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两个学期的两份鉴定可以见证我的良苦用心吧。
  中考分数下来了,480分,连最低档的区重点高中都没戏。所有老师都诧异,所有同学都感到意外,我反而能坦然接受这个事实,而且认为在情理之中,说难听点儿也叫咎由自取,因为这个孩子的不良习惯让我伤透了脑筋。他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缺憾严重制约了他良好的智力条件,我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把他纠正过来,遭遇了我从教近30年很少有的失败。列举一二,您就会相信他得这个分数一点也不冤。
  不良习惯一:上课不听讲。正像他小学同学介绍的那样,“上课闹腾”。小学闹腾了六年,上中学了仍一如既往,老师讲新知识还能听几分钟,只要他听懂了,就开始接话茬、闹笑话,由此还曾激起同学及家长们的公愤。我这个被同事们公认管理学生“招数”最多的班主任也束手无策,学校两位主管校长亲自出马也无济于事。再加上妈妈片面地认为“老师讲得太容易了”,同意孩子“数学课不听老师讲,可以做自己的事”,于是导致孩子在基础知识方面漏洞百出。
  不良习惯二:不爱读书。爸爸妈妈都是知识分子,家里藏书也不少,但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连语文课本都懒得看,作文水平完全不像读初三的学生,语文成绩一直偏差,中考120分满分,他只考了87分,相当于一个中等偏下学生的成绩,大大影响了中考总成绩。
  不良习惯三:考场上从不认真检查。由于他头脑反应确实比较快,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尤其是理科,他做题的时间要比大多数同学少用起码半个小时,如果他能够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对所做答案进行认真的审视和检查,一定能发现问题,使答案更准确、更完善,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他没有这样的好习惯,而是习惯于只要一做完,就把试卷往旁边一推或一扣,东张西望,无所事事,看没人理他就该闹出各种动静来。可是分数一出来准傻眼,他丢的分,错的题往往都是最简单的,大多数同学都不会做错的。

()免费TXT小说下载
  不要再多,就这三种坏习惯,对于学习成绩来说,哪一个都是致命的。显然这个学生中考成绩不理想,是非智力因素作用的结果,是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埋没了他的高智商。他毕竟是我的学生,是我十分喜欢的学生,是我满怀期望的学生,我无意贬低他,谨希望他升入高中后纠正自身的坏习惯,调整自己在意志、情感、品格、态度等各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和发掘智力上的优势,让二者协调发展,完美结合,成才——没问题!
  类似这种智商不低,由于行为习惯不好而影响了学习、影响了成绩,甚至影响了成长与进步的孩子不在少数。如果让班主任扳着手指头数一数,每班也能数出十几个来。老师们经常在感叹某些学生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实际上不都是像上面所说的学生那样,先天的聪明才智被后天养成的坏习惯埋没了呀。真的有些看起来挺聪明的孩子,上学来今天忘记带书,明天忘记带本,没有整理书包、文具的习惯;有的上三年初中没用尺子画过图,嫌麻烦;有的做数学没有中间过程或缺步骤,缺少严谨的学习习惯;有的一个学期下来没有一个完整的作业本,三天一扔,两天一换,不但养成了大手大脚的坏习惯,还以此来逃避认真改错题的好习惯。好习惯难培养,而坏习惯还一学就会,听着音乐写作业,上课咬手指甲,还有近几年在中学生中风糜的“转笔”技巧(上课、写作业甚至考场上,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转笔)等等,家长没有意识到,在不经意间孩子智商上的那点优势也就起不了多大作用了。
  
一 行为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部分(4)
虽然说目前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呼声甚高,但时至今日,只能说我们仍然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有些老师发牢骚说:素质教育是形式,应试教育是实质;素质教育是皮儿,应试教育是馅儿。虽然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但是有中考、高考制约,老师、学生、家长不得不围着成绩转,分数和排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淡出。刚刚结束的中考,分数偏低的学生就有可能因为没有学上而成为社会青年。虽然近几年出了几个中途辍学,或不读大学的少年作家,但那只是特例,就像不能人人都成为陈景润一样。所以今天的家长过分看重分数固然不对,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现实,因此我认为家长目前十分有必要补上这一课:认识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两大决定性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在孩子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而非智力因素中所包含的每一个成分,都是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去逐步培养的。
  看看下面这些格言或者名言,它们道出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勤能补拙
  敢拼才能赢
  信念能开拓胜利之路
  大胜靠德,小胜靠智
  态度决定一切
  这其中的“虚心”与“骄傲”、“勤”、“拼”、“信念”、“德”、“态度”不都是非智力因素所含有的成分吗?
  
二 习惯、性格与命运(1)
要说起今天的家长可是真够累的。先不说在事业上的拼搏,在商场上的竞争,就是在自身的学业上,都四五十岁的人了,也个个不甘落后。在我接触的众多家长中,有着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的人逐年增多,而没有达到这么高层次的家长们,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更高的目标,进修专科的、专科续本的、学英语的、考计算机的、考会计师证的,等等,真的是很不容易。而往往是家长越要强,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吃苦精神、学习效果越不满意。于是我经常听到家长们如出一辙的抱怨:“我都这岁数了还学呢,他怎么就不懂得学呢?”于是为了让孩子能“懂得学”,家长们绞尽脑汁为他们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择校、请家教、上各类辅导班或提高班(我最新调查的数字表明,暑假期间初中生上补习班、提高班或请家教的人数几乎达到了100%)。当然这些都要以家长拼命挣钱,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物质保障。如此这般,家长能不累吗?但我却以为,家长们累固然值得同情,而累了半天不见效果却是可悲的。问题的症结何在?抛开太多的社会因素不说,单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家长们累得不是地方,换句话说,没有抓住家庭教育的要点——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忽视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家长们一味地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急于求成,甚至拔苗助长,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前途与命运。就在我写这段文字的当天(2004年7月24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嘉宾、作家张贤亮在回答主持人朱军提问“为什么能够既成为著名作家,又成为成功商人”时,说了一句话,我当即就找纸笔记录了下来,他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太唯物了。”——这可是一位成功人士的深刻体会啊!
    个案一 疯狂的“神童计划”
  这是《现代家庭报》第1006期《家教》版的一篇自述文章。作者是怀着反省与悔恨的心情写下的。我先摘录文章的一小段,了解一下作者的教子初衷:“1995年,43岁再婚的我有了一个漂亮的儿子。想着自己碌碌无为的一生,我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才。”随后这位父亲就开始实施自己的“育才”计划:襁褓中就给他朗诵诗歌、读英语、念数字,灌输各种知识;3岁时开始教小学课程,每天6点被叫醒,1个小时早读,8点半正式上课,晚上请了一位大学生教英语;同时还将孩子送到少年宫学习书法和绘画。在这期间父子的一段对话令人心酸:
  儿子:“爸爸,一休哥是谁呀,我怎么没学过?”
  父亲:“儿子,我们和其他小朋友不同,他们就知道看电视,他们知道一休哥是谁,但不知道方程式怎么列。”
  儿子:“我想一休哥一定比方程式好玩,那么多小朋友都知道。”
  父亲:“儿子,你长大了就理解爸爸了。”
  这位父亲为了不让其他小朋友影响儿子而尽量避免儿子和小朋友接触。
  就这样,孩子在“炼狱”中过了四年,7岁生日刚过,行为就出现了异常:不会玩儿,发呆的时间越来越长,话越来越少,随后就是撕书,把书撕成碎片……心理医生确定孩子患有心理疾病。这时候这位制定疯狂的“神童计划”的疯狂父亲才发出“我不要神童,我只要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的呐喊。看完这篇文章后,我很替这无辜的孩子忧虑,因为他的父亲绝不仅仅害了他四年,谁能保证他的心理、性格、甚至将来的前途与命运没有埋藏下隐患呢?
    个案二 让我至今还在揪着心的学生
  我所带过的班级在校友录上都有自己的网页。有时间我会上去浏览一下,看看同学们的留言,看看班级相册里面的照片,了解一下分散在四面八方的孩子们的近况,这是我日常生活中的一乐。有一天,在比较早期的一个班级中看到这样一段留言:我是××,我想关老师了,咱们元旦聚一聚,我的手机号码是××××。我的心一下子激动起来,这是一个近10年没有见过面的学生,而且在当时是个名副其实的差生,以致于在写毕业鉴定时我无从下笔,同学们调侃说:“您就给他写上课睡觉不打呼噜吧。”可是今天,他在校友录上留言“想关老师”,对我是一种不小的触动,难道真的应验了许多老师得出的结论:越是上学时学习不好,表现差,挨批评最多的学生,长大后越能想起老师。我立即按他留的手机号给他打了过去,聊了一会儿,他表示会抽时间来看我。在期待他的日子里,我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