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终极战争- 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探测设备怎么办?”

“末日战士系统有无线电信号定位功能,除了降落伞,不需要携带其他设备。”

杨方烈考虑了一阵,说道:“好吧,就这么办。刘展博什么时候出发?”

“现在。”

“调用一颗侦察卫星与一颗通信卫星,我要知道登岛后的整个行动过程。”

“没问题,我马上安排。”

通信结束,杨方烈对坐在旁边的罗晋勇说道:“教授,你等会也过来。如果袁德志找到了容器,你得确认里面装的是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如果是,你得立即安排后继工作,不能耽搁半点时间。”

“杨总,就算现在拿到了基因样本与生产工艺,也无法立即制造出末日战士系统。”

“我明白,不过早一点制造出来肯定比晚一点制造出来好得多。这场危机远没到结束的时候,谁知道会不会有更大的灾难发生?”杨方烈叹了口气,说道,“我们的敌人不仅仅是地外文明。”

罗晋勇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虽然Y球体已经降临,成为地外文明存在的确凿证据,但是杨方烈不是科学家,而是非常务实的军人。与罗晋勇不一样,杨方烈暂时不用为地外文明担忧,至少到目前为止地外文明还没有发动入侵战争。从现实角度考虑,杨方烈最需要担心的是,如果美国单独获得了地外文明的先进科技,比如控制了Y球体,对世界局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该如何应对?

为此,杨方烈自然格外重视末日战士。

如果没有地外文明的先进科技,末日战士就是人类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也是未来国际秩序的决定性因素。

半个小时后,穿戴好末日战士系统的刘展博登上了前往空军基地的直升机。

此时,楚天疆乘坐的C7A运输机已经到达南印度洋上空,距离阿姆斯特丹岛还有最后二十分钟航程。

“……此次行动的任务是找到Y天体,在天坑附近建立警戒线。没有总参谋长会议下达的命令,谁也不得与Y天体有直接接触……”

霍华德通过视频通信系统下达命令,十名末日战士则在做最后的检查。

末日战士系统有自检功能,调出自检程序窗口,各个子系统的情况一目了然。如果显示的是绿色字体,表示该子系统处于完好状态,黄色字体表示该子系统出现了小故障,红色字体则表示该子系统已经瘫痪。因为末日战士系统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所以只要没有出现红色字体,问题都不算严重。

楚天疆的这套末日战士系统的各个子系统都处于完好状态。

他把精力放在了武器上,枪是战士的第二生命。只是,楚天疆最关注的不是枪,而是配发的枪弹。

在上海秀之后,末日部队前往“辽宁”号航母,在这里完成备战工作。

楚天疆携带的弹药,就是在登上“辽宁”号航母之后,张小刚亲手交给他的,是一批特种弹药。

因为在设计的时候没有以末日战士为假想敌,所以为末日战士研制的三种武器,威力均不足以对付末日战士。虽然张小刚没有明说,但是这三种武器主要由美国设计,显然是美国佬故意所为。

使用标准弹药,楚天疆显然不能用狙击步枪干掉其他末日战士。

所幸的是,即便改动武器非常困难,但是改进弹药却相当容易,而且改进弹药同样能够提高武器的威力。

关键就是,末日战士的武器采用的是无壳枪弹。

早在上个世纪八零年代,北约集团就开始研制无壳枪弹,德国HK公司研制的G11步枪率先采用无壳枪弹。只是在经理了十多年的研究之后,受技术不成熟、美苏冷战结束等因素影响,无壳枪弹技术被打入冷宫,再没得到军方重视。直到行星防御理事会成立,末日战士项目启动,无壳枪弹技术才再次受到重视。在枪械口径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普通枪弹的性能几乎达到了极限。要想在不增大口径的基础是和提高枪械的性能,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无壳枪弹技术。

所谓的无壳枪弹,就是用固态发射取代了金属弹壳。

提高无壳枪弹威力的办法有两种,一是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发射药,二是对弹头进行改进。

末日战士武器配备的无壳枪弹,采用的发射药已经是最好的了,关键在弹头上。

弹头分为两种,配备给突击步枪与机枪的由钨合金制成,配备给狙击步枪的则由密度更高的贫铀合金制成。

可以说,这已经非常了不得了。

要知道,普通枪支的弹药,最好的也只是钢芯弹头,没有哪个国家用昂贵的钨合金与更加昂贵的贫铀合金制造枪弹弹头。

在材料上做文章,显然行不通。

提高弹药威力的唯一办法,就只能在弹头的外形上做文章了。

标准的狙击步枪弹药,弹头与底火之间有大约十毫米的间隔距离,确保发射药能在枪膛内充分燃烧,既缩短点火时间。

张小刚提供给楚天疆的弹药,是一种双头弹,利用的就是这十毫米的距离。

这种弹药有两枚弹头,前弹头的底部凹陷进去,装填了少量发射药,同时容纳后弹头的头锥。后弹头的底部同样凹陷,容纳压发式电子底火。关键就在这种底火上,其基本工作原理与普通底火一样,由撞针击发。不同的是,底火内装填的不是雷汞,而是一种以碳元素为主的压电感应装置。击发之后,底火产生强电流,并且通过裹在发射药里的数百根碳纤维传导电流,由电流引燃发射药。电流以光速传播,远远超过了发射药的燃烧速度,达到了同时点燃所有发射药的目的。缩短发射药的点火时间,意味着膛压能在瞬间达到峰值,大幅度提高了弹头的内弹道性能。

依靠镶嵌在前弹头底部的发射药,两枚弹头的初速有些微差距。前弹头的初速为每秒一千四百二十米,后弹头的初速为每秒一千三百六十米。这个速度差,让两枚弹头的出膛时间相差了大约万分之一秒,飞出枪口的时间则相差了大约千分之一秒,在一千米外的弹着时间相差了零点零五秒。

如果对付普通人员,这种枪弹的威力发挥不出来。

对付末日战士,双头弹的威力就极为明显了。

关键,就在这零点零五秒里。

末日战士的抗弹能力,与高分子纳米碳纤维密切相关。这就是,碳纤维的端部分子结构与金刚石一样,每一根碳纤维的端部,实际上就是一颗微型金刚石。枪弹击中时,弹头在高速旋转,与碳纤维发射剧烈摩擦。弹头的硬度远不如金刚石,分子结构遭到破坏,也就丧失了倾彻能力。只是,在抗弹过程中,高分子纳米碳纤维的端部分子结构也遭到了破坏,需要时间重组。

这个时间就是零点零五秒!

也就是说,如果在零点零五秒之内,两枚弹头先后命中同一部位,第二枚弹头就能射穿末日战士系统的表面功能层。

第五十七章 节外生枝(中)

末日战士系统的中间黏合层与内衬没有抗弹能力,最多能挡住手枪子弹。

双头枪弹,利用的就是这一点。

为此,在对付末日战士的时候,双头弹的最大有效射程只有一千米,在一千米之外就没有用了。

此外,双头弹也并非一定能够击毙末日战士。

这就是,弹头在飞行时会受到众多因素影响,两枚弹头的外弹道不可能完全一致,只要命中点的偏差超过弹头直径,同样无法发挥作用。

把这些特种枪弹交给楚天疆的时候,张小刚格外叮嘱过,尽可能缩短开火距离。

当然,有总比没有好。

这时候,通信突然中断了。

楚天疆立即提高警惕,只是他立即发现,奥尔德里奇同样有点紧张,所有末日战士的无线电通信联络都已中断。

“我们进入了强电磁干扰区,五分钟后降落!”机长提醒了机舱里的末日战士。

运输机开始降低飞行高度。

阿姆斯特丹岛上有一座小型机场,主要供小型民用飞机起降,以便让临时驻扎在岛上的科研人员进出。此外,岛上还有一条码头,供运送设备物资的船只停靠,偶尔会有远洋渔船前来。

C7A能在最简陋的土质跑道上起降,而且降落距离不到一千米。

运输机冲出稀薄的云层,前方就是面积达到五十五平方公里的阿姆斯特丹岛。

这座岛屿,在马达加斯加岛与澳洲大陆的正中间,也几乎在南亚次大陆与南极洲的正中间,只是略为靠近南极洲。

岛上植被茂密,还有不少高大乔木。

得益于一条从赤道南下的暖流,阿姆斯特丹岛才能有适宜植被生长的气候。此外,一条寒流从岛屿南面经过,与北面的暖流交汇,形成了极为适合海洋生物生存的环境,使这一海域成为了全球有名的渔场。

每年,都有大量来自澳大利亚与南非的远洋渔轮定期前来捕捞鲱鱼。

机场在岛屿北面一处地势较低的平地上,实际上是一条平整后夯实的跑道,长度大概只有八百米。

降落过程异常惊险,运输机在即将冲出跑道时才堪堪停住。

奥尔德里奇已经站到舱门边,朝其他末日战士打出了启动战术通信设备的手语,随即尾部舱门缓缓开启。

Y天体降临后,美军的侦察机就发现,岛上出现了强烈的电磁干扰。

干扰源正是Y天体!

在奥尔德里奇的率领下,末日部队下了运输机。

“我们首先找到法国科研人员,送他们离开这里。”奥尔德里奇开始安排任务,“我们兵分两路,舒尔茨、彼得诺维奇、楚天疆与哈列维去气象站,其余人跟我去地质科研所,一个小时后在这里集合。”

没人表示反对,霍华德早对行动做出了安排。

队伍出发前,机组人员已经卸下带来的通信器材,正在架设通信基站。因为受到强电磁干扰影响,所以无线电通信设备已经无法使用。为了保持联系,美国让一颗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通信卫星进行变轨机动,此时在东经八十度上空,使用不受电磁干扰的激光定向通行设备进行通信联络。

气象站在全岛的制高点,也就是戴维斯山的山顶上。

地质科研所在戴维斯山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