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疯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是疯狂-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根本不拿你当回事!立秋(喃喃地):小时候,我经常想,希望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永远别离开我。我真后悔,如果我跟晓飞在一起,倒可以照顾梦男一辈子!司机:你爱他什么?立秋: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司机显然也是个《大话》迷,来了精神。司机:不需要吗?立秋:需要吗?司机:不需要吗?立秋:需要吗?
    后记:“原声”是“原来的声音”
  1999年下半年,《周末》报开辟了《原声》版。它是南京媒体第一块情感口述实录专版,由我主持采编。本书便是该专版实录的结集。一直有读者希望我站到前面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只是说故事。我说,我是记者,记者要躲到新闻的背后,用事实说话。这里,我还是不想多说。本书大概分了三类:第一部分是写给夫妻的,第二部分是写给“第三者”的,第三部分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不懂爱情”没有贬意,是借用话剧《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的名字)。写法上,大多是用口述实录的形式,有几篇作了些尝试,本来打算另作一部分的,根据本书责编先生的意见,分别归入前三部分。我曾多次被问过:“你写的真的是真的吗?”我是记者,不是作家。我是始终努力保证甚至可以说是努力捍卫《原声》的真实性的,在我有所怀疑的时候,故事再动人,我也会在自己消除了疑虑之后再决定取舍。《原声》“不真实”的地方,一是倾诉者的姓名,二是少数地名。如果说还有什么“虚假”的,就是个别词句我作了适当修饰,但那样的修饰也只是偶一为之,是根据故事本身的特点而定的。一般情况下,我崇尚质朴,更喜欢用口语,用倾诉者的原话,用白描。对了,还有第四种情况,姑举例说明。《活下去的理由》刊发后,一个多月,不断有读者来电来信,我一一转给了倾诉者莲儿。过了些时候,我问她是否和读者朋友联系了,她回了E-mail:“来信都已收到,谢谢你的关心,对来信的读者也是。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不回复了,正如我去信问你的一样,我是否真的像莲儿一样苍白、文弱?在××(她的原名)的故事里,有阴暗有压抑但也有一丝丝的阳光;而莲儿是左元笔下的一个人物,凄苦是必须的,幸福是多余的。所以让我困惑的是,该以莲儿的身份回复,还是让读者知道尚有幸福的我?还是算了吧。”我对她说:“莲儿不是我的创作,我们交流了三个小时,莲儿便是这三个小时中你给我的印象,更准确地说,我写的是你展示给我的一面。‘在××的故事里有阴暗有压抑但也有一丝丝的阳光’,这是让我感到欣慰的。”报纸作为大众媒体,有其禁忌,加上版面限制,“原声”发表时或多或少有所删节,这里一律“还原”了。有一位同行采访我的时候,我说过一句话:“没有周末报编委会的支持,没有老总的宽容,就没有今天的《原声》。”这不是套话,是我的“原声”——

  当年,我的做法有不少是“出格”的。想听到更多的“原声”吗?请关注《周末》报《原声》版。左元315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