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成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万别成熟-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的桥梁公司也捷报频传,完成了使整个美国为之瞠目的两个桥梁大工程。卡内基雄心勃勃地要建造更大的铁桥,要把全美的铁轨变成钢轨。大家都认为卡内基的计划不切实际,而且认为钢料做桥墩和桥梁太脆弱。但卡内基毫不退缩,决意干下去。
1868年,卡内基写下一个备忘录:“年龄33岁,年收入超过了5美万元,这两年间事业发展顺利。但现在我想发奋读书,计划前往牛津大学深造,也想购买伦敦报纸的股票。人必须崇拜点什么,崇拜财富是最丑陋的行为。对于我,现在继续发展事业,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积累更多的财富,但这会不会让我堕落下去呢?因此,我打算在35岁以前退休……”但是,飞速发展的事业让他欲罢不能。
对钢铁的狂热让他在51岁才结婚。
后来,这个没有上过多少学的实干家,成了世界钢铁王国第一人。
每一个孩子都往大学的路上走,得了文凭却给没文凭的打工。人人了解这种现象,却人人照走不误。人们会说,没办法,有几个没文凭的成才、成功?如果没有文凭连谋生都难。问题不在这里,是培养孩子什么?知识是需要的,但重要得多的是能力。尽早地发现孩子的兴趣,在兴趣上入手,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具有自己、而不是别人有的特长和能力。这样,在学习的时候他就会有所侧重,至少不会放弃自己的兴趣。如果把学习知识放在服从的位置,那就更可以创造许多培养兴趣的机会。这样,在孩子长大的时候,他就不是一个只有知识却与生活、社会隔离的人。
许许多多没学历而成功的人,都是生活逼出来的,或是生活所迫,或是不甘心沦为社会底层。但重要的是,因为有宏大的志向,总是不断地改变生活,也改变自己,就积累了相当多的社会经验。他们便以其历练和阅历争得自己的地位。而在这方面,绝大多数有学历的人却做不到,他们没有反弹的动力,更缺少很小就进入的、尤其是社会底层的阅历。于是,精神、基础就都处于劣势,给没学历的人打工也就不再是怪事。
我们常常发现,社会有很多开拓事业的机会,但有学历的人却视而不见。一者他们不想冒风险,没有勇气,二者他们确实缺少能力,心里没底。
但愿我们能从这本书里太多的没学历的成功者身上学到、悟到其中的真理。
几乎所有有一点条件的孩子,都往大学的路上走。学历是敲门砖,但未必是万金油。真正有创造的人在实践中开拓人生,而不是在校园里追古思今。这里的道理不言自明,经历远远重于学历。
前程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他们一路上收获金子,而那些背着金子的人,走几步就歇了。
NO。11
可以没学历,但必须有经历
———岁开始打工的钢铁巨人卡内基
他有着非凡的预见力和冒险精神,他有着好斗、坚强的性格,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前进的脚步。这是人的天性?是的。不过,他的成功却来自生活。
引子
悟道


社会需要的是冷不是热(1)


社会需要的是冷不是热,冷的人有成就
85
中国出名的外交家,乔冠华算是一个。
作家徐迟有一段回忆:“1939年3月,香港出版了一家新报纸,名叫《时事晚报》。创刊时,曾免费送给文化界人士看,我也被列入这份赠阅的名单。它的第一天的社论,就使我大吃一惊。我感到它文笔之优美,论点之鲜明,不仅是一般的精彩,而且竟是非常非常精彩。这样我就每天读这家报纸。送报后来停止,可我还是从报摊上买了来读,主要是读它的社论。每天一篇,显然出诸同一作者的手笔;每篇都十分警辟,动人心弦,简直是非读不可的文章。到了时候如还没有读,就茶饭无心。这竟是我的一个新的变化的起始点。”这是乔冠华写的,时年26岁。
那时,乔冠华演讲,连交易所里的经纪人都去听。他对二次世界大战战局的分析,之深刻,之深远,之准确,令人惊服不已。后来,他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更是才华横溢。
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乔冠华以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联合国大会。他会下穿梭于几十个国家代表之间,会上谈笑风生,应对自如。一张仰头大笑的照片,其风采倾倒了无数中外人士,令国人无限自豪。
在朝鲜战争期间,中朝与美国在板门店谈判时,中国代表团背后的人物就有乔冠华。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站在周恩来身边的有乔冠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恩来的助手中有乔冠华。
1971年到1976年,每年的联合国大会,都由乔冠华率团参加。
钱钟书学贯中西,是世界公认的学问大家。他知识广博,精通英、法、意、德、西班牙、拉丁等多种文字。他的学术研究著作《管锥编》涉猎古今,贯通中西,涉及6种语言,引证了4000多位作者的上万种著作。
解放后30多年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的同学乔冠华和胡乔木、好友费孝通等,对他都崇敬有加,但是钱钟书却不曾主动拜访过他们。深居简出,超然世外,始终躲在喧嚣的尘世之外,静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只是到了人家要去世了,他才会去尽尽同学好友的情分。
文化大革命时,要他去参加国宴,社会科学学部派人去通知他,他说:“我不去,我很忙。”来人告诉他:“这是江青点名要你去的。”他还是不去。来人说:“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他说:“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我很忙,我不去。”
一次,英国女王到中国访问,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他,他也拒绝了:“我和她没有共同语言。”有关部门只好对外称钱钟书“病”了。
20世纪80年代,钱学升温。作家舒展称他为“文化昆仑”,引起了他的“抗议”。他说:“读书人如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地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他前往讲学,并提供酬金16万美元,交通、食宿费用另行提供,可携夫人前往。钱钟书直率地对校方特使说:“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这简直也太不客气了。
英国一家知名出版社,得知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词典,就专门派人到中国,希望以重金购买这部英文大词典,钱钟书坚决不卖。美国好莱坞片商与钱钟书签订了《围城》版权协议,多次邀请钱钟书夫妇,承诺可以随时观光,随便吃住,或者监督影片制作,他都婉言拒绝了。
巴黎的《世界报》上刊登文章,力荐钱钟书,认为中国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非钱钟书莫属。每天看外文报纸的钱钟书并不领情,他迅速做出反应,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笔谈式文章,列举“诺贝尔奖评委会”的历次误评、错评、漏评,条条款款有根有据。
早些时候,诺贝尔奖评委会的汉学家马悦然去拜访钱钟书。他尖锐地指责说:“在瑞典你是中国文学专家,到中国来你说你是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专家。说实话,你有投票权吗?作为汉学家,你在外面做了什么工作?巴金的书译成那样,谁会给奖呢?中国作品就非得译成英文才能评奖,别的国家都可以用原文参加评奖,有这样的道理吗?”
电视剧《围城》播出后受到关注,普通的中国人才知道有个小说《围城》,有个大学者钱钟书。此时恰逢钱钟书80岁寿辰,电视台为了满足观众要了解钱钟书的愿望,要采访他,他千方百计地逃掉了。电视剧《围城》万余元的稿酬也被他谢绝了。



社会需要的是冷不是热(2)


国内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钟书被列为第一批的36人之一,他也婉拒了。在得知被拍摄者会有一笔酬金时,他笑道:“我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央视著名栏目《东方之子》等数次要采访他,也被拒绝了。
电视剧《围城》拍摄前,演员们到他家里,剧组拍了一些实况。他要求一定不要播出。
一次,钱钟书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一年的大年初二,一位重量级人物去看他,他只是隔着门缝感谢了人家的新春问候:“谢谢,谢谢。我很忙,我很忙。谢谢,谢谢。”那人当然不高兴,说钱钟书不近人情。其实,钱先生和夫人也确实在忙着看书写东西,他们有自己的工作计划。
在他80岁寿辰之际,家里的电话出奇地多了起来。亲朋好友、社会各界纷纷要为他祝寿,或者开个纪念会、学术讨论会。但是钱钟书坚决推辞。他早有言在先:“不必花这些不三不四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夫人杨绛整天为他挡事、挡客,有些人事先不通知,直接来敲门;见到夫妇两个在外面散步,上去就围追堵截。
对此,他们感到很累。他们打定主意,哪儿都不去,就在家里看书写字,很惬意。杨绛说:“我们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钱钟书的家十分简朴,甚至有些寒酸。沙发套是多年前流行的咔叽面料,有一个书架竟是用几块木板和红砖搭起来的。在这个简单的家里,他们嗜书如命,乐此不疲。他们会从各方面源源不断地找到书,外文书刊也不间断。只要手里有外汇,他们就去买书。国外出版社的稿酬,他们一般不取现金,而是开出书单,请对方实物支付。杨绛曾在书中这样感叹道:“什么物质享受,全都舍得,没有书却过不好日子。”
也正因为如此,钱钟书大放异彩。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他提到一位美国诗人,就用英文背诵一段诗人的作品。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又用德文背诵了他的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又用拉丁文来背诵。而且,这些诗人不是什么闻名的大诗人,提及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