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林论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经济学林论剑-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破窗”的启动效应和由此引发的乘数效应。这就好像一部汽车停止不动,启动开关,汽车加大马力就可以上路。如果没有启动装置,汽车将永远静止不动。“破窗”将带动需求链条,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批评者没有看到的方面。
需要补充的是,如果被“打破”的产业或实施公共投资的产业的关联性较强,则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强。衡量一种产业的关联性,主要指标是需求收入弹性原则,即:
某社会产品(劳务)的收入弹性
=该社会产品(劳务)需求增长率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从计算结果上看,当弹性值大于1时,表明该种产品(劳务)的需求量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该种产品的生产部门(或行业、产业)应该得到较快的发展。以满足需求的过快增长;当弹性值小于1时,表明该种产品(劳务)的需求量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部门会相对萎缩。如果这个弹性值为负数,这些部门则会发生绝对萎缩。但从现实情况看,弹性值为负的部门是不存在的;弹性值小于1的行业,一般不会作为公用品投资的对象,但如果发生战争或地震,则破坏的产业必然不仅仅是一个。所以,还是不需要担心。
题外话
薛兆丰说:“‘破窗理论’错得这么离谱,却依然非常流行,这恐怕要归功于一知半解的经济学家。他们炮制的‘鼓励消费理论’、‘假日经济理论’、‘拉动需求理论’,都是半个世纪前‘破窗理论’的翻版。”
我要提醒兆丰的是,首先,这个“理论”不是“半个世纪前”提出的,而是“一个半世纪以前”。其次,如果主张该观点的人都被归为“一知半解的经济学家”,那么,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凯恩斯在经济学上便属于“一知半解”了!薛兆丰的这个论断有几个真正有分量的学者认可?第三,兆丰等先生并没有给我们拿出实证资料做依据。对于真正的学者(包括经济学者)而言,论证应该是以事实为依据的。




你想打破谁的“窗子”?(3)



2002年10月18日



***************
*第四部分
***************

张宇燕先生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中国的赔款造就了日本经济的起飞。我认为,中国的赔款与日本经济的起飞(或者工业化)无关,相反,它为日本后来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中国赔款造就“日本奇迹”?(1)



中国赔款造就“日本奇迹”?——与张宇燕等先生商榷
张宇燕先生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中国的赔款造就了日本经济的起飞。我认为,中国的赔款与日本经济的起飞(或者工业化)无关,相反,它为日本后来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张宇燕等经济学家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中国的赔款造就了日本经济的起飞(张宇燕:《说服自我》,第242页,三联书店,1997)。这个观点似乎有些道理。
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来看,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端于18世纪70年代,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一般被称为传统的工业化,这种传统工业化主要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二是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经过这两个阶段,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实现了工业化,历时基本都接近或超过一个世纪,工业化进程最长的已有200多年历史。
相比较而言,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了,其工业化时间没有超过50年,到20世纪80年代就完成了发达国家100多年走完的工业化。
日本的工业化进程为什么如此快捷?其工业化究竟是靠什么支撑的呢?张宇燕等经济学家认为,日本迅速且顺利的工业化,是来自中国的战争赔款的决定性支持的结果。
据张宇燕先生的估算,马关赔款等于日本两年多的国民收入,“如果把中国的全部赔款加在一起,则大体相当于日本三、四年的国民收入。这意味着中国对日本的战争赔款数额之大,以至于即使日本人全都不工作,他们也能够在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过上三、四年。”日本学者的研究表明:“通过甲午战争,日本获得了数额庞大的赔偿,如按明治28年(1896年)的财政收入计算,这笔赔款相当于4年零2个月的财政收入”(加藤佑三:《东亚近代史》,第10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日本把这笔赔款一部分用于军备扩张和振兴工业,一部分储存到伦敦银行作为日本保有的外币,在实行着金本位的列国之间通行,成功地导入了一种新的金融制度”。
张宇燕等先生称,甲午战争后10年内,日本的公司数量由2884家增至8895家,资本由25000万日元增至93000万日元。在甲午战争前日本的资本总额只相当于中国赔款的一半。通过侵略,一夜之间它实现了翻两番。巨额赔款并且使日本能在1897年改银本位制为金本位制,使日本的金融市场获得了国际竞争力。
我认为,“中国的赔款造就了日本经济的起飞”这种说法缺乏证据。
第一,我查阅的资料表明,日本从中国所取得的偿金,用于陆军扩充费为5700万日元,海军扩充费为13900万日元,临时军事费为7900万日元,发展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为3000万日元,共30500万日元,占偿金总数的85%(石井宽治:《日清战后经营》,第54页,载《岩波日本史讲座》,1976)。也就是说,日本拿到中国的赔款,并没有用来发展经济,没有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更没有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而是把它拿来扩军,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
日本为什么这么做?通过中日战争,日本第一次真正地尝到了发动侵略战争的甜头,更加刺激了它对外扩张的野心。于是,日本政府大力扩张军备,为发动新的战争做准备。早在马关议和期间,日本陆军大臣山县有朋大将就提出,以“扩大利益线,称霸东洋”为目的,把师团编制加以扩大,以便作为战略单位使用。“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发生后,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打败俄国远东军队的扩军计划,把师团的建制翻一番,即在原有的6个师团(一个近卫师团除外)的基础上再增加6个师团。并迅速扩大炮兵和骑兵,使其成为能够适应近代化战争的军队。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大将也提出了庞大的扩充海军的计划,“其目标是要在德国或法国同俄国联合起来时,用以击沉这两个国家能够联合派到东方来的舰队”(藤村道生:《日清战争》,第185~186页)。
将中国的赔款用于军事扩张而不是用来发展经济,导致了日本后来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难怪历史学家袁伟时如此说:甲午战争,中日双输!
第二,如果说中国的赔款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那么,甲午战争之后的一段时期,应该是日本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但是,统计数据并不支持这种观点。日本1886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只相当于英国(17651785年)的60%、美国(18341843年)的29%、澳大利亚(18611869年)的18%、德国(18501859年)的45%、加拿大(18701874年)的27%。日本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由1885年的38。52亿日元,增加到1940年228。48亿日元,55年中增加近5倍,年平均增长3。29%。同期内,日本的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由1885年的101日元,增至1940年的318日元,55年间增加2倍多,年均增长率2。1%。这个增长速度并不惊人。
第三,众所周知,日本工业化的实现,开始于二战之后,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在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特别是19561973年这一期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这种迅猛的经济增长态势,被誉为“经济奇迹”。统计数据显示,1960年,日本的国民总支出为15。4866万亿日元,1970年的为73。1884万亿日元,1980年的为240。0895万亿日元,1990年的为428。6675万亿日元。也就是说,如果把1960年日本的国民总支出作为100的话,1970年的国民总支出为473,1980年国民总支出为1550,1990年国民总支出为2768。




中国赔款造就“日本奇迹”?(2)



日本的“经济奇迹”或者说日本经济的起飞,显然不能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赔款相联系,因为,这个时间跨度太大,将近50年。而且,二战末期,日本的经济非常萧条,濒临崩溃。即使日本曾经因甲午中日战争而获得了巨额的中日甲午战争赔款,在二战后这样的衰败基础上,那些赔款早已“随风而逝”了。我查到的资料表明,二战末期,包括惨遭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在内,日本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毁于战火的住房达236万栋,900万人流离失所。近一半的工业设备、道路、桥梁、港湾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工矿业生产急剧下降,如果以战前19341936年平均水平为100,1945年的工矿业生产指数仅为60。2,1946年更跌到30。7。1945年日本农业歉收,大米产量只有常年的六成,酿成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由于物资极度缺乏,货币发行量激增,通货膨胀日甚一日。1945年秋到1946年初,日本主要消费物资的黑市价格暴涨为官价的30倍到60倍。日本经济上的混乱状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
第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为什么得到快速增长?
一方面,美国和日本采取的诸多措施以及朝鲜战争等契机,促使日本经济得到快速恢复,为后来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到1954年5月干脆一笔勾销,已拆迁的工业设备也全部发还。美国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从1949年到1951年,美国以“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和“占领地区经济复兴基金”名义,向日本提供的贷款和援助物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