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政道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政道风流- 第3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地方学校是最好的建筑这也说明一个问题,至少是关注教育。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陆政东笑着点点头,心道,过不了几年,党政机关的大楼就会成为大地最宏大最好的建筑了。

在教学楼前看了一番,陈省长就被老房子墙上的一块黑板吸引住了。陆政东也就介绍道:“这是岭东村小学原来的房屋,岭东村原来没有办公的地方,平常人少的时候就在村支书家碰头,要开个会之类的就在这学校里。很多通知布告就张贴在这里了。”

“村务公开栏?”

贴着村集体开支情况、计划生育情况以及一些宣传的东西,村务公开的黑板旁边石头上镌刻着提留统筹的具体名目和需要公开的村政务财务项目,项目很具体,有乡统筹的收缴方法,村提留的收缴及使用;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宅基地的使用方案等等内容。下面的落款是九一年,陈省长饶有兴致的看着,问道:“这个很有些意思啊,这是你当年在乡里制定的?”

陆政东点点头:

“当时我接手分管乡财政的副乡长,由于存在一些乱收费和搭车收费以及摊派,还有村里的账务不清,干群关系一度很紧张,征收提留统筹的工作难度也非常大。于是就想到了这个,上面列举的提留统筹项目都是中央和省里明文规定的,拿得出红头文件的,除此之外的一律不交,这样老百姓心里就有了底……”陈省长点点头,一边仔细的看着村务公开,一边问道:“搞村务公开恐怕要比公布提留统筹难度大一些吧?”

陆政东笑了笑道:

“这个确确实实是有些阻力,不过通过做工作,下面村干部还是很理解,实际上当初村务公开搞起来难度比提留统筹小,山和原来都是穷村,村财务公开把村集体的收入很少,简单一理就清楚了,政务这一块要相对复杂一些……而要真正做到按照文件收取提留统筹,首先乡财政得要有钱,不然很有可能后果就是乡里揭不开锅,干部职工、教师等吃财政饭的人都发不出工资。不过,村务公开搞起来容易,坚持和要言之有物,这不容易……”

陆政东对对村务公开很有感情,也相当看重,这是一项制度建设,做好了,完全可以在全省乃至全国提前推开,所以在介绍的时候也就更为详细一些。

陈省长一听点点头,似乎陷入了思考之中,好一会才道:然后又思考着,好一会才道:

“你说的这个村务公开虽然是简单一理,但是意义却不小,原来村财务稀里糊涂的,老百姓不明白钱是怎么花的,其他涉及到村民利益的事情村民都不知道真实情况,老百姓自然是有意见,公开了透明了,老百姓的心气也就顺了。”

陆政东点点头道:

“陈省长是一语中的,老百姓的心气顺了,很多事情就好办,后来修这条路的时候,老百姓都很支持和踊跃,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修成了。”

陈省长点点头:

“是啊,基层工作并不简单,其实也是千头万绪,直接面对群众,必须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陈省长一边说着一边继续看着公示栏中的内容,看了一会,觉得不对,问道:“怎么没有生活费,难道上面的人下到村里来不吃饭?”

陆政东一听陈省长问就道:

“肯定是要吃饭的,为这事下面各村的村干部是意见非常大,山和当时很多村集体没收入,当时下到乡里基本上都是村干部家安排生活,人多的时候,乡里还是会付钱的,人少也就算了。不过,就是这样乡里的生活补贴也就是写在账上,许久都兑不了现,村干部该拿的那点补贴也因为提留统筹收不齐也难以拿到手,结果是一年村干部当下来,反而要倒贴不少钱,搞得村里的干部怨声载道,根本就没心思开展工作,甚至有的听说有干部下村就躲了,所以后来乡里就考虑,乡里的干部下村就先给乡里申请,生活补贴由乡里按标准统一支付给提供吃饭的人家,一个季度结清一次。”

陈省长点点头:

“恩,这不错,村里的干部也都是农民,家里的条件肯定也不怎么样,却被吃大户,肯定是受不了的……”

说着又对在一边认真做着记录的秘书杨再兴道:“这一条也记录下来,这些东西对农村工作很有意义,回去要组织人员好好调查研究一下,完善一下,广泛的征求一下意见,看看能不能在全省推广。”

看完岭东村小,一行人上车很快就到了沙林村,罗金明、林大武等人早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只等客人一到,热菜就下锅开炒,此时都在门口翘首期盼了。

坐在车上的陈省长眼尖,看见罗金明穿着比较讲究,以为是县里的干部,便对陆政东道:“政东,你除了通知村干部,还通知了县里干部?”

陆政东忙道:

“不是县里的干部,就是我们刚刚路过的工艺品厂的厂长罗金明。”

陈省长点点头,这才下了车,和罗金明以及林大武等村里的领导热情握手,罗金明和林大武知道肯定来的是大领导,但没有想到是堂堂的省长,省长就活生生的出现在他们面前,出现在这样偏远的小山村,到他们家做客,这是他们一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都显得有些拘谨。

大家握了手,林大武想请陈省长到屋里坐,陈省长摆摆手,打量着林大武家的漂亮小楼道:“你这楼修得不错,按你的说法,靠你村支书那点补助,吃饭应该修不起这幢楼”

林大武也不隐瞒,道:“我家小子在工艺品厂上班,有点收入,我呢,会点篾匠活,家里又种了些烟叶,栽了些果树,勉强过日子……”

林大武道:“在山和乡,像我们这样的小洋房走到处都有,我家就算一般……”

陈省长道:“勉强过日子?这话太谦虚了,我看你这小洋房很不错……”

陆政东介绍道:

“林支书是全山和乡手艺最好的篾匠,一年就是卖竹席收入也很不错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也有不少人靠这个增加了不少收入。”

陈省长点点头,看了看周围郁郁葱葱的竹林点点头:“这确实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好项目。”

陈省长细细的询问了一番篾匠的事情之后,又问道:“村里种果树的人家多不多?种果树收入怎么样?”

陈省长一路走过来,也发现岭东沙林等山上面的村自然条件不如山下的,对于这些项目很感兴趣。

林大武见陈省长挺和气的,也逐渐放开了,道:“村里人种果树的不少,不过像我这样把地里都用来种植果树的不多,大多是利用田间地头和屋前屋后的荒山荒地种植一些,反正公路通了也方便,乡里有个果脯厂,到季节他们就下来收购,不愁销路,总能增加些收入,这路通了,确实想干什么都很方便……”

陈省长点点头,又问起罗金明工艺品厂的事情。

一行人在外面摆谈了一会,饭菜就好了,陆政东、周兴国去厨房看了一圈,尝了尝觉得没问题,就让上菜。

浓香的红苕粉做的滑肉、清香的蒜苗炒肉、还有腊味十足的麂子肉的等农家菜陆续上了桌子。这些菜的做法很原始,但是味道纯正,陈省长兴致很高,大家吃得不亦乐乎。

吃完饭,陈省长也不休息,就坐在林大武的小楼前,问起了工艺品厂的情况,说起工艺品厂,就不可避免的要说道陆政东,说道桂云寺“开光”的事情,陈省长听完也不禁哈哈大笑:“哎呀,这些外商啊、港商啊,一个个都是聪明绝顶的,你们能够从港商手里赚回来将近两百万,这真是了不起。”

林大武也笑道:

“是啊,就我们乡里工艺品厂,还能赚外汇?当时我们都不相信,不过,很快乡里欠我们这些村干部的钱都发了下来,又说乡里出钱,大家出工马上修路,大家就不得不信了,原来大家觉得陆乡长太年轻,恐怕不大靠谱,陆乡长来动员我们的时候,大家都很怀疑。可这件事让大家都信服了,修路肯定没赚几百万钱回来难,所以大家都很踊跃的跟着修路,结果这路也修成了……”

大家一边谈着一边起身,到村里其他人家去看了看,陈省长看到还有人住在茅草屋,不由问道:“我一路过来,感觉山和乡挺富裕的,怎么会还有茅草屋?”

“现在这个政策,吃饱饭没有问题,可是要能有些存款也不是那么容易,现在还住在茅草房的有几种情况,一种缺失家里没有劳动力,没有人外出打工,还有一个就是因病致贫,还有就是好吃懒做的,就像这家,两弟兄大的都十八九了,小的已经十六七岁,虽然父母不在了,随便做点什么,出去打打工,也能盖几间瓦房,可两弟兄出去打工嫌李家太远,怕不习惯,在家务农又嫌苦,懒得烧蛇吃,还要靠吃救济,我们村干部还有他家的亲戚都劝过他们,可这两弟兄就不听。”

在村里看望了一些群众,慰问了村里的一些老党员和老革命之后,一行人就到了村后的山上。

“这里风景很不错啊。”

现在是春回大地,春花初放,枝挂新芽,一片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无比。

陆政东心里则是另有感触,以前的沙林村其实也是如此,但是由于没通路,山和乡里的老百姓居民普遍贫穷,典型的穷山恶水,而现在和几年前已经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忆起往昔在山和乡的点点滴滴,也有些恍然如梦之感。

陈省长说着又道:

“省里其他比山和乡富裕的偏远乡镇也不少,但多数都是靠资源支撑,有资源,就财源滚滚,但急功近利,很多地方的环境都被破坏得相当严重,有的地方甚至连生存环境都恶化。山和乡的这些东西搞得很实在,既发展经济,也要保持青山绿水……”

陆政东点点头:

“从基层干部来讲,帮助他们发家致富是基层干部最直接的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