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盯上了它,他不管这时的力量与局势,就是要出其不意地拿下它。
  怎样,这是个无理手,没什么道理就发力,但是他运气就是这么好,正好碰上了王小波的起义!无情的事实在那儿明摆着,如果你不管,那么他就会成功局势逼迫,赵光义无论如何必须作出反应,他可真不想两线同时作战,但是不行,那好吧,他咬了咬牙,开始在他的将军中挑选既能打,还听话的贴心人。
  老天保佑,他还有一位能与汉武帝的舅子将军群落相媲美的将军,一样的骁勇,一样的至亲——李继隆,他的大舅子。
  就这样,当年的三月份,李继隆几乎与王继恩同时从开封城开拔出征,他的任务简单明确,就是击溃李继迁,甚至擒斩李继迁,必须将之在党项的势力连根拔起!
  军队都派出去了,真的两线作战了开封城里的大宋皇帝赵光义变得沉默,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李继迁、李顺是他眼前的敌人,可更大的隐忧让他接近崩溃的边缘,怎么办?为了避免亡国,难道他真的要那样做吗?
  赵光义的头脑告诉他,他必须那样做。可是只要稍微那样想一下,他都会痛不欲生。他不懂,为什么上苍一定要这样折磨他,越是骄傲自尊的人,就越要忍受这种最不能忍受的屈辱!
  北方的死敌辽国人。谁敢把他们忘了吗?只要这时辽国人突然出兵趁火打劫,宋朝就会三面受敌,局面立即崩盘。
  赵光义不寒而栗,但思来想去,只有两个办法能让他躲过这一劫。一个,是祈求上苍让辽国人突然集体失明,宋朝出了什么事他们都视而不见;另一个,就是他心底里不由自主升起的那个办法而且这个办法如果要用,那么就必须得快用,晚一点都会失去意义。
  但他真的不甘心,他祈祷着奇迹能出现,那就是李继隆和王继恩能迅速结束战斗,把四川和西夏在短时间内全都搞定,这才能让辽国人在根本上断绝幻想!
  但是谈何容易,王继恩面对的是遍地烽火,要全都浇灭必须得用大量时间,要不然就得用上非常手段。为此,赵光义下令,把剑南、东西川、陕路诸州上至官吏下至黎民,所有人欠朝廷的赋税钱物都一笔勾销,从心底里瓦解起义军的斗志;另外严令王继恩不许在外围恋战,要直取成都,擒贼擒王先抓住李顺。
  而李继隆,他面对的就是苍茫天地无边的大漠,你去抓吧,骑着党项骏马的李继迁就是一缕时聚时散的妖魂,或许你只有把全部宋朝的子民以及城池都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定难五州,把那片地儿挤得满满的,然后才能在人堆里把李继迁揪出来
  很荒诞,很黑色,但一点都不好笑。就从这时起,宋朝君臣齐心协力和时间赛跑,王继恩在蜀川大地上攻城拔隘,一路势如破竹直奔成都;李继隆在唐代时的“参天可汗道”、“灵州大道”上,同时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上快速突进,他的目标先是夏州,这是定难五州的中心点,正是由于戈壁荒原的庞大,才更要占据中心,四下撒网。只不过,他的大军才动,西夏方面就得到了消息,等待他的是一个更加迷乱,甚至敌我难辨的局面,远远不是能用马刀就能解决一切的。
  至于皇帝赵光义,他在开封城内努力平缓着呼吸,镇静心神。他必须精确客观地计算眼前,以及之后的每一方的每一时刻的战局发展,来判断在什么时候去做那件让他生不如死的决定。
  西南、西北两战区同时开战,但动作最快的人却不是李继隆和王继恩,而是宋朝定难军节度使兼职辽国西平王的双料高官两面派李继捧。
  李继隆刚出国境,他的人就进了开封。对宋朝的皇帝说,他的保吉弟弟已经非常乖了,尤其是非常听他这个大哥的话,完全是宋朝的忠实臣子,至于灵州非常抱歉,保吉知道错了,正在改正中您给他次机会吧,为了担保,也为了预先感谢您的仁慈,我特意贡献五十匹党项战马,您笑纳,您开恩赵光义的回答是,李继隆,给我再加快点速度杀过去!
  李继隆的速度更快,李继捧的反应是更更快加超复杂。他第一个反应,是带着亲信,搬着财产,到了夏州城外,再不在城里待着了。第二个动作,是派出了亲信手下李光祚去找李继迁。
  把宋朝的所有行动都告诉了这位“好兄弟”。
  这就是他为什么忙乱的根源。生存是需要智慧的,他此前做得非常好,当时的西夏里,小迁迁、宋朝、辽国,哪个他都惹不起,可是他的脑子灵光一闪,我为什么就一定要惹他们呢?和他们全都做朋友,难道就不好吗?
  于是他有了大宋的官职,更有辽国的头衔,还和小迁迁也重归于好。但是好日子就是这么的短,大宋发兵了,他以前有多好,现在就有多糟,最起码他还得保证李继迁的安全,小迁迁一旦落网,他第一个就得被供出来。
  还好,信送到了,他也到了城外,随时都在观察着李继隆的进度,随时都能逃跑,似乎很安全。但是他万万没有料到,就在宋朝的大军还离他很远的时候,一天夜里,他的营盘突然被人袭击。突如其来,而且对方非常熟悉他们的建制和部署,完全没法反抗,慌乱之中,他一个人逃回了夏州城,所有的亲信外加财产,全被敌人一抢而光。
  在夏州城头上,他才看清楚,外面的敌人竟然是他的好弟弟李继迁。
  李继迁敏锐而现实,他对自己的前途不抱半点幻想。暴风雨就要到了,为什么不给自己多加件衣衫呢?何况他的哥哥还搬出了夏州城,主动在城墙外面等着他!
  吞下了这一口,就像吃进去一块人肉,自己人的血脉,更快地迅速融合。来吧,李继迁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是什么,毕竟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承受国家级的打击,但是他发誓要挺下去,哪怕是在草原上终年游荡,或者是以别的什么方式。
  这些事都发生在宋军赶到之前,但还不是最终结果。当天夜里李继捧在夏州城头眼睁睁地看着堂兄弟李继迁带走了他的所有家当,转过身来,就发现城里原来的部下们也都变成了敌人。
  他被关进了一间小黑屋子,被告知他会活下去,直到宋朝的大将军李继隆驾到。
  完了众叛亲离,身份曝光,李继捧在黑暗中彻底认清了自己的命运。等待他的必将是死亡,还有比死亡更悲惨的屈辱。回首从前,是什么让他从定难五州之主,党项人至少在名义上的君主落到了这步田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的李继迁,一直在苦苦挣扎,可一直都活得生猛痛快!
  只因为他一直都在投靠,都在找人来保护,就输在了没有一根坚硬的脊梁,变得一无所有,连最起码的尊严都丢光了等他再见到光明时,他看见了宋军征西主将李继隆。宋军其他的将军们暴戾戏谑的眼神里都明白无误地透出了个“杀”字,可李继隆只问了他一句话:你叫什么?
  那一天,李继捧颤抖着说出了三个字:赵保忠。
  好了,他的生命被延长,李继隆下令把他打入槛车,押送开封,交给皇帝处置。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李继迁和银州城,李继隆驱动大军杀了过去,但是还没到,他就胜利了。
  李继迁逃了,银州城投降。
  接到这个消息,李继隆的心情瞬间恶劣到了极点。最坏的事情发生了,他可真没料到,这个李继迁竟然这样的聪明,而且敢于决断,把偌大的银州说扔就扔了,老巢老家统统不要。
  这样都不如大战一场,弄个两败俱伤。那样的话,宋朝的援军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西夏助战,而李继迁的人会死一个少一个,直至最后死光。但很明显,李继迁也看透了这一点,他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就彻底地选择了逃亡。从此茫茫大漠草原,塞外无边大地,要怎样去抓他?
  没办法,李继隆只有收拾心情,准备开始下一步的追击搜捕,可就在这时,从开封传来了新的命令。
  命令的内容过分强悍新颖,让见多识广的李将军都大吃一惊,虽然诏书上说,这样做可以让西夏的问题一劳永逸。
  皇帝和首相吕蒙正决定,把夏州城毁掉,城里的百姓都迁到别处去。这样西夏叛党的一个重要据点就没了,以李继迁的能力,他也绝对没法再筑城。他不是能跑吗?好啊,这下子跑了和尚但是也丢了庙,看你哪儿多哪儿少?
  李继隆出了一身的冷汗,不为别的,朝里的大佬们,你们在朝堂之上,拿自己的生活习惯去衡量党项人,你们吃撑了吧?没有城李继迁有帐篷,大不了返祖得彻底点而已。可是我们汉人却得要城,有这个夏州在,我们就可以驻军,就能在定难五州里扎下一根钉子,让李继迁想到哪儿都得绕道,时刻小心被绊倒。
  李继隆火速写好工作报告,不仅反对拆毁夏州城,而且建议在银州与夏州之间的南界山附近再增设一些土寨据点,把势力加厚,这样逐步蚕食,就能把西夏一点点地变成内地州县,最起码有了它们,还能切断叛军的粮道但是朝廷的命令马上回复,李将军,一切行动听指挥,你的任务是抓住李继迁,其他的不要你管。为了照顾你的面子,这次你的工作报告我就不公布了。
  于是夏州城,昔日威名赫赫的统万城,由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在公元四一三年,驱使十万人,昼夜不停历时六年才筑就的,连铁锥全力穿刺都不能入墙一寸的空前坚城,就此被拆毁了。而李继隆的下一步行动在历史的记载里查不到。
  在他个人的《宋史》里没有,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没有,里面只说,他曾经回答自己的部将说:“今保吉远窜,千里穷碛,难于转饷。宜养威持重,未易轻举地。”他在强调没法有效地追击,真的在戈壁草原上兜开了圈子,会把自己先饿死累死,不如保持攻击态势,在银州城里待着。
  但是查不到他在什么时候退的军。历史上没有记载,也或许是四月间,他拆毁了夏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