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上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别裁(上册)- 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没有见过。 所以怎么画都对,越难看就越对。 殷商时尚鬼,宗教气氛最浓厚。 如研究中国信奉什么宗教,没有一定,样样都信。 尤其现在还新兴了“五教同源”

    ,如红字会等类团体,把孔子、老子、释迦A牟尼、耶稣、穆罕默德五位教主,都请在上面排排坐。 中华民族是喜欢平等的,认为每个教主都好,所以五位一起供奉。

 463

    054论 语 别 裁

    殷商的时候就“尚鬼”

    ——重视鬼神。墨子是宋人的后裔,宋就是殷商的后裔,所以墨子的思想,继承了宋国的传统。 孔子本来也是宋的后代,但孔子的祖先一直住在鲁国,而鲁是周人文化的后裔。 我们要注意,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文字没有统一,交通没有统一,各地方的思想不同,有如现在的世界形态,美国与法国,各有不同的文化。 墨子的思想又尚天、又尚鬼。 前些时,一位学生要以墨子思想作论文,他说墨子思想非常崇敬天,与天主教的教义有相同地方,但是我告诉他要注意,墨子思想也尚鬼,而天主教、基督教就不同了。 翻开《墨子》来看,他把鬼的权力说得很大,也就是过去中国民族思想的共同信仰。人如做了坏事,鬼都来找的。好的鬼则可以保护人。 所以我们讲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民间所流传鬼会找坏人的观念,并非孔子思想,乃是墨子思想的传承。 墨子这套思想的源流,是远溯自夏禹的文化,我们真正研究起上古史的中国文化来,便很费事了。中国近代六七十年文化思想是最乱的时代。 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期间,用西方人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化,再加上日本人的观念,把我们老祖宗的文化,贬得一塌糊涂,说什么尧是香炉、舜是烛台、禹是大爬虫,这是日本人诬蔑我们文化的鬼话。 但过去我们有许多学者,居然相信这套鬼话,搬回来骂自己的文化,直到现在还在流传,我们现代的学术界就这样可怜!

    所以严格研究起来,中国历史还有许多资料,为外国人所不承认。 外国人不承认有他的道理,如果他把中国文化推崇得太高了,又把他自己的民族文化摆到什么地方呢?

    可是我们中国的学者和留学生,跟着外国人抛弃自己的民族

 464

    泰 伯 第 八154

    文化,乃至接受西方的观念,这是非常令人悲痛的事情。 也就是先把自己的文化思想破坏了,才会走上这条路。 仔细研究起来,这种现代文化的演变,是构成一个专论的重要课题,可以写成一本大书。我们现在说到禹,以我们中国文化自己的讲法,在道家的观念里就多了。道家说禹的本事大得很,当时他画符念咒,役使鬼神,把黄河长江水利治好,把土地开发出来。 究竟事实如何,便不得而知。 这方面的传说太过虚玄,太过神话了,所以一般人难以相信。 不过我们现在不管这两方面——禹是爬虫或是能役使鬼神的神人,有一点要认识: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后来几千年以农立国的民族精神,是禹开始的。 所以尽管是推崇尧舜,在尧舜时代,政治好到什么样子,我们暂不去管他。 但那时的地理环境,还在洪水时代,没有多少人口,这么大的国家泛滥了洪水,只是一些高山露出了山峰。到了禹治水以后,农业基础奠定了,文化才开始成长。 所以孔子对禹是“吾无閒然矣”

    ,没有一点办法可以挑他的毛病。可见孔子对他的推崇是多么的伟大。他说禹自奉这样节俭,又非常崇敬鬼神。当然由孔子这句话,可知禹王当时对于神秘的学问是如何的重视。“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我们知道大禹治水时候,没有穿上礼服,完全和普通人一样,穿得破破烂烂,一年到头都在外面跑。 但是他对政治的制度,国家的礼服,制定得美仑美奂。 换句话说,我们的祖先,由穴居巢处,发明了衣服以后,还没有规定什么格式,到了禹王才制定格式。“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历史上记载,禹虽为皇帝,他住的宫殿,还只是一个茅草棚,所

 465

    254论 语 别 裁

    谓“茅次土阶”

    ,上面盖的没有瓦,只是一些草;前面的台阶,当然没有水泥,连石块也没有,只是用泥巴堆起来,“而尽力乎沟洫”

    ,尽心尽力办好水利。 孔子对禹有这三个观点,所以他说禹对于中国文化有这样大的贡献,实在无话可讲,没有一点可以批评的。

 466

    子 罕 第 九354

    子罕第九

    利害交关的生命意义

    第九篇《子罕》,可以说是第五篇《公冶长》、第六篇《雍也》两篇内容的引伸。 多半是讲孔子的思想,与学问教育的观点,以及一般历史思想观念的阐扬。 第一句话是: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一句话,我们要特别注意。 由这一篇的记载,就知道孔子平常很少讲“利”。所谓“利”

    ,现代的观念每每就只对钱财而言,而在这里的内容,同时也具有“利害关系”的意思,我们听了这句话好像有点不大服气,因为我们平常也似乎不大谈利害的关系。 其实不然,仔细研究起来,尤其研究历史,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随时随地,打利害关系的主意。尤其春秋战国期间,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国与国之外交,随时随地都在利害的观点上。 我们知道中国的法家,荀子、韩非子,尤其韩非子有一篇《说难》,就谈到说话之难。 在春秋战国时候还没有考试,人要取得功名富贵、事业地位,多半要靠游说。 所谓游说之士,并不是乱吹就行,必须要学问渊博,

 467

    454论 语 别 裁

    同时具备丰富的现代知识。 去见各国的领导人,拿出个人的特别见解,指出当时的利害关系,所谓动之以利害,取得人主的信任,就可荣获功名地位。 所以这句话中“利”字的涵义,我们先要了解。 对人“说之以利害”

    ,几乎没有人不动心的,人生能做到对一切名利无动于衷,就是真正最高的学问。由这一篇书看,孔子讲不讲利害?

    “罕言利”

    ,并不是绝对不讲,而是很少讲。 如果我们想象到一个圣人,绝对不讲利害关系,那也是过分地“高推圣境”

    ,是绝不可能的事。其次,孔子讲不讲命?

    后世以算命看相的“命”为命,但是这里的命是广义的,包涵生命来源的意义而言。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在说生命的来源,尤其说生命是神所创造的,几乎每个宗教都有类似的说法。但由宗教发展到哲学、科学,一直到现在,究竟生命的来源怎样?

    还没有搞清楚。 从这一点,可见人类文化,不论东方、西方,都还幼稚可笑,对人类本身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宗教家解决不了而演变成哲学,哲学家解决不了而发展成科学,科学家分门别类去追究,向太空、向物理、向医学追究,都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是中国人不大追究生命来源这个问题,尤其孔子思想,在下论中就提到“未知生,焉知死?”不要问,所以对于“命”

    ,孔子很少讲。 因此,学校里念哲学的人、教哲学的人,并非真通哲学,只能说是替哲学家传播哲学知识。 真正哲学家,都不是学哲学出身的。 曾有一个在日本学医的学生说,学了医以后,感到痛苦,反而对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发生许多怀疑,所以需要学哲学,否则脑子要崩溃。 他这个意见很对,但丛书本上学哲学很糟糕,结果只成为一个哲学书呆子,而不是

 468

    子 罕 第 九554

    哲学家。 真正的哲学家大多不是学哲学出身的,像现在流行的存在主义,也是一个医生搞出来的。 很多人懂得哲学而不是哲学家,譬如乡下没有读过书的人,往往就是大哲学家。去问一位乡下老太太,这样大热天为什么还工作得那样辛苦?

    她说:“命不好啊!”

    这是大哲学家,她辛苦了还是心安理得,没有烦恼痛苦。 真有哲学知识的人,没有她痛快。 所以有许多学哲学的,最后学疯了,究竟人生为了什么?

    越搞越不清楚,后来觉得人生没有道理,为了解决自己,弄到只好自杀,这就是不懂命。孔子在教育方面,知道哲学上生命来源的道理,很难讲得清楚,所以很少讲。第三,孔子很少说“仁”

    ,这是一个大问题了。 我们讲中国文化,动辄讲孔子,而且动辄讲孔子思想中心的仁道。 现在我们根据《论语》,至少它的内容是孔子学生们直接的记载,这不能不承认的。 而这里说孔子很少说“仁”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但这里又说孔子很少讲仁;再说《论语》第四篇就是《里仁》,全篇都是有关仁的记载,这不是矛盾吗?

    所以我们讲《里仁》篇的时候,有一个重点,那里所讲的只是仁的作用、仁的性质,对于“仁”本身究竟是什么,《里仁》篇中并没有下定义。 所以这里说孔子很少讲“利”

    ,很少讲“命”

    ,很少讲“仁”。这三种中心问题都很难讲。 现在讲到这里,我们暂时保留,因为下论讲到时,大家可以从《论语》全书中,自己找出答案。

 469

    654论 语 别 裁

    历史文化先驱

    下面继续叙述孔子。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是一个地名。 党人的党不是现代观念的党,古代所谓党,就是地方社会的观念。 在达巷这地方有人说,伟大的孔子,有这样渊博的学问,他什么都懂,而不是仅仅某一样的专家。 这里“无所成名”的成名是指专学之名,就是不固定为某一项学问的名家。 在古代的书上常有“名家”这个名词,如对三民主义的教授,可称为“某某先生是擅讲党义名家”。他自成为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