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政道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政道风流- 第8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陆政东由此谈起了全省的招商引资工作。

陆政东才谈完高速公路的事情又谈起招商引资,这不禁让很多人深思,这不仅仅是多了一条出海通道和多了一个和发达地区联系的纽带,而是到底哪个发达地区才能真正能够对贝湖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带动作用?

到浦江的高速公路通车之后,这些年贝湖上上下下也是满怀信心,就加强经济联系和长三角进行过交流,也没少想从长三角招商引资,特别是产业转移提出来之后,更想利用这样的机会承接这些地区的一些产业转移。

但很尴尬的是这样的合作是典型的政热经冷,双方的政府还是有这样的意愿,可市场不卖帐,至今没有什么成效,长三角地区在贝湖的投资依然少得可怜。

这里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还是双方经济在互补性上比较欠缺,双方的经济结构兼容性不强,还有一个很重要额原因是产业转移的基本都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企业,而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很大程度上,这些企业是看的市场,而不是看当地政府的脸色。

陆政东在会上谈到,这些民营企业和资本除了成本和资源方面的考虑,更会考虑其他一些相关的配套的东西。

陆政东提出了一个观点,贝湖是有廉价的劳动力,完全有能力承接这样的产业转移,但仅仅是这个还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人把产业转移简单的理解为生产的转移,这是很片面的……”

陆政东强调着,在西部大开发提出来之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问题就提了出来,但贝湖在这方面显然是不够的,主要还是在对产业转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真正成功意义上的产业转移承接,应该是以承接生产环节为基础,同时以引进设计、创意、科技为方向,带动整个产业升级的过程。”

产业转移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产业之间容易在某一地理区位上集中,属地化采购,属地化生产和,属地化销售,也就是不但要能够便利采购,便利生产,还得有相对成熟的市场,或者具备开拓的潜力这样的企业会对此更有兴趣。

这些贝湖都不缺乏,贝湖所在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对人口众多和广袤的中部地区具备市场的辐射性。

但贝湖在很多想要承接的产业上还是比较薄弱,毫不夸张地说,虽然很多产业重心在东部,南部,但是产业资源的重心却在中西部。这也预示着这次产业大转移将会是一次整体产业链的转移,而不仅仅是单一环节的转移。或许在短时期内,这些原料产地还无法建立起配套的软硬件系统,但是都会朝这方面发展,最终形成以产业链中某一环节为基石,从而带动整个产业上下游向某一区域集中,最后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成本上来讲更为节约,这对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而言特别重要,这是产业转移中一个很重要的需求。

在紧跟市场的条件下,承接包含设计、创意和先进科技、工艺的产业各个环节的转移,打造一条完善的产业链,从而带动整个区域产业的二次升级,将是未来趋势所在。

如何在以经济规律为指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同时,寻找出一条符合贝湖客观实际的产业转移承接规划路线,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才能赢得更多的产业转移的机会……

散会之后,下面的人一边三三两两的散去,一边也讨论着。

“听说这些高速公路不准备花财政资金,这根本不敢想象,陆省长办法真是够多,这样一来,贝湖的高速公路网在几年内就基本形成规模,这样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全省来说都是及时雨。新年又是一番新气象啊!”

省里一位厅局的干部笑着对一位地市市长很是感慨的说道。

“是啊,我们市里早就盼着高速公路能够早点修通,说了这么多年了,现在总算是有个准信了。看来这一次应该是能行,我们市里也得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不然到时候真上马了,却卡在我们市里,那就不好说了。”

“是啊,有这样一个真正懂经济的省长,我们的工作也好做多了,还有这承接产业转移,我们市里也是很下了一番功夫,招商引资的工作人员常年驻守在长三角却收效甚微,市里也是苦思不得其解,听陆省长这番话,才知道原来之前完全就是无头苍蝇乱撞,现在才搞清楚了方向,我们贝湖还是南方的东西当道的多,今后不但要向东看,更得向南看。”

虽然陆政东对于贝湖经济总量追上山秦并没当回事,但对于下面的人来讲,却是不这样看,贝湖这么多来一直没实现的事情,甚至在去年年初的时候还看不到这样的迹象,可陆政东却是做到了,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一个奇迹,有了这个基础,下面的人对于陆政东所提出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就更为信服……

第87章风头正劲

陆政东既然敢在大会上宣布高速公路计划,那么资金的落实也就基本上已经有了眉目,当然至于怎么落实,这还是相当保密的,省里也只有极少数几个人知道,毕竟谁也不想这个时候有人横插一腿进来。

陆政东再一次回到了京城,这一次不是他主动回京而是被召回来的——国务院的领导要听取社保基金以及他这个计划的始作俑者的汇报。

陆政东正和社保基金的理事长陈怀义交谈着,全国社保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和其他社会保障需要。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受国务院委托,管理运营全国社保基金。按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

审计署公布的审计公告,社保基金自营指数化投资的标的指数范围较窄,近年投资收益欠佳,也引起了社保基金理事会的重视,这也是双方能够坐到一起的最主要原因。

陈怀义是老资格的原财政部长,深度参与过分税制的改革,和工商税制的改革,这两项改革应当说是中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中最成功的两项。

九三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中关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这标志着困扰理论界很久的关于姓社姓资讨论的正式结束。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掀起了国内风云激荡的经济改革大潮。这一年,国家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成功地扼制了通货膨胀的势头。

但此时的中央财政却十分窘迫,有人干脆将其称为“悬崖边上的中央财政”。这么说并非耸人听闻,回过头看,九三年的中央财政收入只有约一千亿元。没有经济做基础,也就无所谓政治上的权威,贫困的中央财政是十分危险的,财政收入制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那就是——进行工商税制的改革并实行分税制。

在此之前,作为财税改革小组的重要成员,陈怀义全程参与了对财税体制改革的设计,作为在工商税制改革和分税制改革的第一线。

取消产品税、合并国内企业所得税、立法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及以消费税补充增值税几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取消产品税和实行增值税,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完全改变了中国工商税制的面貌,为企业的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从制度上制止了地方政府的减免税行为。

改革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情况非常复杂,高层也不得不亲自出马给地方做工作,有时地方的领导仍然存有疑虑,中央就点名“让陈怀义去解释”。陈怀义凭着娴熟的业务知识、高超的谈判技巧和雄辩的口才,终于说服地方党政领导接受了中央的方案。

不过被提名为财长人选,有境外媒体预测这个曾经干过得罪过很多“地方大佬”的估计会得到历史最低票,出色的政绩使陈怀义赢得了中央领导的欣赏和很多人的信赖,这才是境外媒体预测出错的原因。

在财长任上,由于其在财政政策上的准确把握,对引领全国经济发展迅速走出瓶颈状态,有鉴于积极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陈怀义在财长任上这五年,国家的财政收入逐年上升,由其出任部长时的九千多亿达到了他离任时的两万多亿。曾有人曾评价“这届财政是最辉煌的一届”。

而且陈怀义出生平民,对生活的要求也真的不高,很多人在办公室见到的他,一改电视上西装革履的形象,普通的蓝衬衫,更普通的深蓝色夹克,形象一点儿都不光鲜。

当年已经当了副部长的他家中还没有电话,并且还和别人合用着厨房和卫生间。有一次,分管经济的副总理的秘书晚上有急事找他,查了半天居然查不到他的电话号码,打到值班室才知道他家里根本没有电话,这之后才在宿舍传达室紧急装上。

简朴勤廉,善学习好思考,所以在财政部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又来管理社保基金,实际上是退而不退,这也充分的表明新任的一届国务院领导对其依然很看重,由他提出来,通过基本上是没什么问题的。

陆政东之所以先找上社保基金而不是保险业,主要还是因为和陈怀义有些渊源。

陆政东能够到安新市长的位置上得益于前任总理的力荐,陈怀义能够到财长的位置上同样得益于此,不过这样的一层关系毕竟不能代表什么,但至少有一个坐下来谈一谈的基础,至于能够谈得拢还是都能让双方受益。

两人正说着话,边上有人轻声提醒总理来了,陆政东等人忙站了起来。

同总理一起进来的还有分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