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心态究竟害了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打工心态究竟害了谁-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些员工,特别是那些只把自己当成打工仔的员工,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归类或定位为打工一族,以打工自居。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打工的,是在为老板打工的,是为老板出卖劳动力的,是为老板做嫁衣的,是被老板“压榨剥削”的;而不是为自己而工作,不是为自己创造和提升价值,不是为自己积累资历和财富的。在这样的心态和观念指引下,很多人得过且过,对工作不主动负责,不愿意多付出一点点。老担心自己只付出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总觉得吃亏的是自己。
很多人觉着目前的工作工资少了点、位置低了点,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山望着那山高。跳槽呢又怕风险太大,成本过高。为保证那点工资能如期进账,自己分内的事将就着做,只要不出问题就行了,有机会偷懒的时候绝不含糊。于是逐渐养成了一种不求上进、安于现状的打工心态。
这些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就要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做起。要相信自己一定也可以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第6节:打工心态究竟害了谁
3。打工心态究竟害了谁
前面已经着重介绍打工心态的典型表现,分析了打工心态形成的主要原因。现在来看看,这种打工心态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弄清楚打工心态到底伤害了谁?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过去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人大锅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很多人被推向了市场的最前沿。在经济地位上,很多员工成为打工者后,往往存在这样的心态:工作上拈轻怕重,报酬上斤斤计较,态度上消极被动,得过且过,不负责任;甚至偷奸耍滑,遇到难事躲着走,能少干就少干;对自己的利益极度关心,对企业、对组织的利益漠不关心……
这种打工心态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特别在民营企业,有这种心态的打工者为数不少。这种心态从民营企业发端,已经深深侵入国有企业,甚至机关团体,给企业和组织带来很大的管理难度。
首先,打工者这种消极被动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和组织的发展。拥有打工心态的人工作经常是斤斤计较的。有时只求安逸,不求上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将无形中消耗企业的内部资源,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打工心态不利于个人的发展。有打工心态的人似乎心胸不够宽广,视野不够开阔,老是盯着一些蝇头小利,个人的发展受到名缰利锁的束缚。如果一个人的打工心态过于严重,他就会不思进取,逐渐养成好逸恶劳等消极习惯,无形中浪费自己最宝贵的资源:时间与青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工心态”真是害人不浅——长期的“打工心态”固化了人的思维,淡化了人的责任感,扼杀了人的创新思维,没有成本概念,缺乏长远规划……最为关键的是,“打工心态”越重,看问题的视角就越狭窄,自己也就越自卑,这种心态制约了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使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远。
在当前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打工心态是非常消极和不利的,正在侵蚀着很多人的热情和才华,侵蚀着他们的事业成就,也在侵蚀着他们工作机构的效率和效益,严重破坏着我们的国家竞争力和民族竞争力!最终耽误和受害最深的还是打工者自己,自己束缚了自己的发展并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其实,一个人的发展除了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心态。只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态,你才会不断地发展,生活才会充实、轻松、快乐。
2008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黄书元在全国两会上的提案中指出:“近年来,一些企业、事业单位、甚至国家机关的某些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打工心态。这种日益严重的打工心态不容忽视……”
黄书元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研究如何重新确立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如何使主人翁精神符合逻辑地被员工接受等问题。
与打工者心态相对应的是老板心态和主人翁意识,也就是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心一意投入到公司的事业中,个人同企业一起发展。
然而主人翁的意识不是先天形成的,在公司这类利益组合的集合中,它需要利益的捆绑(利益共享、风险同当)。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公司文化融合个人,让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达成一致。
当企业建立了一种尽可能公平的考核机制,人才会有动力做好工作;辅以精神方面的建设才能逐步让人们具有敬业精神,才能使主人翁精神回归社会主流,让人们不再以“打工心态”对待工作。
所以说,评价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不是看那贴在墙上的规章制度有多少,而是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有多强。

第7节:企业呼唤主人翁精神(1)
4。企业呼唤主人翁精神
一提到主人翁精神,人们脑海里涌现出的代表人物往往是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孟泰、石传祥、张秉贵……这些劳模和英雄,他们无私奉献、不计得失、任劳任怨的精神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主人翁精神,曾经是我国社会的主流。然而,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异军崛起,“打工仔”一词已基本成为“职工”的代名词,打工心态正在逐渐成为员工的主流心态。
在主人翁精神越来越多地被打工心态所置换的今天,一提到“主人翁精神”,一些人就会认为它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一个过了时的符号,与这个时代太不相宜了。现在这个年代讲究的是经济效益,我干活,你付钱,不出工,就没钱,其他与我一概无关。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家庭中的一员,如果没有主人翁责任感,工作敷衍了事,就有可能对公司及个人带来损失。
前几日从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乌鲁木齐挂面厂在日本花了16万元印制挂面袋子,因将“乌”字印成了“鸟”字,一字之差,成品全部成了废品。
一字之差,竟然造成这么大的损失,如果在工作中稍微细心一点,认真一点,这种低级错误应该是可以避免的,只是有些人太不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回事了。假如这种事是私人的事,你还会这样马虎吗?
说到底,就是没有把公司的利益放在心上,连最起码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缺乏的是一种主人翁态度。公司受到损失,对我们来说只能说一损俱损。
主人翁精神的缺失,不仅给个人成功带来阻碍,也给企业和组织带来灾难。所以,当今社会对主人翁精神的需要与日俱增: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军队、学校、医院……几乎所有组织,都在呼唤主人翁精神,需要那种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家,把公司分配的工作当做自家的事情来做的人,唯有如此,效益才会提高,公司才会兴旺发达。

第8节:企业呼唤主人翁精神(2)
作为公司中的一员,许多的事情和办法都要尽自己的能力来施展,只有这样,自己也才具有成功感,在公司中才会有一席之地。公司的管理实际上是要靠大家群策群力,虽然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和思维很有限,但集中大家的集体智慧,就可以做许多事,而且可以将事情办得更好。
树立主人翁精神,以主人翁的意识和心态从事岗位工作,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员工职业发展的需要。
下面来看看,有主人翁精神和缺乏主人翁精神的人,其职业生涯有着怎样的区别。
新时期产业工人许振超,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码头工人,却被誉为“技术专家”。一个普通的桥吊队队长,却创造出震惊航运界的世界集装箱装卸记录。他主持编写的国内第一本港口桥吊作业手册,被大专院校列为教材……
许振超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凭借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才创造出这世界一流的业绩呢?就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主人翁精神。
许振超攻克桥吊修理的技术难关,并非领导给他布置的任务,而是外国工程师修理桥吊12天挣走4。3万元的事实激发了他,使他下决心要攻克桥吊修理的技术难关,为国家和企业节约资金。这种主人翁精神的确难能可贵,令人钦佩。稍有电子知识的人都知道,从电路板反推电路图是何等的困难。但只有初中文化的许振超硬是不信邪,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用整整4年的工余时间,倒推了12块电路板,画了2尺多厚的电路图纸,终于掌握了桥吊修理的核心技术,为企业节省桥吊修理费800多万元。
从许振超身上可以看出,一个人能不能干好一个工种,不在于他曾经是否从事过这个工作,而在于他是否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对待它,用行动来实现它,那么,一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用许振超自己的话说:“我爱我的岗位,我爱青岛港。做一名码头工人,我无怨无悔。”凭借着这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许振超用实际行动创造出了“振超效率”,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凡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人,都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成为受人敬佩、有光明前途的成功者。这些都说明主人翁精神的难得和可贵。如果许振超没有一种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能有这样的作为吗?

第9节:企业呼唤主人翁精神(3)
事实证明,在所有成功人士的身上,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出这种主人翁的精神:把工作上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甚至比关心家事更关心工作;主动、积极、负责、奉献、坚持,追求成功、永不言败。他们不贪图名利、不计较得失,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务,以“怎样才能更好、怎样才能更快”的标准处理每一个工作细节。他们这样做时,可能没有刻意想得到什么,但是,只要长期坚持这样做了,该得到的基本都能得到。
企业需要主人翁精神,主人翁精神从来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信仰,需要从内心深处理解它,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内在追求。主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