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 第5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于位置所在的关系,停泊在人造港口中的美国舰队在这波核攻击中,遭受的打击伤害并不是太严重,许多舰队仅仅是在冲击波带来的压力下上下剧烈晃动,遭受一定的损伤,但皆不是太严重。

苏德联军在阿图拉岛引爆的十万吨级别的原子弹,只是对岛上的驻军造成近乎致命的打击,但对美国海军军舰并没有成达重击的效果。

但是,今晚上,苏德两家根本就没打算在阿图拉岛只扔一颗原子弹,这枚十万吨级的原子弹,仅仅是大餐上桌前的第一道开胃小菜,其目的只是为了摧毁美国人在岛上防空体系,以便为种下更多的“蘑菇”制造机会。

第507章第二次核击

凌晨两点四十分时,美国太平洋战区陆军司令官麦克阿瑟已经在住处防空洞里睡下。

1943年年底的阿留申战役至今,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存在感极差。除了前面的菲律宾战役和瓦胡岛战役中,驻两地美军以全军覆没,仅有少数高级军官身免的丢脸方式秀了两回存在感外,余下两年时间,美国陆军的表现都象是个打酱油的。

有好事者统计过,这两年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国陆军战死人数不超过五百人,甚至还不如训练事故、疾病等意外死亡的人多。

对于好名,好秀存在感的麦克阿瑟来说,长时间处于“打酱油”状态这是无法容忍的事。所以当美国对日本施加第一次核打击后,麦克阿瑟这个太平洋战区的最高司令官,就死死地赖在北太平洋阿图拉岛这个对日的最前线,主动地和“原子弹相伴”,以增加自己的“出镜率”。

原子弹的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模式,甚至一度让不少美国人产生了:将来的战争,只要不停地扔原子弹就能获胜的想法。

对于原子弹成为战争的主角,麦克阿瑟自知无力阻止这个“历史大潮”,但他可以成为下令出动核子攻击机的司令官而“名垂青史”。

和哈尔西一起“参观”了刚刚被运到阿图拉岛的原子弹,然后以原子弹为背景“拍照留念”,这两位美国太平洋战场最高指挥官,一位回到自己所在的战列舰上休息,另一位则住在了陆地的防空洞里。

两年的经营,美军在阿图拉岛上修有多个坚固的地下防空洞,为指挥中心准备的地下防空洞是坚固的,能够抵御五吨重的航弹直击,当晚麦克阿瑟就住在防空洞里。

当晚,住在防空洞里的麦克阿瑟被巨响和震动惊醒,让他本能地拉动床头的电灯的开关时,灯泡却没有被点亮。

房间里黑漆漆的,外面也同样黑漆漆的,只有值班和被惊醒的工作人员的吵杂不断地传入房间。

“怎么回事?地震了吗?怎么全部停电了?预备电源在哪?”

麦克阿瑟一边嘀咕着,一边摸索地从床头柜里找出手电筒,拧亮开关后,房间里总算有了一点光明。

外面闹哄哄的,突如其来的震动、巨响、断电,让这些在阿图拉岛“舒服惯了”的司令部官兵有些不知所措。

“发什么呆,快把备用发电机开起来!”

麦克阿瑟打着手电,训斥着慌乱的手下,他手中手电筒的小灯炮似乎出了问题,明线忽明忽暗,很不稳定。

尽管身处地下数米的防空洞里,麦克阿瑟的耳边仍然不停地回响着奇怪的轰隆声。

就在这时,有人匆忙地跑过来,边跑边惊惶失措地大声嚷嚷道:“外面,外面出大事了!天空,象烧起来一样!”

叫嚷的人,是先前醒的值班人员,他在核爆引发的大停电后,到防空洞外看了一眼,正好瞧见了十万吨级原子弹核爆后,余波肆虐的场面。

麦克阿瑟所在的防空洞,在图拉岛靠近南边港口的一端。而那艘搭载原子弹的潜艇,则是从图拉岛的北端冲滩,离他的防空洞的直线距离接近五公里。由于离核爆中心较远,核爆产生的冲击波传到这里时,威力已大大减弱。而且重要的是,防空洞的进出口,恰好也是处在背对爆心的方向。

那位跑出去看个究竟的值班人员,出去时已是核爆后两分钟后,恰好避开了前期的光辐射和冲击波,所以还有机会活着回来报告。

很快,麦克阿瑟带着防空洞里的一些人,来到防空洞,外面的场景让他惊骇地瞪大了双眼,然后他习惯地想摸索着身上的口袋,想拿出他最爱的玉米烟斗,却才想到睡前自己将烟斗放在了床头,没有带出来。

现在虽然是凌晨三点,整个北方的阿图拉岛,一片火海,时不时地可以看到弹药殉爆在夜色里炸出的徇丽的光华。借着这些光华的照明,他隐隐地看到了北方空中那朵巨大的蘑菇云。

“原子弹!”

现场的每一个人在见到这一幕时,都忍不住在心里念出来这三个字。这几个月来美国政府不断地吹捧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在政府不遗余力地“核知识扫盲”下,现场的每个人,都在这时意识到了阿图拉岛先前遭受的是一次强力的核打击。

距离爆心三公里范围内的人物皆在这一击中受到了近乎毁灭般的伤害,而稍远一点地方,损失也十分惨重。麦克阿瑟所在的位置已在远端,距离接近五千米,但这里同样也受到了核爆的严重影响。核爆产生的冲击波象十八级的台风过境一般,吹走了暴露在地面上没有固定装备,在防空洞门口,麦克阿瑟看到他心爱的吉普车被冲击波掀翻在地。

而被核爆摧毁的岸上油库里飞溅的航空燃油,则在所到之燃起一片大火。站在防空洞门口朝港口望去,港口水面上,军舰上,到处都是飞溅的汽油燃起的大火。

“上帝啊,那五个拥有邪神的国家,他们也拥有了上帝之剑吗?真是太可怕了!”

发出这声感叹的,是正在蒙大拿号战列舰上睡觉的海军司令官哈尔西。

由于离爆心较远,加上陆地阻碍,美国太平洋舰队在这一击中遭受损失微乎其微。主要损失是一些值班的水兵在核爆时恰好望向核爆方向,被强光刺伤眼睛导致失明。此外在随后到来的冲击波中军舰剧烈地摇晃对舰上的设施产生一定的破坏,一些摇晃强烈的军舰上,正在睡觉的倒霉水兵掉下床摔伤等等。另外还有一些飞溅油火落到军舰上,产生一些小火灾。

这些都不致命,但真正致命的是,这次十万吨级别的核爆之后,不光是阿图拉岛,就连停泊在港内的军舰,他们所搭载的电子设备遭受了严重的损坏。

舰上搭载的无线电台,晶体设备几乎全部报废,只有部分落后的旧式电子管设备还能使用。而舰上的雷达在这一击下,也多有损坏。而原子弹爆炸造成的电磁紊乱,也让少数还能正常工作的军舰雷达上尽是雪花,根本无法起到预警的效果。

EMP,即电磁脉冲,这是一种物理现象,电磁脉冲主要用于破坏敌人的电子设备,核弹爆发时产生的电磁脉冲,对电子设备,尤其是晶体管电子设备能产生极大的伤害烧毁效果。不仅仅这些脆弱的晶体管电台和使用晶体管的设备,不少军舰正在工作中的发电机线圈,也因为核爆冲击的EMP冲击造成的过载而损坏。

“立刻给其他军舰发电,我们遭受到了敌人的核打击,港内的军舰必须尽快全部疏散。”

意识到自己遭遇核攻击后,哈尔西立刻在第一时间命令港内的军舰疏散。可是这道指令要传达下去,立刻就遭遇了“舰上电台全部损坏,无法使用”的问题。幸运的是,蒙大拿号战列舰由于泊位离爆心较远,舰上的发电机还能正常工作,靠着探照灯的灯光讯号联络周围各舰,总算将指令传达了下去。

只是,用灯光传讯很浪费时间,而庞大的舰队停泊在港口,要紧急启散疏散,不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根本不可能做到,而在通讯被严重破坏的时刻,需要消耗的时间就更多了。

过去的几年里,德国方面一直有意地在向美国廉价地抛售大量的晶体管电台成品和零散的晶体管制品。这些轻巧、稳定、能耗低,维护方便的晶体管设备极受美国军方的欢迎,多年下来,几乎所有的军用电台都是晶体设备,而军用的雷达上的零件,同样也有大量从德国进口的晶体管制品。

核爆产生的EMP是晶体管设备最大的杀手,汉娜在多年前就埋下的暗子,终于在这一刻图穷匕首现。

只有部分没有开机,同时又距离较远的军舰上的晶体管设备在这场核爆中逃过一劫,但这并不包括哈尔西所在的旗舰蒙大拿号。为了和外围舰队取得联络,哈尔西将军不得不放弃旗舰,搭载小艇,转移到附近电台还能正常工作的军舰上。

但这依旧要消耗时间,而时间在这个时候是最宝贵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凌晨三点二十五分,在遭遇核爆后第四十分钟,蒙大拿号上的通讯兵总算找到了和其他军舰通过无线电联络的方法:舰上有水兵在混乱中突然想到仓库里还有存放着被淘汰的电子管电台,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通讯兵们从角落里找出那个已被打包封存,落满灰尘的电台,一番调试,更换了一些零配件后,又折腾了近十几分钟,总算恢复了无线电通讯联络。(注:老式的真空管电台,放着不用,电子管也容易失效损坏的)

而这个时候,哈尔西刚刚将他的司令部转移到附近的一艘巡洋舰上。当哈尔西正在犹豫是不是要返回旗舰时,巡洋舰上的通讯电台送来一份电报,是来自两百公里外,最外围警戒舰队的电报:内容是核爆发生前三分钟,外围舰队发现在西北方被重点监视的科曼多群岛方向,出现了大量的雷达讯号,疑似是从那儿的苏联驻岛机场上起飞的飞机。

当时这些飞行目标在外围舰队的警戒雷达上暴露出后不到分钟,对手就大量地空投铝箔干拢带,干扰了雷达的监视。

一年战争后,美国方面吸收了英国人和本国太平洋海战惨败的教训,花了大力气在新式雷达的研究,并成功地开发出变频雷达,对铝箔干扰有很强反干扰能力。警戒舰队很快通过调频避开干扰,并通知了阿图拉岛方向作好夜间防空袭准备。

然而还没有等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