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阳明大传-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钱还是不够。最根本的原因是“硕鼠”太多,不算那些不可计算的权力剥削(腐败的基本含义就是不同于资本剥削的权力剥削),单单是坐吃皇粮的就大大超过税收。明人郑晓的《今言》统计:“正德年间,亲王30位,郡王215位,将军,中尉2700位,文官20400,武官十万。卫所772,旗军八十九万六千。廪膳生员35800,吏55000。其禄俸粮约数千万。天下夏秋税粮,大约2668万4千石。出多入少,故王府久缺禄米,卫所久缺月粮,各边缺军晌,各省缺俸廪。”郑晓是嘉靖二年的进士,历任国家要职,所言可信。

刘瑾一箭双雕,他跟皇帝说,收入不足是文官们管理不善和贪污造成的,他的高招儿是随时向任何官吏处以“罚款”,既打击了文官又增加了银米。翻看这一时期的《明史》列传,自大学士李东阳以下没有被“罚款”(夺俸,停薪)者几稀,这股冲击波也扫荡了入不了“列传”的大批官员,这有大量的笔记和私乘为证。还有一招是“赔偿”。或是真失误,或是找茬儿,让许多官员赔得倾家荡产。

对各大“军区”的军屯地,各省则大事摊派,有的项目几乎是加倍地增加附加税,地方官反对,则由住守的太监强行执行,有的地方官为讨好则不顾实际,谄上压下,激起了几乎是到处都有的“骚乱”,西北,东北的边防军,有几支造反的。民变也发生了。最后,安化王起事,刘瑾的末日也到了。

各地的镇守太监比刘瑾还不顾后果,关于他们穷凶极恶的记录,遍布公私史籍,是标准的“小鬼当家”。刘瑾还有一套用太监监督太监的“统中之统”,叫什么“内行厂”,由他亲自掌管,在阉党中再建“党中之党”,酷似纳粹之“盖世太保”。这正是狐狸,黄鼠狼与蛇之间的联环套,一物降一物,转圈追逐。这种超常的特务统治,的确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极大地提高了祸国殃民的能力。这有点像“文化大革命”中的“踢开党委闹革命”。1507年3月,刘瑾发布了一道命令,让天下镇守太监实际上的级别和职权与各省最高文官相当,并有权监督文官,审查任何行政和司法事务,关键是当地的工作由太监总结向中央即刘瑾汇报,所有的重要公文都只对刘,经刘签发给各部门。原先的通政司已失去“喉舌司”的作用。群臣的奏章也是先具红揭投刘瑾,号“红本”,然后,再上“通政司”,号“白本”。天下只知有刘太监而不知有皇帝矣。

刘瑾公开卖官鬻爵,招权纳贿,他还没赖到后来之纳贿不办事的程度,基本上是“朝发夕至”,受贿之后几天内即“超拜”………越轨提拨。这样他事实上很快在文官内部也拉出来基本骨干。

对于那些不与皇帝及其“军统”合作的文官,皇帝便越发只用“军统”并默成“军统”干掉文官的系统工程。要细说他这方面的战绩,得拉一个很长的名单。阁臣除了李东阳,全换了,六部的长官按他的意志作了调整。举一个小例子。

浙江省应诏举荐怀才抱德的乡贤,举的都是余姚人,都是谢迁的老乡,当初起草诏书的是刘健。刘瑾“大公无私”起来,“矫旨”(他下的,但是圣旨)谓:“余姚隐士何多?此必徇私援引。”将那几个隐士下了“诏狱”,让他们交代迁,健的徇私勾当。刘瑾想把这两个前大学士逮捕,抄家。李东阳死力疏解。刘瑾的党羽焦芳在旁边厉声的说:“纵轻贷(从轻发落),亦当除名。”旨下,果如焦芳所言。那四个隐士被发配到边疆戍边真当隐士去了。刘宇则弹劾两司访举失实,被罚米,还有被削职为民的。他们在多么公正地捍卫国家

体统!然而,正是这个焦引进这个刘,向瑾行贿万金。瑾大喜,说“刘先生何厚我!”几天之内“超拜”刘宇为兵部尚书。后找茬儿让吏部尚书许进退休,升刘宇为吏部尚书………六卿

之长。挤走王鏊后,宇又入阁,兼文渊阁大学士。而焦芳是在向刘瑾密报了大学士们的杀瑾计划后的第四天就“超拜”为大学士的。焦对瑾自称“门下”,如黄埔出身称蒋介石“老师”一样,焦带头呼瑾为“千岁”。

发配走那四个隐士后,还下了一道诏书:以后,余姚人不得选京官,著为令!如果刘瑾不倒台,阳明尚未当小京官,则他永远也别想进京显身手了!整个余姚县的人都成了帝国的“敌人”。全世界只有中华帝国才有这等笑话。

赶走刘健,谢迁,刘瑾愤尤未释。南北官员越是乞留,刘瑾越要把他们一网打尽。当时是绝对的天怒人怨,仅山东就连着地震45次。刘瑾也不作什么“灾异求言”的表面文章了。他以绝户的气概,赶尽杀绝的魄力,将反对过他的人打成“奸党”,勉强过完年,即正德二年,1507年,将刘健,谢迁,尚书韩文,杨守随,林瀚,都御史张敷华,郎中李梦阳,主事王阳明,还有一批言官,共53人,将他们的“臭名”榜示朝堂,传宣群臣跪于金水桥宣戒。像开公判大会式的,以期起到杀一禁百的作用。

仅《明史》所载,因瑾当权“横甚,尤恶言官,惧祸者往往自尽。”私乘记载更怕人。还有因交不上贿赂而自杀的。真想不通,居然还有那么多愚忠之人,还要为这么王八蛋的朝廷卖命!

刘瑾像挣命一样穷追不舍,于正德四年,即1509年12月,追夺健、迁,尚书马文升,刘大夏(他因惩处不法镇守太监而落职),韩文,许进等人的“诰命”,并追还皇上赏赐的玉带服物,同时被夺诰命(即连退休干部也不是了)黜为民的共有675人《谢迁传》。人们还为他们担心,以为更大的灾祸还要附加而来。而这追夺诰命的行动,居然是拍刘瑾的马屁的言官提议的!难怪正德皇帝看不起文官,刘瑾憎恶言官。

此前一年,发生过一起“匿名信”事件。1508年6月26日早朝时,一封状告刘瑾诸不法事的匿名信,放在丹墀上,一个御使拾起来交给了皇帝。刘瑾知道信的内容后,当即命令百官跪伏奉天门下,严加责问。过了几个小时,让尚书们退出。近中午时他才露面,翰林官们立即向他抗议,说他们从未受过这种虐待。刘让他们退出。一个御使说:这违反了王朝法令。刘说:正是你们把国家的事情办糟了。刘让剩下的人站到朝见时的位置上去,以便查出谁靠近放信的地点。一个大太监说:四品以下的官员没有次序,谁会傻得往那站?刘让他们重新跪下。为了找到草稿,派锦衣卫去收查各家。那个大铛说:谁傻得在家里留草稿?

六月的中午,又偏偏天气极好。几个官员晕倒,被拖走。另一个大太监给百官员送西瓜。刘马上“矫旨”调开这两个大太监。下午过半,五品以下的都被押入锦衣卫监狱。有三百多人。次日,李东阳赶紧营救,正好,刘瑾发现写信的是一个太监,没死才重见阳光呼吸上户外空气。

就是写信骂皇帝也不至于此罢。

明朝的好事坏事都能创纪录。除了“皇军”,还没人比得过刘瑾。而他本是个宫廷“文工团”团长。他太歹毒,他们太贱!所谓“士可杀不可辱”的大话,说不得了。

5.铁窗生涯

刘瑾时代将帝国的集权恐怖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至,但还不够登峰造极,日后有更令人发指的年头。极权,必恐怖。集权必极权。不管何种方式的集权,极权,都必然强迫人们要么与之同流合污,要么被踩在脚下,已完成了的集权是能够镇压反抗的。

这时,中国的传统智慧是“静以待变”。谢迁,退居林下后,正与人下棋,追夺诰命的圣旨下达,他谈笑自若,家人和朋友都为他忧虑,估计更大的不幸还会降临。他却照常赋诗饮酒。刘瑾伏诛。他复职。这叫宰相器度。

王阳明呢?他要像蒋钦那样愚忠,也就不成为心学大师了;他要像焦芳那样奔竞钻刺,媚时趋俗,同样也不会成为心学大师。他若在被罚长跪的百官之中,会是什么表现?立即辞职同样等于抗议,再屈辱为官则贱不如狗。具有苦情喜剧味道的安排………他早在1506年11月间被刘瑾先生投入了“诏狱”……所谓皇帝直接关注的锦衣卫监狱。

在太监的“白色恐怖”抽疯期,入了监狱,算是到了家。只要别像阳明所营救的戴铣那样,一轮杖打就一命呜呼,监狱就算避风港了。阳明苦情陈辞,只怕戴铣等人在押赴北京途中填了沟壑,使皇帝背上杀谏臣,“怒绝”民意的恶名,算是太自作多情了。他也把皇帝的骗人的“政事得失,许诸人直言无隐”的明旨当了真………尽管他这样说时,是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但他上书这件事本身说明他对流氓政治还抱有幻想。他认为皇帝还有“扩大公无我之仁,明改过不吝之勇”的“良知”,只是被权奸暂时蒙蔽了,只要侑言官去权奸,就圣德复明,收回了放跑了的良心。

其实,正德与刘瑾正觉得文官烂透了大半,像刘瑾反击那位御使时所说的:你们懂什么国家法度,国家正是你们给闹糟了。他们就是要从文官手中夺回掌管国家的权力,不是一个简单的宦官蒙蔽了皇帝的问题,而是皇帝也想这样做,宦官体现了皇帝也许还朦胧的感性的意志。已然的事实不用再重复了,刘瑾死后,皇帝并没有变好,也说明一些问题。

刘瑾将包括王阳明在内的53人列为奸党,榜示朝堂,创造了内官把朝臣打成朋党的恶例。说明他们是有“理论”的,有战略意图的。当时还没有彻底不上朝的正德是能够看到奸党榜的。最后拿刘瑾做替罪羊以〃谢〃天下,以缓冲与文官集团的紧张关系,说明正德比刘瑾还赖而已。

阳明坐在大狱里,很难“不动心”。他奶奶,父亲,还有妻子,都与他同在一片天下,但几乎是人间地狱般的坚硬的隔开了。他留下了《狱中诗十四首》。第一首就是“不寐”。北京的十二月,冷酷如世道。铁窗之内比外面更是魍魉世界,越睡不着,越觉得黑夜无尽头。“阳明释夜”没有包括这种夜,这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