻松,而且他还有称雄天下的技术,足以左右天下局势。
    有了魏霸的支持,诸葛亮有可能真的拿下并州,这样一来,他就没什么优势可言了。要压过诸葛亮,他就只能出兵攻吴,而攻吴同样离不开魏霸的支持,否则孙权从魏霸手上买走的那些烈火弹就有可能落到他的头上。
    李严怒火中烧,却又无可奈何。魏霸羽翼已成,官场上的那些普通伎俩根本没办法动摇他的根基,反而只会惹怒他,造成更大的灾难。
    所以他只能忍着。
    “幼常啊,子玉是个人才。”李严难得的笑了起来。“丞相不让他亲临一线,却用姜维这样的人,是最大的失策。这不仅是魏家门楣光彩,和赵老将军的教诲也分不开。赵老将军也是有福,两个儿子、一个弟子,都大有出息。赵统任虎贲中郎将不过数月,虎贲郎们就脱胎换骨,面目一新。”
    马谡笑了,看来赵家父子又要升官了。有了魏霸这个实力强劲的后盾,感觉就是不一样。和魏霸结盟是对的,否则李严怎么会把他放在眼里,这么和颜悦色的和他说话。
    果然,没过几天,李严上书陛下,盛赞赵云当年救陛下于长坂,如今教诲有方,儿子与弟子皆为国之栋梁,忠勇难得,功勋卓著,领军将军难酬其功,当升九卿之列,享邑侯之爵。李严的奏疏一上,附和者甚众。天子虽然一心愿意,却不敢自专,立刻派人奔赴关中,请示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很快给了回复,除议大将军的奏疏。于是,天子下诏,拜赵云为卫尉,封真定侯,即刻回京赴任。
    消息传到临沅,赵云仰天长叹。他征战了一辈子,官不过杂号将军,爵不过亭侯,垂暮之年,久不上阵厮杀,反倒加官进爵。这与他本人的功勋无关,这不过是朝堂上的争权夺利,他因为有一个强势的弟子,这才位列九卿。
    赵云觉得很惭愧,准备上书请辞。他的奏疏还没有发出去,魏霸的书信先到了。魏霸对赵云说,这些官爵都是师父你应得的,不过来迟了一些,你不要有任何不安。再者,朝堂可能有变,需要一个像师父你这样的人坐镇,才不会生出大乱。请师父为国家计,不要拒绝这次加官进爵。
    赵云读了信,大惑不解。他知道蜀汉朝堂上暗流涌动,但是他看不出魏霸所说的有变是指什么。不过他明白,魏霸就是朝堂上的三大势力之一,对一些内情和趋势的了解远比他清楚,他既然这么说,必然有他的道理。这次加官进爵,也许就是魏霸有意运作的结果。
    赵云撕掉了辞封奏疏,将武陵的事务交给邓飏和黑沙等人,返回成都。
    。
    。
    。(未完待续。)


第766章 大家都很忙
    诸葛亮背着手,在堂上来回踱着步,脸色很不好看。
    姜维、杨仪站在他的面前,躬着腰,连大气都不敢喘。
    姜维刚刚犯了一个错,被诸葛亮发现了。诸葛亮此刻非常生气。他虽然没有说什么很重的话,可是话音里露出的失望和焦虑就像针一样,深深的扎在姜维的心里。这件事虽然和杨仪没有直接关系,但归根到底却是杨仪的责任,只是姜维没有发现,最后被诸葛亮发现了,就成了他的责任。
    姜维不分辩,他知道诸葛亮不喜欢人推卸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是丞相一直以来强调的领导者必备的道德。不敢承担责任的人,不配做一个领袖。姜维虽然觉得这次挺冤的,却还是什么也没说。
    门外想起了一阵沉重的脚步声,魏延、吴懿并肩走了进来,看到堂上的气氛,吴懿收住了脚步,魏延却只是滞了一下,依然大踏步的上了堂。吴懿无奈,只好跟了上来。两人在诸葛亮面前站定,拱手施礼,朗声道:“丞相,我们来了。”
    在他们出现在门口的那一刻,诸葛亮就恢复了从容。看着威风凛凛的魏延,看着他身上那套擦拭得一尘不染的战甲,诸葛亮笑了。他抬起手,轻拍魏延的肩膀:“文长,你该换一身新战甲了。”
    魏延哈哈一笑,爱惜的看着战甲:“丞相所赐,乃是无上荣光,不必换。”
    “那也至少要把这印绶换一换。”
    魏延一愣,随即爽朗的大笑起来。他抚着胡须,傲气十足的点了点头:“那就借丞相吉言了。”
    诸葛亮转身看着吴懿,很温和的问道:“汉中安顿好了?”
    “安顿好了。”吴懿语气平缓,不紧不慢。“除了必留的口粮之外,所有的余粮都在起运,估计一个半月以后能到关中。总数约为十三万石。”
    诸葛亮皱了皱眉,沉吟片刻:“不是说只有七万八千石的积余吗?怎么会突然多出来五万多石?”
    吴懿躬身道:“我把庄园里的余粮拿了出来,又举贷借了一些。”
    诸葛亮吐了一口气,拍拍吴懿的肩膀,什么也没说。他来回踱了两步,回到案前坐下,淡淡的说道:“文长,子远,这次派你们两个为别部,是希望借重你们的经验和勇气,尽可能的吸引魏军的注意力。夏侯霸等人虽然一阵斩杀柯比能,可是他们杀戮过重,胡人想必心有余恨,你们进入太原、雁门之后,既要示之以威,又要施之以恩。文长骁勇,子远仁厚,我希望你们能互相配合,刚柔并济,安抚胡人,为我所用。”
    吴懿拱起手,刚要说话,魏延皱了皱眉:“丞相,胡人乃是蛮夷,施恩有用吗?如今匈奴人深入并州,前部已至界休一带,随时都有可能进入河东,曹魏对他们不可谓**,可是他们依然剽掠无尽,时叛时服,依我看,不如斩草除根的好。”
    魏延话一出口,屋内的气氛就有些尴尬。姜维看着魏延,眼神中有些担忧。杨仪却看着诸葛亮,多少有些幸灾乐祸,仿佛是说,看看,我说他不听话吧。吴懿也非常尴尬,刚刚见面,魏延就和诸葛亮的思路不一致,以后还怎么执行任务?
    诸葛亮微微一笑:“文长,我知道这些胡人不可信,可是事急从权,我们现在需要他们出力,只能暂时容忍他们一时。待我们恢复了汉室,一统天下,再来收拾他们不迟。此时此刻,却不能对他们痛下杀手,否则,我们就多了几万行踪不定的敌人了。”
    魏延一拍脑门,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丞相说得有理,是我想得太急了。”
    吴懿、姜维如释重负,杨仪却有些失望。
    诸葛亮随即把相关的作战计划对魏延和吴懿说了一遍,两人认真的听了,满意而去。他们一出门,杨仪就迫不及待的说道:“丞相,魏延鲁莽好杀,将万余精骑全部交给他,是不是太冒失了?”
    诸葛亮摆摆手,打断了杨仪的话。“有吴懿相助,魏延不会有事。”他又对姜维说道:“魏延、吴懿即将出发,你也要准备妥当,不能再出差错。八万大军,四万多民伕,每天消耗的粮食就近万石,你出一点差错,将士们可能就会饿肚子,到时候军心一乱,还怎么打仗?兵者,死生之地,不可有须臾疏忽,凡事当以谨慎为上,三思而后行。”
    “多谢丞相教诲。”
    “我知道,这些天你们都很辛苦。十多万人的调动,军资器械,粮草军饷,没有一件事是小事。威公,你精于计算,这些事,你要多帮衬伯约。”
    杨仪应了一声,热情的说道:“请丞相放心,我会和伯约合作好的。”
    姜维一声不吭。
    “另外,从今天起,每天的账目交给我过目。”
    姜维眉头一挑,目光看向诸葛亮,正好诸葛亮也看向他。姜维欲言又止。诸葛亮道:“伯约,有什么话就直说当面。”
    姜维舔了舔嘴唇,呐呐的说道:“丞相,你的身体刚好,不宜过于艹劳。我以后加倍小心便是了,丞相还是好好休息吧。若有事,我再来汇报丞相不迟。”
    “若有事,那便迟了。”诸葛亮摆摆手,示意姜维不要再说。
    秋收以后,各郡的民壮和士伍推着新收上来的粮食,从各地赶来,聚集在长安、冯翊一带。八万大军集结完毕,加上运粮的民伕,总数达到十二三万人。这么多人不可能全聚集在长安附近,前部已经在向潼关开拔。从年初开始准备,这场战事已经筹备了大半年,魏国早就收到了消息,根本没有秘密可言,所以行军部署也等于是半公开的,真正能称得上奇兵的只有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