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稳,要么狠,要么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要么稳,要么狠,要么滚-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每个人都告诉你,要有远见,各种书上说要做领导就要有远见,我们自己也明白,工作中需要表现的有远见才能得到大领导的赏识和提拔。但这里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职场的很多同事:一是什么是远见;二是如何才能有远见。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对“远见”的定义是:用“现在时”去看“将来时”。
  第35节:HR领进门,培训在个人(5)
关于第二个问题,首先说明我不会教你如何有远见,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关于远见的规律。
我们知道,任何东西如果放大一下,就可能发现若干问题。比如制定一条新制度,放在100人、5个部门、3层管理结构的公司,适用;我们放大一下,把制度放在同样的拥有900人、30个部门、9层管理结构的公司,很可能就不适用,需要补充或调整。
如果你能在“现在的公司”发现“将来的公司”这种不适用,就叫有“远见”。
聪明的朋友,现在可能明白为什么好的公司是要制定年度、三年、五年、甚至十年计划的公司。同样我们可以看一家公司是否有正式的年度计划,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是否选择到这家公司任职的参考依据。
“是不是公司里从业时间长,职业经历丰富的领导,就会有高明的远见呢?”职员C问道。
这说明你混淆了“远见”和“见识”这两个词的概念。“远见”我们说过,就是用“现在时”看“将来时”。而“见识”多指我们曾经的经历,属于“过去时”。所以我们遇到的有年纪、有资历的领导,相信他的“见识”一定不差,至于“远见”怎样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咦?职员B,刚休息五分钟,你怎么脸上有个红手印?”
“……刚才我看见前台妹妹脸上的皮肤光滑圆润,就拿起‘远见’的放大镜想研究研究她的‘将来时’……”
切记不要把“远见”的放大镜用在女人身上,如果一个皮肤光滑圆润的女性,你非拿起放大镜来看她的毛孔,美其名曰看看她的“将来时”,那你一定属于没事找抽型(本人初入职场时曾犯过类似的错误,惭愧)。
文外话:见过的,叫见识;见过的多,叫有见识;从见过的预见到没见过的,叫远见;从没见过的预见到见过的,叫吹牛;从没见过的预见到没见过的,叫幻想……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饶舌歌手?(有点晕……)
职场上的“创新”是什么?
有人说,我的领导就很笨,根本没有远见。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到他那里都停住了,根本不给我表现的机会。
公司里是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不过对于诸多好的建议,领导也是有他自己的考虑的。
“最近工作还顺利吧?”领导和蔼地问。
“还好,谢谢领导关心~”职员B有点兴奋地说:“其实某某工作可以这样这样……就会更好;我们部门那样那样……就会更强。”
“啊?是吗?你去看看那个谁谁谁在么,叫他把文件送进来。”领导顾左右而言他。
“领导,我是说……”职员B不依不饶的说。
“你的意见我会考虑下的,”领导看看手机,“该吃中午饭了,先去吃饭吧。”
“噎死你!”
……
在企业里,一些好的建议不是没人能想到,只是他们不说而已。因为他们明白即使说了,以公司目前的现状和人员也做不好,反而有可能会得罪人,甚至最后老板也会怪罪于你。
这就是大多数新人,看到公司这里有缺陷,那里可以改进,兴奋地报告给领导,但是领导总是当没听到或无动于衷的原因。
其实职场中有好想法的人很多,但能把好想法写成一套制度或计划的人很少,写成一套合理的能执行的制度或计划的人更少……
“职员B,你跑什么?”
“我去写计划……”职员B头都来不及回一下。
  第36节:HR领进门,培训在个人(6)
“那边是厕所!!!”
领导继续吃饭中……
“领导,我觉得某某工作可以这样这样……就会更好;我们部门那样那样……就会更强。”职员A面带期望地说。
“咋新招进来的人脑袋都有这根‘筋’?”领导心里一阵嘀咕,“好意见,说得对。你写个建议报告,然后署名提交给公司,我会推荐的!”
职员A兴奋地去了。(好像也是厕所方向……)
领导看着职员A的背影默默地松了口气:“下个月终于不用天天看到你这个职场菜鸟了。”
……
公司是应该大力提倡新想法、新意见,鼓励员工勇于提出建议。但是要顺应公司的发展,而且必须有配套的可执行的合理计划。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在合适的时机都会冒出几个好点子,但是真正能把想法变成实际的人很少。即便是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和老总,他们当初的想法也是经过不断的反思和修正的。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我想继续升职、加薪该怎么工作呢?”职员C献媚地往领导碗里夹了块鸡腿。
“那你先说说,工作是什么?”领导斜着眼,意味深长地反问了一句。
“……”
文外话:个人认为,职场中最好的经历和经验就是在工作中把想法变成计划,把计划实施于公司的工作中。否则你就可能是按部就班地顺应其他人的想法进行工作,这样的行业经验只是被动的积累,企业总是喜欢创新的人才(创新在企业中的标准是节约成本或增加效益),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期予招聘和任用有思想和创造性的管理者(或员工)。
工作的实质是什么?
“发什么呆呢?”职员B问职员C。
“我在想工作是什么……”职员C一脸的沉思。
我们总会在思维停顿的某一时刻中问自己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什么时候会死去?活着有什么意义?到底有没有爱情?……
所以我相信很多职场的各位朋友在职业生涯某阶段中可能会问过自己这样一个莫名的问题:我每天到公司里干什么?
“工作”、“上班”、“赚钱”、“学习”、“做事”、“管理员工”、“应付差事” ……(对于这个问题我最频繁听到的几种认识)
职业生涯初期的几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步入职业生涯的中段和后期的时候,我希望各位朋友能把“工作”重新赋予一个定义——解决问题。
我们到公司,无论职务、行业都在为公司的每一个运作中解决问题。你做日常的工作是解决问题,管理员工是解决问题,招聘员工是解决问题,打印一个文档是解决问题……
对工作的理解不一样,工作的态度就会有很大的差异!!!(三个感叹号)
希望各位能用“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进行你在公司的工作内容,这样你会在质的方面有意想不到的提升。
质的方面是体现于你内在,那量的方面又体现在工作的什么地方呢?
让我们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有价值和无价值的工作。
在探讨前,可能有不少职场朋友对这句话的理解有所偏差。先说明一下,无价值不等于无用。无价值的工作不是我们常理解的份外的、没有营养的、可干可不干的工作。
在职场中,我们的工作大致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日常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你应该做的,属于你份内的工作。你做好这部分工作,你就是一名合格的员工,这就是无价值的工作。可以保证你的职位,但不保证你的加薪、升职等,所以是相对无价值的工作。
  第37节:HR领进门,培训在个人(7)
我们再来看另一种,在你分内的工作完成的情况下,你又做了其他的对公司“有益”的工作,就属于有价值的工作。
我们来看一套图表(纯本人手工自制),其中“圆圈”代表“工作的范围”。
图1:正常、合格的能干好本职工作的员工,通常只是满足无价值工作。
图2:有前途的员工,通常会做好本职工作后,又进行了有价值的工作。这样的员工,是HR看好,并有可能加薪、升职的员工。
图3:连分内工作都做不好的员工。被HR归到辞退的类别。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无价值的工作就是属于这个专业的职位,同行业任何人都能且都应该做到的工作事务。比如,对于一个出纳的职位,出纳A和出纳B都会做好这份工作,如同图1。这里的有、无价值是针对你来说,而非针对公司来说;再次强调一下,正常地完成份内工作对于公司来说是有价值的,但对于你个人的升职、加薪等基本是无价值的。
图2需要说明的是,有价值的工作,不是你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又去扫地、擦桌子……主要是指你的本职工作之外(上)的事务,如果有人加薪、升职,请思考下他做了哪些有价值的工作。
“这么说,职员C升职是因为做了有价值的工作?”职员A感觉悟到什么东西。
“然也,孺子可教!”HR点点头,“那你觉得他做了哪些有价值的工作值得你学习呢?”
“拍马屁!”
……
文外话:现实中,通常我们在本职工作中做了有价值的工作,也不一定会加薪、升职。那我们岂不是亏了?非也。试想,如果公司发奖金,你可能会比其他(图1)的人略高;公司有培训的机会,你可能被列为其中;公司要辞退人,你会被优先考虑留下……
职场需要“有心人”而非“野心家”
兼职其他公司人力资源方面工作的时候,通常会应公司老总要求做一两次职场培训。在培训中公司员工有时称呼我为“老师”……对此称呼本人颇为不习惯且受之有愧。随着年龄越大,越觉得“老师”这两个字是不能随便叫的。
我个人把老师分成两类人,一类是告知者,比如讲故事、讲激励、讲情感、讲案例、讲理论等;一类是影响者(或传播者),他们的言行会真正从思想和工作上在职场帮助到我们。
通常我们把很多属于告知者的培训人称为“老师”,而对你真正在职场的影响者和传播者,往往不会有“老师”的称号,这些人大多数是你职业中的上级或前辈,所以某部电视的片尾曲唱到,要向“上”看,不要向“下”看。
当我们抬头和低头看的时候,会发现这样一个情况,无论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