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能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灵能量-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期得不到高质量的睡眠,对身体是极为不利的。〃早睡早起,长命百岁。〃这句朴素的话里蕴涵的养生之道的确是太多了。

4.静坐与发呆

静坐的要领是尽量做到没有杂念,但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很多初学静坐的人都说:〃我平时也没什么杂念,怎么静坐时杂念一个接一个?〃其实,我们平时的杂念也非常多,甚至比静坐的时候多好几倍,只不过我们没能反观自身,所以没能觉察到而已。静坐的时候,心静下来了,所以每出现一个杂念都会引起足够的注意。就像空气里飞满灰尘,我们看不见,而在从外面射进来的一束光柱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灰尘在飞扬。一旦发现自己心里又起了一个念头,就要马上用心,不要再让这个念头继续下去,也不要让这个念头转变成其他念头。所以说,静坐,其实就是训练我们熄灭各种念头。即使做不到万念俱寂,只要用心去熄灭杂念,以后杂念自然就少了,不但再静坐的时候杂念少了,而且在平时杂念也会少得多。这对我们的身心是非常有好处的。

也许有人要问:发呆的时候不是也没有任何念头吗?发呆是不是有和静坐同等的功效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我们发呆的时候,念头是很多很多的,心被念头控制住了,不管别的了,于是浑身都呆了,不动了,这就是发呆。当你把一个发呆的人唤回过神来,问:〃想啥呢?〃他一般会说:〃什么都没想。〃其实他想了很多,只是都不值得说或者不知从何说起而已,甚至,连他都忘了自己想些啥了,那些念头像走马灯似的跑过,他自己也没能记住。

发呆是很伤人的,它意味着一个人的杂念繁多到了让这个人停止一切其他活动的地步。托尔斯泰小说中的那些妓女,终日无所事事,有时发呆能长达一两个小时,终日昏沉、疲倦,状态极差。

如果说,发呆是在静静中放纵自己的思绪,让杂念肆无忌惮地奔腾,那么,静坐则是在静静中收束思绪,遏止杂念,这是相反的活动,绝不是一回事。

心灵之药

1.引导思绪,让每一个念头都成为良药

静心,需要杂念少,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有任何念头。一个人怎么可能永远不起任何念头呢?念头耗费人的元气元神,好比洪水猛兽,越是围追堵截,它们奔腾得越厉害,所以还需要有办法对它们进行疏导。这就要用到历代养生家说的〃观想〃。

我们不要以为这又是什么高深的〃禅定〃功夫。说白了,〃观想〃就是想象,在想象中看到一幕幕景象。我们为工作拟定一个计划,肯定会想象这个计划会得以实施,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会想象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年轻人在去一个手工作坊面试的路上,会想象面试顺利通过,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干得特别出色,深得老板赏识和重用,然后娶老板的女儿。。。。。。这些都是观想,它对人的作用是不可思议的,往往,当一个人以特别强的心力去观想某种情况的时候,境随心转,他观想的这种情况就极有可能变为现实。

人人都会观想,只不过有的观想是积极的,有的则是消极的。养生家的观想则全部是积极的观想,哪怕是不好的事情,也要往好的方面想,以此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喜悦。这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了,不过,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普通的人也就不难做到,有的人甚至可以本能地做到这种完全积极的观想。

一个人在病中,观想是最多的。吃药的时候,他会观想药物在体内发生作用,吃进去后会修复人体的损伤,或改善人体的内环境,或杀灭病菌,最终把病治好。我小时候很喜欢做这样的想象:感冒的时候吃了点感冒药,我就想象这些药吃下去后化成无数的微粒,它们组成一支庞大的军队,在身体里面到处搜捕感冒病毒,零散的病毒,遇见就被杀了;有的地方病毒势力特别大,它们倚仗优越的地势,深沟高垒,很不容易消灭,于是我军就攻城,一场恶战,病菌被消灭了很多,我军伤亡也不少;病菌繁殖得快,新的病菌要不了几秒钟就长大了,可以上阵了,我军也从身体其他部分赶来增援。双方恶战了整整一个上午,正在人困马乏之际,恰好到了我吃药的时间,哈哈,这回可好了,我军又增加了一支庞大劲猛的生力军作为后援,敌人闻风丧胆,弃城而逃。我军乘胜追击。。。。。。这样想的时候,心里就很快乐,吃药的时候,那心情就像一位运筹帷幄的元帅调兵遣将似的,自信胜券在握。那时候不懂事,只是胡乱想想,但现在看来,这些观想对治病是非常有积极作用的。

2.从万事万物中汲取精神能量

当然,有益于治病的观想,还不止上面那些。其实,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比如太阳、月亮、大地、草木、河水等等,都可以被观想成治疗疾病的良医良药,也可以被观想成疗伤养生的能量之源。当阳光或月光照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可以观想这种光照进了我们体内,体内的环境也像大地天晴一样,心火升起来了,脾土暖了,肾水蒸腾起来了,肝木舒展了,肺金也不再被锈蚀。大地、河水是养育我们的,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而是有灵性的,它们为我们提供物质能量,也为我们提供无形的精神能量。树木也是如此,当我们生病的时候,通过观想它分到一些生机,也给人很多的信心。对于学佛者来说,最能提供精神力量的,是对佛的观想。佛象征着宇宙间最高的安详和喜悦。

其实,不论观想什么,都是用它作为激发我们内心精神力量的一个工具,其治疗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智慧,也就是信心和开放性。在观想力量的作用下,我们放下了狭隘、僵硬的态度和感觉,而这种态度和感觉,恰似万病之源。正确的观想意念作用于身体,我们体内自然就产生了治病养生、益寿延年的灵丹妙药。

但可悲的是,现在病人的观想往往没这么乐观,他们进行的是有害的观想。癌症病人收到化验单后会想象以后将接受手术、放疗、化疗,最终无法治愈,痛苦死去,身边的人也在帮着这样想,于是这个人就生活在一个绝望的环境中:所有人都认为他要死。于是,要不了多久,他也就真的死了。有人提出〃念力医学〃,强调人的心念的治疗力量,其实用的就是观想的原理。

3.正见:控制疾病的法门

提到〃正见〃,可能马上就有人警觉起来。他问:〃正不正,有标准吗?凭什么你的意见就是正的,我的看法就不正,就是邪见?〃问这话的人心态就很成问题。这是什么?这是不服人啊,阴木禀性,伤肝伤脾。何况我们现在讲的正见,不是他理解的这个意思。

正见,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不想过去,也想未来。〃活在当下〃,不是有很多人这么说吗?但他们的意思是,活在当下,我就是要当下及时行乐,啥都不管。这又不对,因为及时行乐,也是需要条件下才能实现的,比如你走在路上,怎么及时行乐?身无分文,又怎么及时行乐?

正见,是时时刻刻都要保持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此刻在做什么,就专心致志地做;此时此刻感觉到了什么,就专心致志地去体会,不想这之外的事情。这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专注〃。只是〃专注〃这个词比较宽泛,因为专心致志地想从前的事情和过去的事情也叫〃专注〃,但就不叫有〃正见〃了。

过去的是烦恼,未来的是妄想,都是虚幻的;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只有当下,当下才是实实在在的。而当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弟子季路问孔子对死的看法,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这也是在强调一种正见。你活着的时候做好当下就是了,死是未来的事,现在何必为之烦恼呢?

日常生活中需要正见,才能单纯、快乐、没有烦恼。

在病中,我们更需要正见。感到身体不舒服了,去医院一查,结果是一个挺可怕的病。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你身上,怎么办?很多人马上就心里不安了,主要是恐惧。他怕,怕病情恶化会有更大的痛苦;怕治不好,死了;即使不死,也怕治病会让他倾家荡产。其实这都是妄念,有这些妄念,人的心就虚了,就没有气力了。于是,这些烦恼的念头,使病人把自己残存的心力全部专注在自己的病痛上,他心里想的是病毒在一点一点地吞噬他的健康细胞,或是肿瘤在无情地扩散,步步为营,不可阻挡。他会变得非常非常敏感,有一点变化或痛苦,他就会在想象中夸大。

病中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持戒修行的人都知道,就像醒着的时候能用十分功,睡梦中就只能用一分功那样,你不能保证你在梦中不胡作非为。所以,〃夜梦验功夫〃,如果在梦中都能不生妄念,言行如法,那这个人的修行就相当了不得了。同样,正常的时候如果能用十分功,病中就只能用一分了,病中心力不足,加上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妄念全部涌起来了。

这时候,人应该怎么想?人真是愚痴啊,你在那儿一味地害怕、一味地烦恼,有什么用?病痛被强化了,原本虚弱的心更加上了恐惧和烦恼的重压,哪里还有什么战胜疾病的潜能?这不是自己给自己吃毒药吗?

圣贤闻过则喜,如果我们在病中能保持正见的话,会感到生病也是一种快乐和幸福:

首先,生病意味着我们的心是明朗的,身体出了问题能马上有反应。有的病人,从来不生病,一生病就是大病,一查出来就是某某癌的晚期,为什么,就是因为心主不明,感觉不到,身体也不能及时显示对应的病理特征,提醒人的注意。

其次,生病是对身心的一个警告,这时候我们会想,肯定哪里做错了,不然不会生病的。或者是行为上的过错,或者是心理方面的不端,或者是饮食起居方面的不健康,它们导致了疾病,我要好好忏悔,以后决不敢再犯了。有了这种忏悔心,警告也就会解除了。佛家讲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