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你就被灭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么说你就被灭了-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漫长到,可以形成有效的,互相了解的沟通。

我喜欢业务员这份工作(我是来应聘业务员的),我一直好奇日用产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我想了解它(我知道应该先了解产品再进行推销。)

那你对日用产品市场有什么看法吗?(你是不是具备经验,或者真的了解,我们想录用这样的人)

我觉得。。。您觉得呢(你觉得我怎么样,从回答里给我一个答案)

哪种方法更具备效果,我想不用我多说了吧。

聪明的人15秒之内会用各种各样的情绪来制造一些小的交流,貌似没有什么意义,但是15秒之内已经对过几次眼神,交换过几次对方的想法。兴高采烈的时候,会有一些肢体语言,让人觉得很有趣,有谈下去的欲望。 
声音也可以让人灰败
今天,我兴冲冲的冲进老大的办公室。他一直让我学会讲故事,然后用讲故事的办法去激励别人。

我发现并记住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看起来,它是如此的激动人心。当我一口气把这个故事讲完并且沾沾自喜的看着老大,期望得到一份奖励的时候,老大不满的弹了弹烟灰,淡定的对我说,你难道叫“复读机”吗?!

这是国外网站“发霉了”上的一则糗事。看得出,写下这个段子的人心情有多么的灰败。只是不知道这位仁兄,有没有想到,身为他的老板,听他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心情有多么的灰败。可以说,老板已经失去了继续和他交流下去的兴趣。

症结在哪里?不在老板,不在那个故事的本身。能够被当成励志故事刊载在任何媒体上的,都是千挑万选,千锤百炼的成果。

问题在于老板口中吐出的那三个字“复读机”。当你只是原原本本的复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故事本身的感染力被无限的降低了。

为证明这个问题,我们做过尝试。寻找志愿者,来做一次演讲,演讲的稿子是那篇大家耳熟能详的我有一个梦想,作者,马丁路德金。

从纸面上看,这是一篇让人热血沸腾的演讲稿。可是因人而异,效果却截然不同,有的人口中的我有一个梦想让你昏昏欲睡,觉得枯燥的想要逃离,可另外一些人,却能让你感到留下来,听他说完,自己会有所得。

美国有超过两亿的民众。每四年却只有一个总统。那些选举的发言和竞选词出自助手的妙笔,每个人几乎都能通过别人的协助得到,可是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其它人?这就是在交流中感染力的差距。

你的情绪,你的语气,你的用词,全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很容易让人明白你究竟在表达一个什么感观。

声音,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比如我们通常要求抑扬顿挫,从声音里透漏出你的情绪状况来。比如开心时候,说话声音高亢,笑起来也相对爽朗,而郁闷的时候声音低沉,说起话来语速节奏缓慢。

这是人自然的表现,证明了声音也是表达情绪的一个部分。那么请想一想,当你的声音一成不变的犹如复读机一样展现在别人的耳边时,面对着一个没有情绪波动的人谁会有太大的兴趣?又或者,你总是高亢,兴奋,是不是会显得有点过于急躁和轻浮。

结果不好,容易让你情绪灰败,更严重的是,导致结果不佳的原因,在于你的声音已经足够让对方灰败了。

你要在你的声音中完全充分的表达你的情绪,我才会被你感染,才会给你机会。让我感觉到你会比别人做得好

什么样的声音,语气,才是最佳的?没有答案,一山更比一山高,那些在这方面富有魅力的人,各自有各自的不同和诀窍。

如果非要给出一个标准的话,那就只能给出一个最低的底线。

你的语调要能打动人,最起码也要能打动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打动和说服不了的事,你没有资本要求别人接受。

对着镜子和录音机,为了这个底线,努力吧!
废话!废话!废废话

@靡靡音:魔音贯脑ING,为了一点小错误,老板找我整整谈了九十分钟,难道领导的时间就这么不值钱吗?还是他需要一个娱乐时间,欣赏下我因错误扭曲拧巴的脸。拜托,废话不要太多好不好!

人际关系的90%,是由废话构成的。职场交流的的80%也是由废话构成的。废话是个角度问题,从一个角度来看,它是无用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却有它存在的价值。

它是润滑剂,当别人的怒火毫无保留的倾泄下来的时候,也许一下就能破了你的防。你会感到疼痛,会觉得尖锐的无法接受。而这个时候,废话就能起到一个润滑的作用,在他对自己的怒火解释的时候,给你一个也许你在疼痛时无法顾及和领会的理由。

废话是探测器,除了平息你的不满外,它还能形成有效的探测。让人能够把握住你的情绪到没有到一个彻底的爆发点,你的忍受力还有多少。然后选择安抚,还是更加深入的解决眼前的事情。

同时,废话也是探照灯。它能帮你准确定位到你下面需要谈的话题,和对方感兴趣的事情。让对方发现因此你们有共同的话题而感到和你亲近,愿意给你更多的机会和时间。

一个人一定要平常说话说多了,说的多,错的多,踩得雷多,未来再踩雷的可能性就小了。

只有被更多的人误解过,你才会变得更好。不要为了怕说错而不说。

平常要说话多,说什么。不能总是一本正经的谈正事,许多重要的事情,其实决定也就在寥寥的几句话当中。

一个咨询公司的中层顾问朋友,就很懂得废话的艺术。他会在面对客户的时候攀谈一些看似不相干的话题:你看,麦当劳总是跟着肯德基,有移动宣传的地方肯定会出现联通的广告。我不知道,咱们总是跟着谁或者被谁跟着,是不是这种总有对头在的感觉很不一般呢?

一堆无用饶舌的废话?不,虽然任何一家雇佣他作为顾问的企业,都想独占鳌头,在市场上赢得更多的份额。都想独自做大,或者暂时没有对手。

但是他的话,首先显示了他对市场和行情的了解,知道任何行业,竞争对手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其次告诉了对方,我既然了解,就已经做好了帮你们应对这种局面的准备,最后,是在提示对方,你们现在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把局面和感受说出来,对我们的合作更有帮助。

这样的人,怎么会让对方不重视。不感觉到惊喜,不给他最大的关注呢。

我模拟过类似的场景,在节目邀请的选手当中。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客户,需要你来做他的顾问,你会如何提问:

结果让我很沮丧,选手中抽到这个题目的,一直对着我在阐述,保证,尽力将一切做到最好,去开发出最大的市场,渠道下沉到县级地区,抢先对手一步。

可是,你让我怎么注意你,相信你。你给出的都是蛋糕,却没有告诉我蛋糕怎么去做啊!

当你提及蛋糕怎么去做的时候,也许你会出现失误。你未必明了所有的步骤和情况。但是这次的失误,会给你补上这课,让你以后变的更好。如果惧怕失误和失败,你只是描述我要给你做一个大大的蛋糕。哪怕过了再久,你终究连烤箱怎么打开还是不明白! 

禁行!大“排量”回避(1)
有次我在现场问一名选手:“你到底了解不了解这个节目,有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相信自己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出彩?”

他有些烦躁的回答说:“那你们为什么要让我来!”

我只能笑,苦笑。

很多问题就出自这种沟通失效上面。我想问的其实是他对于节目的理解,他觉得到节目来,应该做些什么,有什么样的目的。

而他理解为一种苛责。

这就是职场当中会出现的一种常见的问题。在沟通失效的时候,你会选择怎么做。是反问,倾听,搞清楚别人问什么再做回答,还是直接脱口而出自己理解后的不满。

如今街上到处都是限排的通告。其实在交流中,也有一些“大排量”场面,而在职场当中,这个是绝对要回避的。

每个人提问,一定要很清楚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当老板问你一个问题的时候,你要想,他为什么要问你这个问题,目的是什么,结果是什么,如何在你的层面解决这个各种各样的问题。

很多时候,其它人能给你提供这方面的帮助。比如说应聘面试时的副考官,。当你没有琢磨透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肯定会有自己的情绪和动作在里面。

在工作中,也许面对你的不理解,有些时候对方不会解释,但是他一定会通过闲谈或者是举动,传递到身边其它人的身上去。

老板说,你很努力。

可信吗。未必。但是老板跟别人说,他工作很努力,就是有些时候对工作的领悟有问题。这才是他要表示的全部。

老板说合同你拿回去再看看,让你一头雾水。你可能喝咖啡坚持一夜不睡,最后还是摸不到头脑的丈二和尚。

但是同事可能一句话说出来,老板就是这样了,合同习惯性的要留下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瑕疵,供对方挑剔和谈判,掩饰住更大的更重要的条款上的争议。你也许会豁然开朗。善于借用身边人来了解对方的意图,而不是开口抱怨和指责,是一个稳妥而智慧的解决方法。

如果你没有完全明白HR的真正意思,你不能以为自己理解了。可以用自己的话,组织一下,再问一次。听不懂就是听不懂,不要乱回答

如果你看访谈类的节目。你应该可以发现,很多优秀的住持人都懂得反问。这个反问可能是技巧性很强,巧妙的对访谈人提出问题的总结。也可以是简单的复述:“您是说什么什么对吗“

在这个时间内,你完全可以再组织一次自己的思维,对方也会给你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和解释。这没什么丢人的,起码比你直接反应过激,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闹出驴唇不对马嘴的大排量事件来好的多。

上面所说的,应该是软性的大排量问题。其实大排量问题还有硬性的一个方面,这些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