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功:50位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何成功:50位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意大利ESE大学(European School of Economics)是欧洲最古老的院校之一,与全球各大金融、信息、银行等900多家企业订有合作协议,并为学生提供职业推荐服务,陈田忠引进这一高端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就是旨在为上海的经济建设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构筑精英荟萃的人才高地。
“我要做的只是造好那座意大利哥特式尖顶古典城堡,把意大利ESE大学的软件搬过来,接下来,会有投资方主动找我,当然,我也会寻找投资方,投资剩余的土地。这块土地将一半用于教育配套设施的建设,一半用于教育成果的开发。”
投资的房地产用于教育产业,在业内并不多见。“ESE大学城这个项目比单纯的房地产项目风险要小很多,毕竟,造城堡、办大学,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人跟我竞争。”陈田忠踌躇满志。
时至今日,陈田忠已经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投资家、侨商以及政协委员,他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和承担,对梦想的追逐打动了无数的有志青年,2011年5月他的个人传记《有梦就能实现》面世,短时间内冲上畅销书排行榜,几个月以来稳坐排行榜前几名。他的微博引来众多粉丝关注,还有的热情读者致信,希望他能够传授比书中更多的人生智慧以及正面的精神力量。
30多年前,陈田忠还抱着年幼的弟弟妹妹蜷缩在墙角,不得不忍受文化大革命中众人对他们家庭的残忍;30多年后,这位因为梦想而内心强大起来的现代企业家,还在为培养一届届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而奋斗。他精彩起伏的人生经历,就是如同书名一样的朴质而平凡:有梦就能实现!
梦想每个人都有,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陈田忠用他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诠释了梦想是怎样走进现实的。  
如今回首他浮沉半生的传奇:不甘平凡的侨乡少年、浪迹海外的游子、中餐馆的服务生、制衣厂的搬运工、意大利时尚都会的精英、驰骋欧亚大陆的国际倒爷、大名鼎鼎的地产商、教育报国的实业家、参政议政的爱国华侨……如此种种多变的身份,刻在他传奇一生中的深刻烙印,正是它们串起了陈田忠的成功轨迹。



、17.插队知青张大中:重出江湖的家电业强人…

“创业在北京、成功在北京、发展在北京。在席卷全国的家电连锁竞争中,大中电器是唯一以北京作为家乡、作为发展根基的企业,大中流淌着北京的血液,同时也浸染了北京人稳重、乐观、豁达的性格。”大中电器的网站上,有关企业的介绍更像老板张大中的个人奋斗说明。
2007年12月,张大中以亿元把他多年辛苦经营的大中电器卖给了国美,从此他就真的退出了江湖。
然而国美的黄光裕案之后,国美董事局的突变,国美却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接任国美董事会主席。作为曾经家电销售行业的“老江湖”,张大中的从此出山备受关注。
平民 聪慧 奋斗
翻开张大中的履历人生,平民、聪慧、奋斗的关键字跃然而出。
张大中出生在北京,而北京也是他事业的最核心基地。
张大中是“老三届高中生”,曾在北京郊区农村下乡插队。1972年被分配到海淀区供销社工作,在这儿一干就是整整10年;1976年,他母亲被枪决。得知消息后,他度过了一生中最绝望而漫长的一晚。1979年,拨乱反正开始;1980年,落实政策,政府补偿了张家7000元,兄妹七个,每人1000元。
面对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1000块钱,张大中陷入了沉思——用这笔钱干什么?跟兄妹们一样拿去买电视机、买大衣柜?那是绝对不行的,不能糟践了!尽管他没有想得很具体到底用来干什么,但是一定要拿这笔钱“干点儿什么”的念头非常清晰。
那一年,张大中31岁,刚刚插队回城,并在同学的介绍下有了对象。1000块钱被他一分为二,一半用来结婚,剩下的作为“干点什么”的启动资金。
1980年8月里的一个周日,北京市甘家口国家经贸委的住宅楼下,有一个小贩背着个军绿色的破包,举着个牌子,顶着烈日窜来窜去,牌子上书几个大字——“刷煤气灶”,还有一个副标题,以稍小一号的字写着:“八毛钱一个!”破包里装着他生财的瓶瓶罐罐,里面装着烧碱、清漆、银粉,以及一块大抹布。
1980年的中国还没开始执行双休日,每周只休息周日一天。街上的小贩还很少见,也没有任何塞在住宅区里的小广告。在一个国企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当时许多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个刷煤气灶的小贩衣着挺干净,背着一个“装备”齐全的小包。楼上的一位大妈朝他招招手:“上来吧。”张大中以500块钱启动的第一单生意开工了。
年轻小贩张大中在8月的酷暑中干得满头大汗,一天下来,刷完了10家。迎着晚霞,拖着疲惫的身子在回家的路上,张老板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总共收入8块钱,但是使用的清漆、银粉跟烧碱就值六七块了,还落了一身的累。
于是,这成了张大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从事家政服务业。从自信满满地进入,到疲累而狼狈地退出,张大中只赚得了一块多纯利,以及够给自己和大哥家再刷两次煤气灶的烧碱、清漆和银粉,当然,大抹布也算赚的。
看到刷煤气灶不赚钱,小贩张大中并没有停下他“干点儿事情”的脚步。1982年冬,在自家厨房做出的60台落地灯,成为张大中经商赢利的起点。他从小对电子、无线电之类的东西感兴趣,在供销社又是做电工,做起灯来自然驾轻就熟。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张大中的几十台手工落地灯虽然是“三无”产品,还是被居民们抢购一空,甚至还有一个供销社来向他采购了几十台。



、17.插队知青张大中:重出江湖的家电业强人…

60台落地灯最后一共赚了160块钱。对于一个月工资30块,还要上交老婆26块的张大中来说,这已经是一笔巨款。这笔钱对他来说最大的意义,不是多了几个月工资,而是从根本上坚定了他能够靠自己双手干一番事业的决心,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丢了“芝麻”捡了“西瓜”
1982年底,张大中向供销社领导递交了辞职信——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都是一封个性化十足的辞职信——由于这份工作不符合本人理想,我决定辞职,请供销社领导予以批准。供销社的领导和岳父岳母出于好心,都极力劝阻他别丢掉这个“铁饭碗”,但是张大中还是选择了辞职。
落地灯的生意做了没多久,张大中发现一个朋友单位有一批积压的电子元器件,可以用来做音响放大器,他如获至宝。机会来了,张大中作为一个无线电爱好者的特长,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先做出一个样品送到商店试卖,成功后,立即买回100套元器件投入紧张的加工。没有车间,把自家住房腾出来;没有工作台,饭桌摇身而变;没有工人,找几个熟人帮忙……加工用了一个月,销售也在一个月内完成,资本的第一个循环就这样顺利实现。张大中马上用收回的资金又买了200套元器件开始第二轮的生产。
在忙碌中,张大中捕捉到人生的方向,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他是操作工也是营业员,是业务经理也是技术员。从照相制版、腐蚀打孔、焊接组装、检测调试直到包装封箱,七八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张大中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增长着对成本、利润、价格的认知,也积累着关于生产、管理、服务的经验,小作坊成功了。
从小老板向大老板飞跃
音响制造厂做了几年后,张大中发现,北京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制造业的利润太低,资金周转周期太长,做电器原配件赚钱更容易。他立即将主要精力放在电子原配件的销售上。
1986年,张大中的第一家电器原配件门店在中组部路口的灵镜胡同8号开业了,虽然只有十几平米,但是生意非常红火,他手里攒下了四五万的积蓄。他承认,自己跟一般的小老板没什么两样,有钱了第一件事情就是想着去存款,先存一半在银行,剩下的再想着去增值。“我就是按着最朴素的道理在做生意,从来不拿自己去冒险,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多少。”张大中说。
但是,在亲朋好友眼里,这个小老板跟其他的小老板还是有所不同的,最显著的有两点——第一,这个家伙虽然只有高中文凭,但是酷爱看书,见到书就不放;第二,这个小老板虽然不胖,但是酷爱跑步锻炼身体,大热天跑得大汗淋漓也在所不惜。
张大中从一个小老板向大老板飞跃的标志性事件,应该从他的一次“违纪”算起。
事实上,张大中的创业经历和改革开放的每一步紧密相关,他的遭遇集中代表着一代草根企业家的命运。1986年的一天,张大中被通知,去北京市工商局“坐一坐”,他心情忐忑地去了——违纪了,因为他的张记电器加工铺开了两家,那时,任何个体户不允许开分公司,连锁店还完全是一种资本主义特质明显的玩意儿。
让张大中的事业进一步飞跃的,是1993年开张的玉泉路音响城。电子原配件、音响等电器生意,伴随在当时风靡全国的卡拉OK热财源滚滚而来。但是,张大中再次敏锐地发现,偌大一个北京城,卖音响的店没有一家大到能够把所有的品牌、零配件集中起来销售的,都是十几平米、几十平米的小店。



、17.插队知青张大中:重出江湖的家电业强人…

他决定搞一把大的,看中了玉泉路一家几万平米的商场,租了下来,成立了一家大中音响城。
但是,这个想法却没有像以前几次那样见效。刚开始搬过去,由于知名度不高,经营非常惨淡:一天的流水,连给店员开工资、付电费都不够。
整整有半个月的时间,张大中根本睡不着觉,天天都想该怎么办。这是他经商以来经历的最大一次挫折。他还是决定坚持。咬牙挺了半年之后,这个大音响城在京城老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