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架构的上层,那就意味着你有了权力,就可以恣意弄权。

但是,权力同样也需要一个能够为公众所接受的法统。举凡弄权失败者,都是因为在这个法统上出现了问题,如果一个人手中的权力缺乏合理的法统,那么公众虽然无奈,却也绝不会顺从。而这也就意味着惨烈的报复。

所以弄权之人,一定要解决这个法统的问题,武则天的面首张昌宗,就是因为这个法统没有解决,所以当李氏皇族卷土重来的时候,他的脑壳第一个被人摘掉。所以弄权的关键,就是要赋予自己的行为一种合法性。

西汉末年,王莽为了夺占汉家江山,于是挖空心思,命人搞来许多祥瑞之物,表示自己夺占汉家江山是有道理的,是老天要求的,自己也没得法子。武则天夺取李氏江山的时候,也是用这个办法,不过这个法子由于缺乏足够的暴力成分,难以获得人们的认可。所以古来弄权之人,鲜少有人能够化解这一难题。

但是有一个无名的官员,却曾经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此官系明朝时代人氏,姓名已经失传,史书上只记载了他赴任之后,当地的小官员们就纷纷赶来贺喜随礼,这官员也不吭声,由着大家把礼物全都拿上来。等所有的官员都送了礼之后,他却突然把脸一翻,厉声说:“你们这是什么意思?莫不成是想贿赂我吗?我奉了天子之命,镇守一方,岂会受你们的这点小惠?”

听他说得声色俱厉,众官员们吓得呆了,忙不迭地撇清自己,解释说:“这个这个不是贿赂,也不是送礼,这是当地的风俗……”这个官员却丝毫也不领情,厉声说:“若然是当地真的有这种风俗,你们做官的,受朝廷俸禄,理应教化民众,移风易俗,怎么可以随波逐流呢?来人,与我把这些礼物统统封起来,我要把你们的这些劣迹全都放在这里,让你们知道你们是何等地无耻!”

于是,官员将部属送来的厚礼,尽数装入了十只大柜子中,这十只大柜子就放在官衙之内。并扬言,任何一个部属敢于胡作非为的话,就拿这柜子里的礼物做证据——私贿上司,单只是这一条罪状,就轻饶不了他。这一手可吓坏了所有送礼的人,此后,他们再也不敢懈怠,卖力地苦干,拼命地表现,希望上司别把自己的礼物交到刑部去。于是当地大治,百姓无不称颂。这个官员的名声也因此传扬开来。

顺理成章的,这个官员很快就得到晋升了。升官那天,他启程离开,命人搬运自己的物品,搬到最后,还剩下官衙里的那十只装礼物的柜子。大家问这些柜子怎么处理。官员反问:“当时部属们为什么要送来这十只柜子的礼物呢?”大家说:“因为这是当地的风俗啊。”于是那官员就道:“既然是当地的风俗,那我们当然要入乡随俗,把这些柜子一块搬走好了。”

直到这时候,所有的人才恍然大悟,知道遇到了高人。看看这家伙,他什么都要,他要一个清廉的好名声,他要一些恪尽职守的部属,他要当地夜不拾遗的治理,他要继续晋升到一个更高的位子。除此之外,他还要十大柜子的财礼。而且所有他想要的,他都得到了。

这才是弄权的至高境界。

第97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有句话说: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已经是尽人皆知,基本上达成了全社会的共识。

然而这句话,却是出自于对官场的隔膜和生疏,是由对官场的政务一无所知的人,单凭了自己的主观意愿硬生生地杜撰出来,而又受到了同样对于官场政务全无了解的大众的认同。就这样以讹传讹,将错就错,渐成公众对官员的最基本的认知了。

老百姓信了这句话,但凡遇到和官方打交道的时候,少不了会碰一鼻子灰,落得个灰头土脸。官员若然是信了这句话,那么这个官员的脑子肯定有问题,不管他爬到多么高的位置,被扫地出门是迟早的事儿。

下这么一个结论,有没有什么根据呢?

清朝年间,海丰有个叫张穆庵的官员,有一天,他坐在马车里出了官府,就见前面一个老太太跌跌撞撞地冲到路上,跪下来拦住车辆,大声地喊冤。

张穆庵停下马车,细问究竟。只见那老婆婆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哭诉她的丈夫又娶了年轻貌美的小妾,如今她已年老,反被小妾赶出家门。无衣无食的老婆婆恳请青天大老爷为其申冤。

张穆庵听了,哈哈大笑,厉声呵斥老婆婆闪开,别挡他的路,并吼道:“我是卖盐官,不管人家吃醋事。”

很明显,这个张穆庵不肯与小民做主,那么是不是考虑打发这厮回家卖红薯去呢?

不可以。因为,张穆庵本来是一个负责当地盐政的官员,他主管的就是盐的生产、买卖及运输,至于地方行政及司法事务,他压根就没资格插手。可他毕竟和负责司法的官员距离较近,为什么就不能向司法官员反映一下呢?如果有谁这么想,那他就错了。正如我们所说,张穆庵虽说只是一个盐官,但日常事务上,少不了会和司法官员产生来往,相互职责上的推诿,多少会有些龌龊,此事张穆庵不提倒还罢了,他若是插上一手,反倒变得麻烦起来。

可是张穆庵为什么不跟那可怜的老婆婆解释清楚呢?

这事是解释不清楚的。那老婆婆活了一辈子,居然不知道官员的工作是各司其职的,告状居然告到盐官这里来。她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明白,张穆庵如果再向她解释更复杂的官场内幕,这老婆婆听得懂吗?

实际上,中国的行政体制,早在秦始皇时代就已经有了职司之分,即所谓的三公九卿制。等到了大唐李世民时代,又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六部是指哪六部?负责官员任命与选派的吏部,负责财政的户部,负责军事的兵部,负责土木建筑工程的工部,负责教育和礼仪的礼部,负责司法的刑部。除此之外,还有负责天文的司天台,负责监督官员的御史台,另外还有九寺五监。九寺者:太府寺、司农寺、鸿胪寺、大理寺、太仆寺、宗正寺、卫尉寺、光禄寺、太常寺;五监者:都水监、军械监、将作监、少府监、国子监。在这所有的部门之中,除了刑部和礼部多少还和基层打点交道之外,其他各部各寺各监,均不具有“为民做主”的职能。

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小时候不明白,还情有可原,可如果活到老还不明白,告状还走错门找错官,这就明显有麻烦了。

同样的,一个未入官场的年轻人,怀着为国为民的宏伟心愿,这个是好事。可如果进入了官场,还是这么地没脑子,这可绝不是什么好事。要知道,人在官场,除了专擅一方的大员之外,近乎百分之百的官员都有一摊归自己负责的具体工作。有的是抄档案,有的是登记文件,有的是负责抹桌子,有的是负责擦窗户,抹桌子的人不得擅自擦窗户,擦窗户的人也不许跑去抹桌子。这种职能的分工,还有一个说法,叫做专业化管理。

官场就是一个专业化的流水作业场所,虽说这流水线上的项目分得不是那么科学,而且还总是会有些额外的差事找上门来,但都类似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这却是官场分类管理的最明显特点。

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会对官员提出超乎于职责之外的要求。反正百姓只认得你是个官,管你的职责是抹桌子还是擦窗户,反正就认准你了,于是求告无门的现象就出现了。而明白这个道理的官员,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于这转寰之地大展手脚,运用“锯箭法”之策术,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名堂来。

第98章 “锯箭法”的基本原理

古时候,有人在战场上中了箭,就急忙去找医生求治,医生很严肃地用大铁钳将暴露在外边的箭头剪掉,再包扎起来,说:“治好了,快点付钱吧。”病人大惊,说:“你只是锯掉了箭杆,可是箭头还留在我的身体里呢。”医生说:“箭头留在你的身体里,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那是内科的职责,我是外科,只负责剪断你露在外边的箭杆。”

这个故事记载在《笑林广记》中,用来隐喻官员们相互间的推诿。举凡当官的,都有这么一套本事,你的事情放在他面前,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嘁哩喀喳,就把职属于他的工作范围之内的活干完了,你再要求他多干一点,那就摆明了是难为他。一来他没拿这份薪资。二来他没这个职责,更没这个权力。三来,如果他插手别人的职责,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总之一句话,专业化管理不唯没什么效率,更没什么实用价值,可规则如此,任谁也没得法子。

小说《三国演义》之中,刘备和诸葛亮就曾经巧施锯箭术,将东吴玩弄得几欲疯狂:

玄德徐徐曰:“既如此,看军师面,分荆州一半还之: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与他。”亮曰:“既蒙见允,便可写书与云长令交割三郡。”玄德曰:“子瑜到彼,须用善言求吾弟。吾弟性如烈火,吾尚惧之。切宜仔细。”

瑾求了书,辞了玄德,别了孔明,登途径到荆州。云长请入中堂,宾主相叙。瑾出玄德书曰:“皇叔许先以三郡还东吴,望将军即日交割,令瑾好回见吾主。”云长变色曰:“吾与吾兄桃园结义,誓共匡扶汉室。荆州本大汉疆土,岂得妄以尺寸与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吾兄有书来,我却只不还。”瑾曰:“今吴侯执下瑾老小,若不得荆州,必将被诛。望将军怜之!”云长曰:“此是吴侯谲计,如何瞒得我过!”瑾曰:“将军何太无面目?”云长执剑在手曰:“休再言!此剑上并无面目!”关平告曰:“军师面上不好看,望父亲息怒。”云长曰:“不看军师面上,教你回不得东吴!”

瑾满面羞惭,急辞下船,再往西川见孔明。孔明已自出巡去了。瑾只得再见玄德,哭告云长欲杀之事。玄德曰:“吾弟性急,极难与言。子瑜可暂回,容吾取了东川、汉中诸郡,调云长往守之,那时方得交付荆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