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性员工 作者:陆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狼性员工 作者:陆明-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强和张三都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销售工作,这家房地产公司并不是一个大公司,李强的学历比较低,这份工作也是他当初努力争取而来的。而张三,觉得自己学历高,在这工作是委屈自己,总觉得这份工作不称心,心思从没放在工作上。他甚至还想,光凭自己的学历,就可以在这家公司站稳脚步了。 
在公司,李强对待每一项工作,都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好,他总是想:虽然我没有那么高的能力,但我会尽自己的力量去做。而张三总认为自己学历高就可以了,在工作时,总是三心二意,总以为不用拿出自己的全部能力,就足可以应付工作了。 
一个月后,由于销售部经理跳槽,需要再选出一个经理,张三想,在销售部我的学历最高了,经理非他莫属。当总经理说销售部经理的人选为李强时,张三仍是执迷于自己的学历高应该自己是经理才对。 
如今,职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就必须事在人为,做每一项工作时,都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站稳,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功。 
职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要想使自己能胜任所在的工作岗位,就必须学会思考,做每一项工作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也只有这样才会是一个好员工。   
 
雄心勃勃,勇争第一(1) 
   
在狼的世界里,每只狼都是雄心勃勃的,任何一只狼都是勇于争第一的,也正是因为这,而使自己成为一个非常强胜的动物。 
的确,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如果你没有一个雄心勃勃的野心,不敢争第一,是不会有所作为的。正所谓“人争一口气”,那么,就要勇争第一。 
“争口气”贯穿于孔祥仁人生的整个轨迹。他的成长历程,他的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领导岗位的经年风雨,无不印证着他深埋心底的“争口气”意识。作为学生,他要强好胜,勇争第一,作为外交官,他足智多谋,为国争光。 
孔祥仁,1953年12月出生在滕州市西岗镇东柴里村一个革命家庭。父亲孔繁森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对祥仁不仅疼爱有加,而且家教甚严。儿时的孔祥仁聪明伶俐,惹人喜爱。邻居的婶婶大娘说他耳垂大,长大有福。6岁那年,他跨入柴里小学学习。老师见他念书用功夸他听话好学。对大人们的赞扬话语,他似懂非懂,可他心里有他自己的想法:要做好孩子,要当好学生,做什么事情,都要争第一。1966年,孔祥仁考入滕州第六中学,成了当时乡里还很稀罕的中学生。可是生不逢时,正赶上那不要文化的年代。尽管那年代造成了学生学业荒废,但是,他还是以门门全优的成绩学完了初高中的课程,回乡务农。 
1972年12月,孔祥仁在彷徨犹豫中应征入伍,当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某部的一名新兵。谁能想到,这竟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身穿崭新的绿军装,面对火热的军营生活,孔祥仁在激动中振作精神,担当起新战士的排头兵。天道酬勤,福随善行。1973年10月,兴运之神降到了他的头上,在严格的筛选,激烈的竞争中,孔祥仁脱颖而出,考入了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英语。他凭着自己倔强的性格和不甘落后的勇气,发奋读书,博览强记,4年下来,由一个入校时连洋字母也认不全的兵学生,竟成了班里的佼佼者,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时世造英杰。孔祥仁毕业之际,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起步之时,急需大量外语人才。这不仅给他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极好机遇,同时,也给了他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1977年,孔祥仁以优异成绩被分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工作。组织上慧眼识才,孔祥仁当年被选到铁道兵工程学院进修。结业后,返回铁道兵部,主要从事铁道施工技术情报收集和外国施工机械设备引进工作,承担与外商谈判的翻译任务。自此,他与对外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1984年,他转业至铁道部,同年被借调到国家外经部,赴伊拉克执行劳务任务1年。1988年5月,他调监察部工作,曾任监察部外事办公室副主任。1993年,中纪委与监察部合署办公,孔祥仁任中纪委监察部外事局欧美处处长,继任副局长,后赴英国留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回顾20余年的历程,不论在什么岗位,做何项工作,孔祥仁都能做到既雄心勃勃,志创一流,又脚踏实地,勤奋耕耘。 
“在人生征途上,自己一直在为争第一而攀登。诚然,自己是个平凡之人,靠的只是意志,勤奋和敬业精神”。孔祥仁如是说。长期以来,他驰骋在国际舞台上,足迹踏遍50多个国家,用他的话说是同老外打杀过来的。工作的实践培养了他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在对外事务中,他头脑清醒,思路明确,把握时机,果断决策。一些不友好的洋人骨子里是看不起中国人。孔祥仁总是从容不迫,沉着应付,不卑不亢,外柔内刚,既讲友谊,更讲原则。“对外国人,你软他就硬,你进他则退。搞外交,关键是掌握住火候。”这是他的经验之谈。 
要有雄心勃勃的动力 
在职场中,最大的绊脚石往往是这种错误的想法:认为天才或成功是先天注定的。固然,一粒煮熟的种子即使在适宜环境下也不会发芽、生长。但是,只是因为成不了高大的橡树,只是因为自己不可能像橡树一样高直,就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就处在犹豫和彷徨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一年又一年,那是非常荒唐可笑的。固然,橡树种子会成长为橡树,而不会成长为松树,这是十分自然的事。但世上被称为天才的人,肯定比实际上成就天才事业的人要多得多。 
许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缺少雄心勃勃、排除万难、迈向成功的动力。不管一个年轻人有多么超群的能力,有多么聪明、谦逊、和善,如果他缺少迈向成功的发动机,他将难有成就。 
成功人士中几乎没有谁能解释得清为什么自己会执著地追求事业,把全部的精力只集中于一点。好像有一股看不见的神秘力量在指引着他们,而所作所为不过是顺应内心深处的启示而已。 
性格的力量包含两个方面——意志的力量和自制的力量。 
它的存在有两个要求——强烈的情感和对情感坚定的掌控。 
克莱登这样评价英国国会领袖之一汉普登:“他是自己情感的至高统治者。由此,他获得了统治他人的伟大力量。” 
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切斯特,有一个以耐心而出名的店主。有人想考验考验他的耐心。这个人来到店里,一会儿要这种布料,一会儿要那种布料,挑来拣去,看了半打不同款式和颜色的布料,最后磨磨蹭蹭地选了一种,要店主裁成一美分大小。店主不动声色地拿来一枚一美分的硬币,照着硬币的样子心平气和地裁出一小块布,用纸包起来递给了他。 
自制使人充满自信,也赢得别人的信任。 
在商人中间,自制能产生信用。银行相信那些能控制自己的人。商人们相信,一个无法控制自己的人既不能管理好自己的事务,也不能管理好别人。 
“不”,是孩子们最容易学会的字,却又是成年人最难说出口的。“不”代表生命的尊严和永远的幸福。传统哲学与现代智慧,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面对诱惑,敢说“不”。 
无论是谁,只要能下定决心,决心就会为他的自制行为提供力量与后援。能够支配自我,控制情感、欲望和恐惧心理的人会比国王更伟大、更幸福。否则,不可能取得任何有价值的进步。 
自制是刚毅的本质,也是性格的灵魂。   
 
雄心勃勃,勇争第一(2) 
   
亚伯拉罕·林肯刚成年的时候,是一个性急易怒的人。但后来,他学会了自制,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说服力和耐心的人。他曾经对陆军上校福尼说:“我从黑鹰战役开始养成了控制脾气的好习惯,并且一直保持下来,这给了我很大的好处。” 
在33岁以前,亚历山大就在伊萨斯、格拉尼卡斯和阿拜拉等处打了胜仗,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但是,这位满载荣誉的年轻的希腊英雄却被自己的本能征服了,他于是像白痴一样在巴比伦花天酒地和放荡堕落的生活中死去。其实,那个最不起眼的字“不”就能拯救这个年轻人,然而那个虚妄的借口“只有一次”却带给他彻底的毁灭。 
企业管理者在生意冷清、存货积压严重、员工不信任、债权人纷纷上门催款的情况下,涵养受到了最大的考验。这时若稍有不快就大发雷霆,会给员工们留下抹不掉的坏印象。如果他仍然不抱怨,不发脾气,和善仁慈,才会真正受到员工们的爱戴,愿意和他一起共渡难关。 
沉着冷静、永不气馁,是每一个人应培养的品格。 
永远以亲切的笑容和蔼待人,永远有一种满怀希望的气魄,永远有战无不胜、突破逆境的自信心和决心! 
齐瓦勃只要获得一个位置,就决心做所有同事中最优秀的人。当同事抱怨待遇低微时,齐瓦格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他明白,目前的待遇或多或少,与他将来注定要获得的财富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计较这几美元是很无聊的。他看清了周围人的卑微愿望和平庸命运,也在自己的卓越之路上默默努力。他做任何事情都保持乐观的心态、愉快的情绪,他在业务上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人们习惯于把难度高的事情都交给他来处理,他渐渐成了公司的主心骨。 
如果你在一个平庸职位上拿到不错的薪水,就缺乏向更高职位努力的动力,就非常遗憾了,说明进取心开始消磨了。其实,你有能力做得更好,甚至有能力自己创业。 
如果你认为自己做得挺好,可以站稳脚跟了,别人也这么告诉你,那你应该听听这番话:“其实你的薪水不算多,你要是不想争取更多,恐怕就连这点薪水也不能保住。现在的事情像逆水行舟一样,不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