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政道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政道风流- 第4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这次会议在陆政东想来应该用不了多少时间久结束,而且前面三项通过得非常迅速。关键是卡在了第四项——如何解决困难职工和下岗职工安置的问题。

十几年来相继出台的改革大政的政策作用量的负面作用累计到临界线,被迫采取减员增效的政策,今年在全国,企业职工下岗已经进入了高发区,绵西也不能逃脱这个大背景。

马上要过春节了,如何安顿好这一部分人,是市里眼下的一个最重要的工作。

按照陆政东的想法,在解决这部分人能够拿到钱过年的同时,也应该把解决这些困难企业改制的事情提上议事日程。

会议室里烟雾云绕,其实对于他的想法,大家都清楚,但碰到具体的现实问题,市里的某些领导,甚至是市政府的一些领导比如副市长乔风雨,还有些转不过弯来。

不过,陆政东也不怪他们,毕竟企业改制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非常庞杂,既涉及到不少领导的现实利益,又是一个最得罪人的事情,谁也不愿意接上这个烫手的山芋。

“陆市长,我觉得改制的问题,我们可以再更深入地研究探讨一段时间,可以再更大范围地征求一下基层地意见。”

杨忠吉看着手里市体改委、市政研室、市计经委、市工业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搞上来的调研材料,心里也是有些着难,吴金泉和要他务必在政府办公会上坚持应有的立场和底线,不能对陆政东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步妥协。

可他这个分管副市长杨忠吉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对于这样的要求,他很无奈,却又不得不照办,市里谁都知道,他和蒋炳明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他们之间不仅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更有共同地政治利益,在目前这咱时候,杨忠吉明白,只有和蒋炳明更紧地抱成圈,只有跟着吴金泉,才有可能抵御住陆政东所席卷而来的寒流。

可杨忠吉心里明白,就算他有吴金泉支持,蒋炳明的相助,可继续阳奉阴违。那也难成什么大地气候,具体的事情,陆政东完全可以架空他,直接交付下面去办理,目前只不过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罢了,眼下他也只有采取三十六计之一的缓兵之计了。

对于杨忠吉的拖延战术,陆政东一笑而过,他微微翻了翻手中的材料,对列席会议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了再次的肯定。“恩,这份材料弄得相当不错,内容详尽,论证清晰,描述得相当到位。好!”

顿了顿,陆政东又道:“更难能可贵地是,六个部门参与调研的同志,还集思广益,弄出了数个颇有见解的可行性方案。”

陆政东指的是体改委牵头弄出来的《关于绵西市企业改制》的可行性报告。

“改制、下岗工人的问题,某种程序上讲更是个政治问题,稳定问题,搞研究的同志,我看很有大局观,全局观。”

在座的副市长,以及市政府的几位正副秘书长,他们心里都清楚,面前的这些报告,都是底下根据陆政东的授意,一步一步搞出来的,其中,至少绝大多数是陆政东的既定政策。

但明白是一回事情,附和就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有些领导心里,还有这样那样的其他想法。比如,下岗职工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对税财政方面的压力,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带来的压力,省委省政府部分领导对于求稳的认识态度,以及上上下下对国企固有的情感,下岗工人的失落这些都是改制的极大障碍,总而言之,这可是一个非常非常烫手的山芋,即便是和陆政东走得近的也是能避开那就要千方百计的避开,以免惹火上身。

不过,也有不怕邪的,这不市政府唯一民主党派人士、女副市长张启明,就接着陆政东的话,开了口:“发改委做得这份可行性调研,的确非常之好。它点出了我们政府工作眼下必须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很有可能造成很被动的局面。困难企业和职工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家庭两个家庭的问题,它涵盖了城市很多层面,只能直面……”

张启明最后一句话一出,整个会议室地气氛瞬时为之一松。陆政东朝着张启明赞许地一笑,体制内的事情就是这样,有一个表了态,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除了杨忠吉以外,其他与会人员都或多或少,阐述了自身的意见与看法,其实也就是变着法子,赞成了陆政东的决议。

弄到后来,杨忠吉很有些孤立。

陆政东并没有多加难为他,在执行的时间和力度上还是做出了一些让步,当然他这样的让步实际上并不是冲着杨忠吉,而是吴金泉。

说实话,对于市政府这边,陆政东完全能够把控,他本不需要讲这么多,甚至本不需要以如今这种精神面貌去面对,但,别忘记了,在陆政东的头上,还有市委,还有常委会和组织原则。

今天市政府办公会议的精神和内容用不了一天,便会传遍绵西市上上下下,便会传到西河大大小小的省级领导耳中。

陆政东在之前和吴金泉之间已经较量过暗中较量几次,都没有占到便宜,心里肯定是想法良多。

所以他也有必要拿出一个姿态出来,基层做实事的干部很多,但真正让人觉得神情举止异常真诚的,却并没有几个。一句话,他们的所做所为,很少能真正的感动别人。缺乏必要的感染力!

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物,在这方面往往也有所忽略,常常被上级领导认为恃才傲物,盛气凌人,就是这个道理。

他们不能让上级领导感觉到他们的真诚,他们不能以他们的行为才学感染上级领导。反而遭受上级领导的怀疑和猜测,认为他们是在表功,认为他们可能会威胁到自身的官位。所以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在微露锋芒的同时,还得让人觉得真诚,还得在优势情况下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至少表面上得让人这么觉得如此。

第70章庞杂(二)

从会议室出来,下楼的时候,趁没人注意,杨忠吉快步赶上了张启明。

“张市长,张市长,别走的这么快呀。”

“哦,是杨市长啊。”

张启明微微一笑,放慢了脚步,问道,“杨市长,有什么事吗?”

“其实也没什么,只是想和张市长多交流交流。”

杨忠吉也似笑非笑地看着张启明。

“那去我办公室还是去你办公室?”

张启明看了一眼杨忠吉,他作为新补选上来的副市长,在副市长中资历最浅,加上又不是党员,看样子杨忠吉是半夜吃柿子,照着软的捏,但张启明表现的很坦然。

张启明这般态度反倒弄的杨忠吉很不好意思,微微一摆手道:“咱们别走别边就成。”

“也好,有些工作上的事,我也正好向杨市长您请教一番呢。”

两个人就这么看似胡拉乱扯地谈了半个多小时,临了,杨忠吉还专门把张启明送到了办公大楼地正门口。

张启明从市政府大楼出来,坐上车从后视镜里,望着杨忠吉仍旧伫立在那儿的身影。张启明不禁想笑,感情直到现在,杨忠吉还没想通,先前在办公会上她一个新晋副市长为何要附和陆政东。

自陆政东空降绵西以后,这绵西市就变天了。吴金泉是个谨慎有余之人,凡事总想玩平衡,蒋炳明是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凡事都想谋而后定,而陆政东呢,身上更多了几分年轻人特有的冲劲,别人不敢干的,怕负责任的,而陆政东敢,陆政东敢于这么做,显然是有实力和底气作为支撑,后台肯定也硬,跟着这样的人,容易惹麻烦,却也极易出政绩。

自己这个党外人士,究竟能干到哪一步,关键还是要看,是不是能够跟对了人。

至于蒋炳明和杨忠吉,自己也大可不必畏惧,他们手上那点破事儿。市里上上下下又有几个不清楚,不过是没人提罢了。自己和旁人不一样,在绵西能真正决定自己命运地。只有两人,吴金泉、陆政东,甚至在严格意义上讲,只有一个人,或许就是陆政东,因为他是非党人士,而且吴金泉的前景实在不让人看好,而且即使看好,吴金泉恐怕也只有这一届任满的命。

陆政东倒没有张启明想象的那么那么洒脱,此时正和市委书记吴金泉一起吃饭,在这个市长办公会议前,陆政东曾专门与吴金泉交了一次沟通,也是在那时候,两人定下了今天这餐便饭。

陆政东这么做,也是经过了深入的思考的,怎么说呢,在浦江考察的那段时间里,陆政东始终在思考,他对于绵西市经济发展步子是不是迈得过大了一些。毕竟,市里的基础条件摆在那里,这样的步伐相应的其他部分是否能跟得上,是否能承受得住。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他在绵西的所作所为无可避免的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某种程序上讲,自始至终,他更多的是顾虑那种大利益阶层,大利益团体的继得利益,对于本土的中小既得利益阶层,或者称之为本土利益阶层的利益,他考虑得并不周全。

而困难企业的改制,这无疑又会触及到城市底层弱势群体的既得利益,如果不进行一步步的化解,累积到最后,那就是一个炸弹,如果全面爆发,即使不会把他炸得粉身碎骨,至少也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这次的思考也让陆政东收获良多,让他清楚的认识到,由于他的特殊经历,一贯以来,他都是以一种俯视的角度来看到绵西的这些同僚,包括吴金泉在内。

这实际上不是一件好事,官场就是一个瞬息变化的地方,有着很多很多的不确定性,这样的不确定性会演绎出不同的情态,即便是他能够了解整个国家的发展大势,但毕竟这样具体下面的事情,不同的情态必须要不同的方式进行应对,他这样似乎一切都在掌握的想法是一个很危险的想法。陆政东觉得这样有时间闲暇下来进行反思和总结,对于自己今后从政道路应该会有深刻的影响。

而且在这之前的几次明争暗斗中,他都力压吴金泉一头,恐怕吴金泉心里也是极有想法的。

过犹不及,所以在这个时候做出一定的缓和也是有必要的。所以这一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