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逝去的武林-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口述:李仲轩

整理:徐皓峰

【由小 说&* 汇_小说下载网''整理(*变态*),版权归作者和出版社所有,本站仅提供预览,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

序一

由李仲轩老先生讲述、徐皓峰先生整理的文章,令海内外许多武术爱好者称赞不绝!从其披露的点滴技术细节看,非形意拳嫡传莫属,非尚云祥先生言传身教不能。平淡之中显真实,读后令人顿觉清爽,是近年来有关心意、形意等历史考证、技术阐述的佳作!

尚云祥先生的情况,以前虽然陆续有文章介绍,但由于缺乏更具体的技术、生活方面的信息,使作为读者的我们,始终对尚云祥先生知之甚少,或仅是感觉神奇。而这种感觉,不仅是对尚先生,就是对形意拳本身以及对形意拳其他早期有贡献的历史人物,形意文化也是如此,而李仲轩先生的回忆,再现了大量客观真实的历史画面,弥补了许多方面的空白。

李仲轩老先生确得到了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先生的真传,并在中国武术人才断层与技术断层的关键时刻,轻描淡写地将之披露,是在两大技术断层中起到了部分钢筋支撑作用。文章面世后,得到广泛好评,尤其在活跃的网络上,得到不同门派的推崇,其影响还波及海外。

李仲轩老先生文章中有许多内容,再现了当时武林风俗,对习艺做人很有启迪。例如:

一、古人守信:

尚先生收徒时为其所立的规矩,真实地反映出前辈们凡事不仅仅考虑到自己,还要为其弟子们着想,对人负责,也对这门艺术的传播负责。这是历史,李老的作法也是与此一脉相承的,实现了对恩师的信用!

二、弘扬国术精神:

诚然如李存义先生所言“形意拳叫国术,就是保家卫国”,我的恩师亦曾道:“心意、形意的真传正传,乃是正、大、光、明。”这不仅仅是指技术上,更是指精气神、胆识、气魄与抱负!津津乐道于一拳一脚,谁胜谁负者,必与真谛相去甚远!

三、体现武术工艺层面:

武术的内容除去拳谱上的理论和指导时的具体要求,实际上,从深层次上分析,还有一大块内容,那是难以表达,难以传播的,但却对学者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作用的中间内容——笔者喻之为“武术工艺层”,这些内容,处于理论与具体要求之间的夹缝中,难以寻求,不易悟到,而李老的文章中却含有许多,实难能可贵,价值连城。

四、提供历史证据:

李老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技术艺术真传等内容,而且为形意有关历史,文化,事件现象及其人物的空白,提供了及时的证据。且提醒我们,以今日之理去判断衡量古人,在历史研究中是不恰当的。

以前,我们看到民国时期出版的武术书中,常有以口令形式编排的教学内容,使人看后产生怀疑:那是国术么?是内行所为么?

李老文中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缘由:那是国难当头时,国术界的热血男儿为早日培养出杀敌之军而作的努力!

历史证据表明,中国抗日部队确以形意门武功训练士兵,如《最新形意刺枪术》一书,印成方便携带的随军小册,这是历史上形意拳大规模运用于“保家卫国”实战中的证据,进而回证了李先生讲述的那段历史真情。

墙倒容易推,天塌最难擎。中华武学经过战乱、抗战战争、文革等,至今已经是青黄不接。技术与学术,文化与历史均出现严重断层,挖掘抢救刻不容缓,在这一时刻,出来为断层接续的人,就是武术界的英雄。

但当李老先生开始倾吐更高层次的形意绝学,令我们了解和分享其中奇妙的时候,却意外辞世,系列文章戛然而止!不能不令读者失声、茫然

今日,以故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挖掘、抢救、宣传之文,已是武术界新颖文风。由此想到,从此开始,各武术人物都应该写传记,以弥补技术著作不方便写出的内容,那将是对历史不同侧面的纪录,将是武林的一大财富!无论对前人、对后代,功德无量!

公元二零零六年十月 胡刚

于加拿大首府渥汰华探微斋

序二

出国以后就让朋友、家人扫描李老在《武魂》杂志上发表的系列文章传过来,不但自己看、给身边的朋友看,还传到法、美、加拿大等国的朋友们那里,他们都为李老的文章所吸引。我们相互传阅,每期不落。感谢《武魂》杂志慧眼识珠!

由于爱好,我经常访问武术类的网站,看到李老的文章在网上好评如潮,还得到其他门派的认同和赞赏,认为其文章全方位勾勒出了传统武术的面貌。比如唐维禄教育徒弟的方式,就让斤斤于门派之争的人感到自身渺小。比如三位老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对桩功的解释,就给人醍醐灌顶之感。

唐、尚虽为李存义一师所传,但路数不同,各有千秋,对于读者而言都是宝贝。唐的传统,尚的简洁,没准哪句话碰对了,就开了窍。唐师、尚师,各有师恩,每一个徒弟都有责任把老师的东西发扬出去。但弟子悟性不同,个性不同,经历不同,所得不同,因而所谈也不同。谈唐师是报师恩,谈尚师也是报师恩。

我每次看到李老的文章都很感动,一气要看两三遍,这里面有技术、有经验、有做人的道理,其立意很高。比如唐维禄教授徒弟,对待同门要示以弱,对待外辱要示以强,让他们不要斤斤计较个人恩怨,要报效国家,不就是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最好阐释吗?

张斌

记于丹麦

序三

李老仲轩少年时由形意拳家河北唐维禄先生启蒙并推荐到北京其师兄尚云祥先生门下为徒。少年仲轩缘遇明师,壮志诚诚,艰辛历练,开花结果,终归正途,然尊师训不收门徒,几十年来远离武林,潜心修行,毕竟是土不没金,瑕不掩瑜,晚年的李老终于敞开心扉,将他的一生所学以讲故事、聊天的形式向大家娓娓道来。

大家从李老通俗朴实的言语中感受到了他那个时代浓郁的武风和艰苦、纯洁、快乐的生活,感受到先贤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及高超的武学造诣,感受到李老尊师重道的赤子之心及高尚的武德修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李老将一生研修的尚派形意拳的许多细节和真谛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后学们,个中滋味请大家细细咀嚼品尝。

我相信李老此书的出版一定会对尚派形意拳的弘扬和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其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毋庸置疑!同时,借此书出版之机,再次向已经离我们而去的李仲轩前辈致以深深的敬意!

尚派形意拳后学:韩瑜

(尚云祥弟子韩伯言先生传人)

2006。9。28序于岱下

李仲轩自传

李仲轩(1915~2004),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弟子,因生于文化世家,青年时代武林名号为“二先生”,34岁退隐,遵守向尚云祥立下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于《武魂》杂志发表系列文章,在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荣辱悲欢事勿追

我的父系在明朝迁到宁河西关,初祖叫李荣,当时宁河还没有建县。旧时以“堂”来称呼人家,我家是“务本堂”,民间说宁河几大户的俏皮话是“酸谈、臭杜、腥于、嘎子廉,外带常不要脸和老实李”,我家就是“老实李”。

我母亲的太爷是王锡鹏,官居总兵,于鸦片战争时期阵亡,浙江定海有纪念他的“三忠堂”。王照(王小航)是我姥爷的弟弟,我叫他“二姥爷”,官居三品,他后来发明了“官话合音字母”(汉语拼音的前身),据说某些地区的海外华人仍在使用。

清末时,天津的教官(市教育局局长)叫李作(字云章)是我家大爷,我父亲叫李逊之,考上天津法政学堂后,自己剪了辫子,被认为是革命党,李作保不住他,因而肄业。他有大学生架子,高不成低不就,整日喝酒,他的朋友说他中了“酒劫”,他的诗文好,但没能成就。

唐维禄是宁河的大武师,他的师傅是李存义①,绰号“单刀李”。刀刃叫天,刀背叫地,刀锷叫君,刀把叫亲,因为刀是张扬的形状,所以刀鞘叫师,接受老师管束之意,刀头三寸的地方才叫刀,人使刀一般用天地,大劈大砍,而李存义的刀法用刀尖。

唐师是个农民,早年练燕青拳,到天津找李存义拜师,李存义不收,唐维禄就说:“那我给您打长工吧。”留在国术馆做了杂役,呆了八九年,结果李存义发现正式学员没练出来他却练出来了,就将唐维禄列为弟子,说:“我的东西你有了,不用再跟着我,可以活你自己去了。”

我仰慕唐师,就把家里的老鼻烟壶、玉碟找出一包,给了唐维禄的大弟子袁斌,他拿着鼻烟壶喜欢得不得了,在大街上溜达时说:“瞧,老李家把箱子底的东西都给我了。”是袁斌将我引荐给唐师的。

唐师有个徒弟叫丁志涛,被称为“津东大侠”。天津东边两个村子争水,即将演变成武斗,丁志涛去了。动手的人过来,他一发劲打得人直愣愣站住,几秒钟都抬不了脚,这是形意的劈拳劲,一掌兜下去,能把人“钉”在地上。

他“钉”了十几个人,就制止了这场武斗,也因此成名。丁志涛有三个妹妹,后来我娶了他二妹丁志兰为妻。

宁河附近的潘庄有李存义师弟张子兰②的传人,叫张鸿庆③。唐师让我多去拜访这位同门师叔,并对张鸿庆说:“我徒弟去找你,你多鼓励。”张鸿庆脑子非常聪明,令我有受益。

他精于赌术,一次作弊时被人捉住了手,说他手里有牌,他说:“你去拿刀,我手里有牌,就把手剁了。”刀拿来,他一张手,牌就没了——可想而知他的手有多快,手快脑子就快。

我行二,大哥是李辕(字捷轩),随唐师习武后,宁河人管我叫“二先生”。有一个人叫李允田,练单刀拐子,对我师弟周锡坤说:“二先生有什么本事,见面我就把他敲了。”

周锡坤就跟他动起手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