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色股香(完结) txt》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股色股香(完结) txt-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H股是自1993年起中国政府推动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主要途径之一,至今已有几十家H股在香港上市。由于这块业务跨越国内外,国内券商也争做项目的国内协调人;于是中外中介机构都卷入了这种中国式的战争。1996年年底,各路中介已风闻两个H股的上市指标会分给华北省的渤大市的两个企业,即环保机械制造商渤大机械和副食品公司华北食品,于是“渤大”这个名字突然在中介机构的想像中勃起、伟大起来。
  渤大市最初是个不知名的小渔村,一个半世纪前因外国人来通商而兴起,逐渐发展成一个拥有五百多万人口的海滨城市,并成为华北省的入海港口。清政府最初拒绝与外国通商,并试图撵走来华经商的老外。鸦片战争后,皇上发现不搞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才被逼无奈而开放了香港、上海等港口,并办起了洋务和新学,渤大市由此应运而生。解放后,渤大与国际市场断了轨,一封闭又是几十年,直到政府再度发现不搞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它才开始重新与国外接轨。渤大机械最初是一个用法国技术装备的民族资本企业,也就是当时的民营企业,五十年代被政府强行公私合营,业主后来因言论不当被打成坏分子,企业就完全被国有了。
  渤大机械两年前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沪江证券是帮其上市的主承销商。此次渤大机械又获H股指标,准备到香港市场再度上市,目标是筹集15到20亿港币。这对于渤大机械是个巨大数字,超过了政府十年来对该企业投资的总和,也超过了公司十年来净利润的总和。渤大机械很快成了各类中介机构追逐的香饽饽。
  对于参与该公司上市的中介机构来说,15亿到20 亿港币的集资额意味着大家共享约1。5亿港币的收入,其中近一亿港币由负责本项目的投资银行收取。一家银行平均只需五个人组成一个项目班子,工作一年半时间,一亿港币就这么赚到手,听起来如同神话。
  可是做投资银行的最难的是如何到拿项目。
  中介机构都对上市指标异常灵敏,他们每家都有一份精美的吹捧自己的业绩证明。渤大机械的传真机因为要接收这些长达数百页的资料而数度卡纸,最后竟换了两台。接下来是川流不息的登门拜访,有时从香港飞来的同一架飞机中有三分之一的乘客来自中介机构。

  上市指标 二

  在渤大市内,真正把握这个项目的关键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渤大市的副市长陈邦华,一个是渤大机械的董事长孙树和。陈邦华47岁,是渤大市最年轻的副市长。他长得矮而敦实,但目光炯炯有神,深不可测!在高个儿居多的北方,他到哪儿都矮得突出,于是他经常将自己的形像自嘲为“浓缩人生精华”。
  陈邦华农民出身,智力过人。他早年当过县里的通讯员、县委书记秘书,然后一步步爬
  上来。有一次他跟县委书记到受灾现场给数千群众搞动员,见首长身披军大衣,豪情满怀地挥手说:通过几十年的奋斗,革命形势大好!大家咬紧牙关干几年,形势会更好,就一定能解决温饱问题!
  饥寒交迫的农民们听到这么大的领导讲话诚惶诚恐,些许的救灾物资马上令他们感激涕零!他们当然不会说‘皇恩浩荡’这类话,但都会高呼“毛主席万岁”和“共产党万岁!”领导居高临下的发言如君临天下,给了陈邦华极大的刺激。他有理由认定自己可以当好官,因为领导的发言稿都是他起草的。而这个当年在受灾群众面前振臂一挥的县委书记,就是现在主管全省工业和金融的马副省长。跟着马副省长,陈邦华也当上了副市长。
  陈邦华虽然当副市长,但也有苦恼。国企亏损和破产的越来越多,下岗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国企成了领导心中的痛!更让他苦恼的是:腰包里的钱太少!每次出国、出差,尽管全是公费,买东西和活动也有人替自己付帐,甚至连赌城里几万美元的赌注也有人付,可他还是常常因囊中羞涩而苦不堪言。前年他女儿要去美国留学时,他为那六万美金的区区小钱都快急出病来,幸亏华北食品公司的老总金建国帮了他一把,才顺利办完签证。当然,他知道该如何回报人家。他后来帮金建国批了块地,就让他赚了两千万。
  陈邦华为什么敢收金建国的钱呢?因为他对金建国放心。有一年金建国组团到美国考察,特邀陈邦华一同前往美国指导工作。他们一路考察了旧金山、芝加哥和纽约的市容和名胜。在逛完纽约四十二街的红灯区后,陈邦华抱怨说资本主义好像也没什么真玩意儿?领导点到为止,金建国心领神会!等到了赌城拉斯维加斯,金建国建议大家分头行动,于是皆大欢喜,四散而去,他正好可以单独陪同领导。
  当他把金发碧眼的外国妓女招来房间时,陈邦华还扭扭抳抳,不置可否。金建国当时急中生智,自己先上,这样既给领导当了先锋,做了试验,同时还让领导有充分的时间考虑:to be or not to be?上还是不上?而且万一出事还可以由我金建国扛着,只有这样领导才会感觉我是自己人!果然凭此一举,金建国成了陈邦华的心腹之一。眼下的H股指标就是陈邦华为金建国争取到的。可问题是,华北食品公司的资产质量不好,利润也掺了水分,再加上数量庞大的退休职工,目前还没有哪家券商敢接手。
  但陈市长有他的招数。渤大机械是本市国企中效益最好的企业,其环保概念也很受追捧,目前已成为券商争抢的项目。那好,你们想做这家好的,就请搭上华北食品公司一起做,至于怎么把那些烂账摆平,那是你们中介机构的事。他力主香港裕兴证券同时做两家公司的国际协调人,因为裕兴证券与马省长的儿子马川及陈邦华近年的合作一直很顺。裕兴证券与欧美投资银行不可相提并论,但它的老板是政协委员,为人厚道,香港话叫“识做”。每次业务完成后,他都会以最安全的方式把各位领导应得的份儿打理好,这是裕兴的强项。所以裕兴证券是陈市长的最佳选择。
  但这场战争的一开始,陈市长就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渤大机械的董事长孙树和。八十年代以来,渤大机械通过与法国ABF公司合资,引进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公司产品畅销国内外。合资企业的利润已经占其利润总额的百分之八十。在与ABF公司的合作中,法国标准证券一直是ABF的财务顾问,其介入使中法双方的合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而标准证券也与渤大机械管理层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因此它自然成了孙树和的首选。
  通常由市长做出的决定,厂长、经理哪敢说三道四?但陈邦华这次碰到了普遍性里的特殊性,特就特在渤大机械的老总孙树和!论年龄,他比陈邦华大十岁,论资历他是渤大市两任市长手下的劳模,论人缘他更是有口皆碑。此外,他还特倔,一旦认准一个理,九头牛也把他拉不回!也正因为他的性格,使他在“反右”运动中成为当时华北环保设备研究所最年轻的右派。他父亲是国民党投诚的高级军官,先作为统战对象在市政协当个委员,但后来又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在文革中被活活打死。孙树和被流放到农场劳改,因脏活累活全让右派干,他几次险些冻饿而死,心脏病就是这样得上的。他妻子因精神崩溃而自杀,是他吃斋念佛的老母亲帮他把惟一的儿子拉扯大。直到八十年代他被平反后,一家三代才过上正常的日子。
  平反后的孙树和被调到当时的渤大环保机械厂当了工程师,那时该厂正濒临破产。孙树和为夺回失去的青春,每天玩命工作,搞出了三项技术发明。因成绩突出,他被提拔为总工程师,后来又升为厂长。可以说,渤大机械就是孙树和一手拉扯大的孩子,他在职工心中的威望也极高!这就是陈市长面临的对手和僵局。

  上市指标 三(1)

  陈邦华的第二个对手便是王晓野,尽管此时他还不知王晓野为何方神圣。
  王晓野住在一个静静的海湾――愉景湾。他与这个海湾有种神秘的缘分,他在此蛰伏、发迹,许多生意和人缘都源于此。他第一次听说陈邦华的名字就是在愉景湾。
  本来愉景湾只是香港大屿山岛上的一个按渡假村风格设计的社区,欧美情调十足,但是
  对大陆人而言,愉景湾的特别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大陆海归在香港最集中的居住地,他们大多是银行、基金、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其业务也多与投资银行相关。
  来过王晓野家做客的大陆人都乐意再来,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愉景湾靓女如云!靓女不仅靓,而且健康,品种齐全,黄、白、棕、黑等各种肤色都有,美少女、媚少妇乃至风流寡妇一应俱全,并常常成群结队,广场、海滩上到处都是,秀色可餐!当大陆友人为美女感慨心动之际,王晓野会画龙点睛的道出其美丽健康的秘密:原来她们多为混血的杂种!杂种必是杂交的结果,而杂交必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王晓野与愉景湾的渊源来自他的大学同学陈融。十年前,当王晓野在西藏漫游时,陈融已经在驻港中资机构工作。大学同学毕业后都已分道扬镳,但王晓野和陈融反而越来越近,那是由于西藏的缘故。他们俩早在学生时代就对西藏神往已久,那时还没有互联网,靠写信来描述彼此的生活反而精彩得多。他们一个写西藏的空灵和神秘,一个写香港的繁华。生活往往因为一种看似偶然的东西而全面改观,就像卦相中的爻,一爻变则一切变。因为陈融的缘故,王晓野在西藏就已开始想像香港华洋杂处的文化,而陈融也因为王晓野而迷恋西藏的原始和神秘。但谁也没料到两人后来都成了投资银行家!
  王晓野的西藏深深打动了陈融。他说在西藏一年的漂泊本身就是一切: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也是生命中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