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这件事情中,杨守陈就是遭遇到了“人不知”的尴尬,驿丞望文生义,以为太子洗马就是专职替太子洗马的,还对他喝三吆四,指手画脚,这对于杨守陈来说,是件很难堪的事情。可是即使再难堪,他也得按照孔子的教导,强忍着屈辱,以此来表示自己的“不愠”。倘若他沉不住气,忍受不了这种屈辱,当场发作起来,这事传到别人的耳朵里,那么杨守陈就成了作威作福、仗势欺人的无德之辈。

可见,要想不被人视为无德的小人,那就必须要有一张足够厚的脸皮,能够在别人的白眼与侮辱之中安之若素,做不到这一点,也就难以获得君子的美名。

把君子就是厚脸皮这句话揣摩得最为透彻的,莫过于大唐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娄师德。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好脾性,无论别人如何辱骂他,也不见他生气上火。曾有人骂他是乡巴佬,他却笑着说:“当然啊,我本是种田人出身,我不是乡巴佬,那谁是呢?”

曾有一次,娄师德的弟弟赴代州任刺史,娄师德对他说:“我当哥哥的是宰相,如今你做弟弟的又成了刺史,我们获得的荣誉过多了,如果有人对你说三道四,你该如何自处呢?”

弟弟回答说:“这事好办,以后就算是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最多自己把它擦干,绝不会给你带来麻烦。”

娄师德摇头道:“差矣,你差矣,人家吐在你脸上的唾沫,你怎么可以自己擦干呢?要知道,既然人家向你吐唾沫,那是因为人家痛恨你,你居然敢自己将唾沫擦掉,这岂不是更让对方愤怒吗?听我的话,以后再有人把唾沫吐到你的脸上,不要擦,让唾沫自己风干。”

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来由。对于娄师德的做法,历来是说好的有,说坏的也有。好的说法是称赞娄师德太能够隐忍了,坏的说法则认为娄师德的脸皮太厚了,连最起码的做人的尊严都失去了。但无论是好的说法,还是坏的说法,都扣紧了一个字:厚!

这个厚字,正是人不知而不愠的最高境界,除非你能够体悟到这个境界中的人性智慧,否则的话,纵然是儒家的经典堆积如小山,对你来说也未必有什么价值。

第11章 厚黑乃人生之本

在《论语?学而》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智的人,为人做事注重于根本,只要抓住了根本,根基牢固了,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够由此而衍生出更为丰富的人生智慧,从而得以从容面对人生的挑战。

那么,这里的“人生之根本”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孔子在传授他的学生的时候,对此避而不谈呢?又为什么孔子的弟子在记述此书的时候,回避了这么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呢?

要知道,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读书都是为了增长知识和智慧。君子务本,这句话已经传承了近三千年之久,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却始终无人说出君子者流要务的这个“本”到底是什么,这岂非是怪事一桩?不知道人生的根本是什么,这又叫学习者从何务起?

事实上,孔子闭口不谈这个“本”是什么,是有缘由的。而他的弟子也对此问题做了回避,也不是无缘无故的。仅仅是因为,这个“本”,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说破,反而会带来天大的麻烦。

那么这个“本”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破了又会带来麻烦呢?

这是因为,有许多人读书的时候,往往是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只读到了书本上的三言两语,就以为勘破了人生的真谛,急不可耐地抛开书本,立即放手实践起来。一旦我们会错了意,只抓住了皮毛而没有看到人生的本质,这种人生的实践,就会以非常悲惨的结局而收场。

所以孔子不肯把人生的“本”说破,他让你自己去思考,去琢磨,去寻找答案。

人生的答案,从来不在书本之上,无论书本上的箴言是何等重要,如果你缺少了这个必不可少的思考过程,这些人生的哲思,就都与你毫无关系。

而我们通过对厚黑学的认真研究,就会在长时间的思考之中,大脑中灵光闪过,恍然大悟:原来孔子在这里说的人生之本,正是厚黑两个字。

这样说同样会引起误解,但如果我们换一个更为温和的词语,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了。

人生之本,贵在坚持。

为什么坚持?坚持什么?

这里的坚持,指的是坚持我们人生的信念,人生的目标与理想。

不管你的人生目标有多么地渺小,你人生的信念多么地平和,你人生的理想多么地浅近,如果你一旦坚持下来的话,你就会在这个过程中遭遇到层层阻碍。有人不理解你,有人对你冷嘲热讽,有人劝你放弃,如果你顺从了别人,那么你的人生就彻底完蛋了。生存没有信念,人生没有目标,纵然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这绝不会是我们所希望的人生。

但如果你坚守你心中的信念,坚守你的理想和人生的目标,这就意味着你拒绝了别人的“好意劝阻”,这时候即使你自己不肯承认,厚黑这顶帽子,也已经牢牢地扣在了你的头上,想摘也摘不下来。

秦朝末年,韩信流落街头,无衣无食,眼看就要活活饿死。一个老婆婆可怜他,每天拿来饭菜给他吃。于是有一天,韩信感激地对老婆婆说:“谢谢您老人家,等我以后发达了,一定回报您老人家。”老婆婆不屑地说道:“你挺大一个男人,一不耕二不作,只是一味游手好闲,要是有一天你能养自己,就谢天谢地了。我可不敢指望你的报答。”

然而我们知道,韩信并非是游手好闲之人,其人胸藏甲兵百万,正是他,让刘邦登坛,拜他为大将,于垓下一举将西楚霸王击溃。而他在没有得到刘邦的知遇之前,还要每天苦思兵法战策,自然也就再没有多余的心力去耕作操劳。如果他不是厚着脸皮让一个老婆婆养活他,而是为了那可怜的尊严,挽起裤腿下田耕种的话,那么他就再也没有机会叱咤风云于天下了。

坚守你的信念,就意味着你必须放弃眼前的付出和利益,甚至忍受屈辱。这种放弃,这种隐忍,知之者谓之明智,不知者却会嘲笑你是一个厚脸皮。如此的人生难题,是进亦忧退亦忧,所以孔子不说,门人弟子也避而不言,唯独厚黑学替我们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但如果我们想要掌握这些人生的基本哲理,自己的思考必不可少。

第12章 最高的境界是厚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超过三个人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强过我,发现了他的优点,我就认真地学习效仿;发现了他的缺点,我就惕厉自省,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这句话,同样也是传承了近三千年之久,听起来头头是道,让人连连点头。可是凡事最怕认真二字,倘若我们一旦认真思考起来,就会发现有太多的问题,孔子没有讲出来。

首先,为什么孔子说三人行,而不说两人行?难道在只有两个人的情况下,另一个人就一定是乌龟王八蛋,一定是坏透了、烂透了、无可救药了,无法让我们从他身上学习到一点有益的东西吗?为什么一定要三个人才能够学习?两个人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吗?

其次,我们在别人身上,到底应该学习些什么?什么叫善?什么又叫不善?是脾气暴躁,性情刚烈是善,还是性格温和,息事宁人是善?是意见明确,观点尖锐是善,还是用语模糊,含糊其辞是善?单只是这么简单的两个问题,就让我们出一身的冷汗。

现在我们知道了,难怪孔子这句话虽然能够传承近三千年,但因为有两个至关紧要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所以传承归传承,但是真正能够从这句话中获得教益的人,少之又少,恐怕是一个也找不到的。

是孔子欺骗了我们吗?不是!孔子没有欺骗任何人,三千年来,始终是我们自己欺骗自己。要知道,孔子的话中,凝结着极为复杂的人类智慧,是用最为简单的字句,承载了最为复杂的思想,所以孔子的话,从来不是用来听的,而是需要参详你人生的实践与阅历,终其一生去认真思索的。

就比如在这里,为什么三人行就能够找到我师,而两人行,就肯定找不到呢?这是因为,当两个人相遇的时候,人类的孤独天性,会使得他们产生天然的亲近本能,所以两个人相处的时候,易于达成相互之间的妥协。彼此各让一步,相安无事。尽管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争执或是冲突也不少见,但论及其概率,却远低于三个人以上的情形。

而一旦人数达到三个人,或是超过三个人,那么,这时候至少有两种观念,两种人生哲学,又或是两种以上的政治观点在相互碰撞,碰撞的结果,势必会爆发一场激烈的冲突。

要知道,在两个人的情形之下,即使自己的观点与对方不合,退让一步,也无伤大雅。但如果人数超过三个人,一个人的观点一旦遭遇到驳斥,众目睽睽之下,他就会觉得自己好没面子,这种心态下就难以收场,就会据理力争甚至是强词夺理,争辩不休。小焉者大吵一场,大打出手,大焉者杀人盈野,伏尸百万,也不过是等闲事耳。

倘若遭遇到这种情形,我们该怎么办?

孔子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并非是让你站出来,支持你认为正确的一方。拜托,大家都是成年人,谁不知道个对错?谁又不会分辨是非?之所以争辩不休,不肯放弃,只是出于面子上的考虑,不愿意当众服输认错罢了。如果这时候你跳出来指摘人家的错误,这岂不是自讨没趣?

既然我们要求自己不被卷入到冲突之中,那么又如何“择其善者”及“择其不善者”呢?

三国时代,有一位司马徽先生,此人号称水镜先生,与卧龙诸葛亮是至交好友。俗话说,与虎同卧非善兽,与凤同飞是俊鸟,这位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