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教父的商道真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创业教父的商道真经-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
  一个伟大的事业绝不是一个人能干得出来的。这点从诺贝尔奖的获得情况就可以看出。如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越来越多的是一些团队。创业过程更是如此。人类发展到今天,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要解决的难题也越来越复杂,于是就需要人们集中智力和体力来形成团队,共同完成一系列工作。所以要使事业持久成功,拥有一个互补性好的、执行力强的团队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还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创业是一件非常美妙而又充满痛苦的事情,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选择合作伙伴一定要非常谨慎。
  1999年,26岁的邵亦波从哈佛商学院毕业,于同年回到国内。当时,正值互联网最热的时候,邵亦波与哈佛校友谭海音一起创立了易趣网,希望做成中国的eBay,建立一个适合中国的电子商务模式。不久,和多数刚成立的互联网公司一样,易趣网遇到了互联网的冬天。2003年,易趣被美国eBay收购。
  蛰居美国3年,邵亦波再次回国开始二次创业。显然他对最初的梦想一直不能忘怀,在谈到易趣的时候,邵亦波说:“如果让我重新做易趣的话,我肯定要找一个做技术的人一起来创业。”邵亦波给了创业者这样的建议:在创业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企业所需要的组成部分,而自己拥有什么,需要找哪些人才作为合作伙伴,总之创业团队必须资源齐备。
  今天,与邵亦波的易趣同一年建立的阿里巴巴,在中国的地位已经不是eBay易趣所能企及。这一点,作为易趣创始人的邵亦波无限感慨。或许阿里巴巴以后会遇到更大的风险,但现在,马云这个苦行僧并不孤独,他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伴随着阿里巴巴走过了难忘的风雨征程。正是这些和马云有着共同梦想的创业者们推动阿里巴巴不断发展、壮大。
  这帮人是跟我从杭州到北京的。到了北京,我们在前14个月里干得那么出色,到(第)15个月的时候,方向不一样了,很痛苦,我决定回家。他们一开始很震惊。我给他们3个选择权:第一,你们去雅虎,我推荐,雅虎一定会录取你们的,而且工资会很高;第二,去新浪、搜狐,我推荐,工资也会很高;第三,跟我回家,只能分100块钱人民币,你们住的地方离我5分钟以内,你们自己租房子,没办法打出租车,没办法上下班,而且必须在我家里上班。你们自己做决定。我给你们3天时间考虑。这些人出去,3分钟后又回来了,说:马云,我们一起回家吧。
  这支在困难之中仍对马云不离不弃的团队,成为了马云创业道路上最有力的支柱。平时,马云说到他的团队时总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在我身陷困境的时候,总能遇到好人。这一切都是人际关系,是友谊,是合作伙伴关系。我很开心,因为我有一个优秀的财务总监蔡崇信和LiChee。我们在一起合作已经很多年了。没有他们就没有阿里巴巴。而没有我的话,还会有另一个阿里巴巴。
  2007年12月1日,阿里巴巴团队荣获“2007年最聚人气团队奖”,马云作为代表上台领奖时,作了领奖感言:
  阿里巴巴可以没有马云,但不能没有这个团队。8年来,各种各样的压力很多很多,但是每次团队都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很多鼓励
  同样是给创业者建议,马云更加强调的是: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
  创业时期不要找明星团队,不要把一些成功者聚在一起,尤其是那种35岁、40岁就已经有钱了、成功了的人。已经成功过在一起创业很难,创业初期要寻找那些没有成功、渴望成功、团结的团队。等到事业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请一些人才。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
  什么才是“最合适”的具体标准,要根据企业而定,但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则是必需的。
  (1)人品好
  这是合伙人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前提基础。刚开始创业,没那么多经验或精力去规范和约束,更多的是激情和自发。选择人品好的合作伙伴可以使企业少走很多弯路。
  (2)互补性强
  进行团队选择的时候,必须要看清楚每个人的长处,而对于一些小的缺陷要学会包容。
  选择互补性强的团队并非只是说性格上的互补,而是每个人的长处的互补,因为这涉及分工的问题。
  (3)善于沟通
  企业是个利益共同体,因而双方都有责任主动去沟通。有效的沟通是强大的执行力的前提。只有把每个人的想法理解到位了,才会获得好的执行效果。而理解的前提则是有效的沟通。
  (4)能共同承担责任
  创业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一个不断犯错误、不断学习改正的过程。总结错误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每个人都要为错误承担责任,而不是互相指责。“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而对于领导者应如何认识自己的团队,马云在点评一位《赢在中国》的选手时说道:
  我刚才比较欣赏,你说你的合作伙伴比你更聪明,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品德。一个领导者和一个经理人的区别(就在于),优秀的领导者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经理人往往看到别人的短处,永远要相信(你)边上的人比你聪明。一个相信边上的人(比自己)聪明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相信自己比别人聪明,麻烦就会来,这是我给你的建议,也是我比较欣赏你的一点。
  创业者不需要好话
  别人认为我讲话比较狠,比较钻,下笔比较锋利一点,因为我觉得创业者是不需要听好话的,创业者需要听真实的话,这个是我想说的。
  那些私下忠告我们、指出我们错误的人,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
  马云去哈佛做了一次演讲,之后,就有35个哈佛MBA的毕业生投身到阿里巴巴,至于为什么通过短短的一次演讲就能让那些人接受马云,马云是如此解释的:
  我说我们成功的三个原因是,第一,我说我们没有钱;第二,我不懂技术;第三,永远不做计划。听得他们都晕过去了,学生都特别喜欢,因为我说如果你们希望听假话,我可以跟大家讲得很虚伪,特虚无缥缈的,但是我相信这儿所有的年轻人跟我一样,希望听真话。世界上最难的是讲真话,最容易的也是讲真话,你跟他们讲真话的时候他们会听。因此,我每次总是去哈佛去MBA骂一些人,骂他们是因为爱他们,如果连骂都不骂的时候我就是不爱他们了。
  马云担任《赢在中国》评委也是这样的。马云希望创业者从他的经历和失败中得到启发,所以他对选手的点评很中肯也很尖锐。马云在点评每一个创业案例时都会调动他以往创业中的点点滴滴,他将这些点滴串联起来,并系统地总结出让选手也让观众共鸣的东西。这就是《赢在中国》中马云的魅力所在,也是马云作为一个评委的魅力所在。
  马云曾这样解释他1995年“下海”的原因:“因为当时我在学校里教的都是从书里得来的东西,所以很想到实践中去看看。花十年工夫建立一家公司,再回来教书,把自己真正的东西教给学生。”这个听起来天真得像少年之梦的想法,马云坚持了很久,一直到2004年的时候,他才在阿里巴巴股东们的劝说下放弃了这个打算。
  其实我从30岁创办企业离开大学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花十年时间创办一个企业,然后再回学校去教书,这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当时犯了一个错误,我把创业看得太简单。其实创业很难的,创办一个伟大的企业更难。你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大很大的,那时候就轻易说十年我就可以回去了,其实这是个错误。到今天为止,(阿里巴巴)董事会、我股东就讲你真的想教书,我们给你成立一个阿里巴巴学院让你去教书,现在我每年选择10个大学去交流、去学习、去给人家上课。像哈佛、伯克利我都去,每年我选10个大学,包括北大都会选,满足一下。
  可以看出,马云还一直念念不忘做教师的那种感觉。在创业成功之后,马云仍然热衷于在各种不同情境之下扮演着教师的角色,与想创业的人们分享他创业的感受。
  我希望把阿里巴巴六年的经验,六年的错误,六年的很多东西跟大家分享,我不希望看见很多企业今天很成功明天又失败。
  教书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老师,我总是希望我的学生比我优秀。所以作为一个首席执行官,我称自己是“首席教育官”。我总是希望我的团队成员比我强大。做首席执行官是个艰难的工作。我希望尽快有人能替代我。我的职责是招募新人,让他们能够成为我的继任者。让公司能继续运营95年,那是我的工作。
  我在全世界各地学习,思考、读书、学习之后再把思想和外面的人分享。我们坚信中国市场本身就是跨国市场,在中国一定能诞生世界级的公司,世界级的企业家。所以阿里巴巴不仅帮助中小企业成功,也帮助青年人学习使命感、价值观。所以强调我们的企业文化,强调我们的价值观,这是我特别希望和同学们交流的。我还是老师,我还会当老师,(所以)我叫自己“首席教育官”。
  困难时,学会用左手温暖右手
  外人看到的都是企业家光辉灿烂的时候,其实他们付出的代价,谁知道?我们所经历的,大家看到辉煌的一面只占20%,艰难的一面达80%,五六年以来我们都是一路挫折走过来,没有辉煌的过去可谈。每一天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决定都是很艰难的。别人看来,我们这一年发展这么快,其实是这一年内我们积累了5年的经验,而且我们付出的比人家10年的还要多。
  *
  最重要、最珍贵的是,犯了很多错误,走了很多弯路,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面对明天的挑战。别人没想到办互联网企业会有这么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