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第5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金军在涡口(今安徽怀远)渡淮河,之后兵分两路,迅速攻陷滁州、扬州等江北重镇,兵势直逼长江北岸。
  军情传入临安,南宋举朝震惊。有人想到了逃,有人坚持抗战,有人吓得失态,等等,唯有一个人很冷静。
  赵构。
  他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危难,所谓久病成医,已经对这事儿很精通了。他理智地对比了一下现状和从前,知道大势已去,他,可以亡国了。
  如果说当年的北宋在精神上有灭亡的道理,在物理上却没有必亡的参数的话,现在的南宋是实实在在地满足了必亡的一切条件了。
  南宋的军事体系从公元1141年杀岳抑韩之后,已经崩溃了二十年。这期间中兴名将全部凋残,曾经的精兵也早已老朽,在秦桧的管理下,根本谈不到后继之人。
  民心士气更加不用提,还有人心怀故土想着报仇、北伐吗?连岳飞的名字都成了禁忌,还能奢望什么志向与抱负。
  整整二十年了,这个世界终于变成了赵构所希望的样子。他真的成功了,可突然间他一无所有。因为他的主子、他的宗主国不想再养他这条狗了。就是这样简单,他所有的努力、坚忍、付出、杀戮都失去了意义!不知这时他作何感想,他会怀疑自己的智商吗?
  他连两国之间绝对没有永远的和平这一说都不知道吗?
  或许他会一直记着宋、辽之间的百年好和,但是,他没那个命,也没那个福分,最重要的是他脑子钙化了,忘了宋、辽之所以能一直和平,是因为宋真宗亲征檀渊,逼得辽国不得不和,不敢不和!这和他的摇尾乞怜截然不同。
  和他不惜自残臂膊、冤杀功臣来摇尾乞怜截然不同。
  反正这时他清醒地意识到完蛋了,除了逃跑之外再没有办法了。那么去哪儿呢,四川——还是大海?他在犹豫,周围的一些人帮他下了决心。
  首相陈康伯、禁军统领杨存中建议先打打看。他们提醒他,至少国内还有几个人是可以期望的。比如李显忠,这是新一代宋将中仅见的敢战者:比如张浚,这位曾经的军事第一人沉沦了二十多年,可一直不断请战,现在可以让他试一下。
  二十年,赵构有些恍惚,很多人和事在他脑子里飘来荡去,一个个人名闪来闪去,他们都死了。还剩下谁?
  张浚吗?不,那并不是他要的。赵构想起的是另一个人的名字。二十多年前,正是这个人拉开了最辉煌壮丽的北伐篇章!
  刘锜。
  这是个已经快被遗忘的名字,甚至绝大多数人都不能确定他是生是死。这位曾经飞扬勇决、耀武于百万军中的青年,曾经独挡金军,决胜顺昌,置十余块班师金牌于不顾,我行我素、坚持操守,已经成了往事和传说。
  他近二十年来的记录是两任荆南(今湖北江陵)知府、一任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府,之后被秦桧迫害丢官罢职,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视线中。
  如今大难临头才想起他,却不知道这人是不是还活着。
  赵构的运气非常好,派人去查了一下,回报居然是还没死,不过也差不多了。刘锜这年已经六十五岁了,重病卧床,饭都没法吃,每天只能喝些稀粥。
  赵构沉默了。
  沉默之后派人再去一趟,告诉使者什么都不必讲,只要说当前的形势就成。效果是神奇的,刘锜立即挣扎起来,请命领军出征。
  时隔二十年,重病缠身、鬓发苍白的刘锜出征了。那一天他没法骑马,只能坐在轿中离开临安。道路两旁是无数焚香列队送行的百姓,他们向上天祈祷这位老将的健康。他们清楚,如果南宋还有救,那么只能寄希望于这个人。
  中兴名将仅存的刘锜。
  刘锜渡江,江北已经不可收拾,他刚刚领军进驻清河口(今江苏淮阴西),金军的大股部队就蜂拥而来,另一边赵构的命令也到了。
  令他弃淮守江。
  这意味着整个淮河流域都必须得放弃。对此刘锜有心无力,他不是当年那个他了,当年他有八字军、有顺昌城,形势虽然恶劣,但战士强悍,自己正值壮年,一切无可畏惧。可这时金国是倾国之兵,而他刘锜下令后撤,但要尽量滞缓金军的速度,把能撤过江的军民物资都带过去。
  按照这个思路,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往扬州,那是江淮地区最繁华的城市,有太多的东西要抢运。
  四天后,十月二十三日,刘锜带着庞大的辎重、人口撤向附近最大的长江渡口瓜洲。在他身后,扬州城空了,城外的民居都被灭掉了,城里更是什么都没留下,多出来的是一条条写在墙上的标语:“完颜亮死于此!”
  这在当时怎么看都是出于气愤的一点小诅咒,没谁会把它当真。却不料在不久之后,就是这几个字影响了整个南宋的命运。
  瓜洲渡口位于扬州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距扬州城约四十里远。这点距离在平时不过是行军半日而已,这时却变得非常遥远,金军的前锋部队已经杀到了身后。来的人是万户长高景山,这个人就是上次在南宋大殿上宣布钦宗死讯的金国使团正使。
  这人在江南皇廷上耀武扬威,接着又领兵南下,真是把宋人从上至下都欺侮了一遍。看着是位暴戾牛人了吧,可他心里也非常痛苦。
  他觉得自己是女真人立国打仗以来,最憋屈悲摧的一位先锋官。
  在人们的常规意识里,完颜亮在金国内部已经杀得满世界全是血,那么对江南会怎样呢?估计会敲骨吸髓、收集人皮当纪念品吧。当他的先锋官,一定要以最快的效率杀得尸山血海才成。
  不对。
  完颜亮是一位追求完美的浪漫主义豪放型诗人。修宫殿要求极致效果,打仗更要突出品位。他是个进化后的女真人,再不能像从前的爷爷叔叔们那样野蛮粗陋了。他下令此次南征,是一次体现文化的战争,要不烧、不杀、不淫、不抢,要让宋人深切地体会到,做金国的臣子是幸福的。
  据记载,有个金军小兵习惯性地将火把扔进了一户宋人民居,造成了一起小型火灾,导致完颜亮大怒,下令砍头示众。
  这么有品位,让高景山情何以堪啊!他只好把全部的精神都用在了行军上,以空前的速度席卷江淮大地,赶在刘锜抢渡江北百姓过江之前,把宋军追上了。
  地点是皂角林(今江苏江都县南三十里)。
  这片树林紧挨着扬州古运河。这条河名声显赫,就是那条让隋炀帝倾家荡产,便宜了后来李唐的京杭大运河的扬州段。
  这一段是整个运河体系中最古老、河道相应最窄、植被最茂盛的一段,也可以说是地形最复杂的一段。当天高景山远远地看见一群宋兵望风而逃,他高兴了,这些天玩命地追赶终于有了效果,前有大江后有追兵,看你们往哪儿逃?!
  他忽略了他与宋兵之间还隔着些别的东西,那片皂角林,以及林子边上的古运河。
  宋兵死命地往那片林子里跑,仿佛进了林子就会安全。高景山兴致勃勃地追,终于在入林之前截住了他们。激战开始,全骑兵的金军先锋团团把宋兵围住,从四面八方往里边砍。从形势上说,这群宋兵死定了,铁定会全军覆灭。
  危急中,这支宋军却很反常。
  他们没有乱,很一根筋地按原方向挺进,连阵中的主将都弃马和部下们一起向不远处的那片林子里冲,那样子不像是在逃命,而是在攻击,一定要攻进这片林子!
  高景山没看出这一点,庞大的金军先锋骑兵也没意识到,结果他们一连犯了两个错误。先是没挡住,让这伙宋军冲了进去;之后又继续不依不饶地追,觉得双方的力量是这样的天差地远,进林子和不进林子没有什么区别。
  区别是一大片强劲密集的箭雨!
  能射出三石以上重量的宋军神臂弓的箭雨。这种打击是第一代金军战士都无法承受的,在和尚原、仙人关,在各个战场上这都是金军的噩梦。
  金军立即调头就跑,按说全是骑兵兵种,想逃的话不是问题,可他们忘了这是在哪儿。古运河沿岸地貌弯曲狭窄,冲进来时可以一窝蜂地前进,想调头,尤其是全军调头往回跑,那就很难了。身后皂角林里的宋军冲了出来,反过来追杀他们。
  直到这时高景山才意识到上当了。他是被引诱过来的,这里是一片天然的狙击骑兵的战场!
  进了窄胡同的公牛是悲剧的,这支金军骑兵以惨败收场,逃出去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连主将高景山都死在了皂角林外。
  战斗结束。说实话,公平地讲,这场战斗在完颜亮侵宋的整个战争中只是一次很小的遭遇战,一片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已。非得说意义的话,它是开战以来南宋的第一场胜利,能让在恐惧中颤抖的宋廷君臣们稍微好过那么一点点罢了。
  就连指挥这场战斗的刘锜本人都没怎么乐观。有什么好激动的,只是给大撤退争取了一点时间。他继续按原计划向江北撤军,同时病情加剧,再也没法支撑了。
  刘锜倒了。这消息传到江南,引起一片哀叹。最后一根梁塌了,还有谁能拯救宋朝?
  当时,谁也没意识到皂角林一战真正的意义所在,它让整个战场悄悄地向西转移了。这个决定是完颜亮本人作出的,他总结了皂角林之战的得失,得出一个结论,扬州、瓜洲渡口一带无法展开大兵团作战,如果他带着倾国之兵杀过去,很可能会重演刚刚那一幕。
  长江如此辽阔,何处不能突破?于是战场西移,向中游开阔地段移动。这一次他显然做足了功课,选择的突破点很有历史感,是当年赵匡胤灭南唐时,曹彬所选的那片江面——采石矶。
  完颜亮觉得,从概率上分析,金国远比当年的北宋强大,而现在的江南却比不上南唐时的江南。这样对比,加上采石矶曾经成功的例子,无论如何南宋必将灭亡。
  可是他忘了些别的数据,比如南宋的后方。北宋灭南唐之前先灭掉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