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上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别裁(上册)-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603论 语 别 裁

    在我们回来单单讨论人类本性的这个“质”究竟怎样?这个问题也很难讲。 不过人类原始的本性——质——是比较直爽的,我们看一个小孩子所表露的动作,纵然打破了东西,做错了事,他那个样子都蛮可爱的,因为他没有加上后天的颜色,还是人性的本质。 假使人长大了,都还是这样,好不好呢?且看我们流传的一两则哲学性的笑话,供给大家做研究性的参考。

    还是老虎可爱

    有一个老和尚,收养了一个很小的孤儿,才两三岁就带到山上。关着门不使他与外界任何人接触,也不教他任何事,到抚养成人了,有一次老和尚下山去,一个朋友来访,问这个小和尚,师父哪里去了?

    这个小孩傻傻地说师父下山了。来客奇怪地问,你是他的徒弟,怎么什么事都不会?

    小和尚说,什么叫做“会”呢?客人就教他见了人,要怎么讲礼,要怎样讲话,师父回来时应该怎样对师父行礼。 客人把这许多事都教给了小和尚,这小和尚已经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了,越学越会。客人没等他师父回来就先离开了,等到师父回来时,小和尚到山门外老远去迎接,行礼问好。 师父看见,奇怪极了,问起这一套举动是哪里学来的。 小和尚说出经过,这个师父气坏了,找到那位朋友大吵一顿。 他说我二十多年来,不让他染污上任何是非善恶的东西,保留一副人性原本的清白。结果给你这一搞就搞坏了,我二十几年来的心血白费了。 我们

 320

    雍 也 第 六703

    听了这个故事,其中所包括的内涵很多,不妨从各方面去理解。第二个故事大家都知道的,一个老和尚也是这样收了一个小孩。 到了二十几岁,要带他下山,但很为他担心。 就告诉他,你没有到人世间看过,现在我带你去。 在城市中很热闹,五花八门,不过什么都不必怕,只有一个东西——老虎,你要注意,那是会吃人的。 小和尚问老虎是什么样子,老和尚就把女人的样子告诉他,说这就是老虎。 老和尚带他走了一趟,回到山上以后问徒弟,到了闹市里最喜欢的是什么?

    小和尚认为一切都很好,没有什么特别可动心的。 老和尚又问那什么东西最可爱呢?小和尚说,最可爱的还是老虎。这两个故事都涉及了人性,所以讨论到《论语》上的这个质字,一定要说怎样才是人的本质,也是很难下定论的。如果质胜文,缺乏文化的修养就不美。 倘使文胜质便很可能成为书呆子。 学识太好的人,也很可能会令人头大。 谈学问头头是道,谈作人做事,样样都糟,而且主观特别的强。所以文与质两个重点要平衡。另外他又说出一个道理来: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这是讲到质与文以后,孔子说,人生来的天性,原是直道而行,是率直的。 说到这里就很妙了,人喜欢讲直,站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尽管很坏的人,但也喜欢他的朋友很老实,不但老实人喜欢老实人,连坏人也欢喜老实人,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到,人应该作哪一种人才对。 人都喜欢别人

 321

    803论 语 别 裁

    直——诚实,即使他自己不诚实,至少对于老实人,肯上他当的,还是喜欢。 从教育上看,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教孩子要诚实,不要撒谎,可是人做到了没有?不可能。就我来说,十几年前,我有一个孩子还小的时候,每逢晚上,来访的朋友太多,简直没得休息,有时感到很烦,有一天实在疲劳,也知道有位先生一定会来访,我就交代孩子:“我去楼上睡觉,有人来访,说我不在。”结果这位客人来了,我孩子说:“我爸爸告诉我,他要睡觉,有客人来就说不在!”

    应该骂孩子吗?

    不应该,我们要求他要诚实,他讲得很诚实,他很对,不对的是我们,那么人到底应不应该率直?呆板的直,一味的直,会不会出毛病?这都是问题。 所以人生处世的确很难,有时候作了一辈子人,自己越作越糊涂。 但根据孔子的话,人生来很坦诚,很率直。 试看每一个小孩都很诚恳,假定在幼稚园发现了一个会用心机的孩子,那这个孩子大成问题,不是当时身心有问题,就是将来长大了会成为问题人物,但绝大部分的小孩都不会用心机。 不过人慢慢长大了,经验慢慢多了,就“罔”了。这个“罔”字做什么解释呢?平常用到迷惘的惘,在旁边多了一个竖心旁。 罔字的意义,代表了虚伪、空洞。“罔之生也”

    ,一个人虚虚假假地过一辈子。虚伪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纵然有时会有些好际遇也是侥幸意外免去了祸患,并非必然。必然是不好的结局。这两句话是说人天生是率直的,年龄越大,经验越多就越近乎罔。 以虚伪的手段处世觉得蛮好的,但是结果一定不会好,纵然好也是“幸而免”。可是“幸而免”是万分之一的事,这种赌博性的行为,危险太大,是

 322

    雍 也 第 六903

    不划算的。

    楼下黄金楼上人

    说到这里,孔子又转了另一个道理,他认为要把学问作好,不是一件痛苦的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在教育上是一个大问题,世界上谁不想作好人做好事?

    都想做。 有很多人知道应该怎么做,道理都懂,可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前面我也曾经提到,许多人“看得破,忍不过。”比如说:算了吧!生活简单一点吧!这是看破了,但到时候却忍不过。 看到不义之财,第一个念头是不要;多看一眼,眼睛就亮了;再看一眼,眼睛就发红了。历史上有个故事,是说三国时的管宁与华歆,管宁是有名的高士,后来他一生不下楼。 最初与他的同学华歆一起读书,两人一起挖地。 管宁挖到一块黄金的时候,视黄金如泥土一样地丢开了,看都不去多看一眼。 而华歆走去多看了一眼,才不再去管它。 就这样管宁和华歆绝交了,或许有人会说管宁未免太不近人情。 但古代历史记载简单,事实上他们两人同学,感情如此好,管宁已经观察华歆很久了,再加上这一件事情,他断定华歆是不安于淡泊的。 果然后来华歆扶助曹丕篡汉,成了千古罪人,虽然文章非常好,但是他变成了反派的文人,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小人之儒。 所以管宁当华

 323

    013论 语 别 裁

    歆地位高了,他就永远不下楼,意思是你虽然有了政治的权力,但我就不踏在你的土地上,这就是华歆看得破,忍不过的道理。还有“想得到,做不来”

    ,有许多事情我们都想得到,但做起来的时候,就硬做不来。 也就是说学问、道理虽然懂得,身体力行时,却做不到。 所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对做学问必须养成习惯,一日不可无它。 第一篇《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习”字就是要“好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好它,喜欢虽然喜欢,并不认为是生活中的一件乐趣。 以现在最流行的打太极拳来说,决没有打麻将那么受人欢迎。 因为打麻将的人视此事一乐也,坐在那里快乐得很,而打太极拳,知道对身体有利益,是知之者,天天打,是“好之者”

    ,可是摸两下,觉得今天好累,明天再打,那就还不是“乐之者”。欲期学问的成就,进入“乐之”的境界,就太不简单了。 我们对于部下或者子女的教育,就要注意这一点,看他乐于哪一面,就在哪方面培养他。 就算爱打麻将,也可以培养他,当然不是培养他去打麻将,而是将他打麻将的心理转移到近似的正途发展。 这才是师道的原则,不但对人如此,对自己修养学问也要如此,但是孔子下面又说一句话: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是说人的智慧不能平齐,姑且把它分作上、中、下三等的差别。 中人以上的资质,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至于

 324

    雍 也 第 六113

    中人以下的资质,在教育方面,教导方面,对他们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妨作低一点的要求。 但中人以下的人,他们的成就,又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他努力,最后的成就,和中人以上的会是一样的。 这在历史上可以举很多的事例来说明的。 凡当过老师的,作过领导人的,都能体会孔子这一段话是绝对正确的。

    我 误 聪 明

    上面的话,都是孔子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话一直讲下来的,是教育的道理,也是作领导人的原则。 大凡领导人的时候,对部下先要认识。 看他的能力若是中人以下,却把较高的任务交给他,那一定糟糕。 教育的原理也是一样,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更要注意,千万不要“儿女都是自己的好”

    ,对自己的儿女也要看情形,“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教育后代,只是希望他很努力,很平安的活下去,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分子,这是最基本的要点,并不希望他有特殊的地方。 像苏东坡,名气那么大,在文人学者中,他实在好运气。比苏东坡学问好的人,不是没有,可是苏东坡在宋朝,名闻国际,几个皇帝都爱他。当时日本、高丽派来的使臣都知道,甚至敌国的人都知道,当时金人所派来的使臣,第一个问起的就是苏东坡和他的作品,他的文章、诗词,中外传扬。 后来他在政治舞台上受到重重打击,便写了一首感慨的诗说:“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 但

 325

    213论 语 别 裁

    愿生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

    我们从苏东坡这首诗上看到人生。 他无限的痛苦、烦恼。 所以学问好,名气大,官作高了,没痛苦吗?痛苦更多,这是我们从他这首诗了解的第一点。 第二点,从这首诗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