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明朝三百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明朝三百年-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成功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圆满解决赵王朱高燧危机和安南问题,除了朱瞻基本身的因素外,还与他所重用的贤臣有很大的关系。在他周围有一批著名的大臣,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

当然,作为守成之君,朱瞻基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而注意体恤民情,爱惜民力,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尤其重视农业,力劝农桑,鼓励垦荒。因此,在他统治期间,百姓安居乐业,生产生活得到保障,商品生产程度提高,手工业得到发展,商路增辟,国内外贸易有所发展,农民起义也很少,社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时称“宇内富庶,赋入盈羡”,是明王朝财力最雄厚的时期,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间的极盛时期,出现了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谷应泰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这样的评论是有一定道理的。朱瞻基有一句名言,叫做“清心乃省事,省事可省官”,应该说这也是他为政治国的指导思想。

明宣宗绘《武侯高卧图》英年早逝作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幼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使他能吟诗作赋,擅长书法绘画。他登基后经常在春秋时节,与诸儒臣登临万寿山,泛舟太液池,于良辰美景中赋诗唱和。他的诗内容侧重于重农、求贤,表达了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治国理念。他的绘画则以山水、花鸟见长,他所绘的《戏猿图》、《花下狸奴图》手法细腻,颇见功底,有《瓜鼠图轴》等流传于世。

尽管朱瞻基涉猎广泛,睿智过人,但作为一国之君,在历史上也有一些为后世所不齿的事情。朱瞻基的正宫皇后胡氏,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后,但身体病弱,未能生育,故受到冷落。朱瞻基更喜欢贵妃孙氏,孙氏十岁时,经朱瞻基母亲张太后等人向明成祖朱棣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成为以后他择配的人选。孙氏虽出身低下,但面貌姣好,聪明伶俐,虽亦无子,然而深得朱瞻基的宠爱。

明宣宗绘《瓜鼠图》朱瞻基一直不喜欢胡皇后,想更立孙贵妃为皇后,只是胡皇后贤明,没有什么过错,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据说孙贵妃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柱的计策,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身孕,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自己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由于当时孙贵妃深得朱瞻基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自己身边,并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朱瞻基,自己也装出一副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贵妃的亲生儿子,即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

孙贵妃“生”皇子朱祁镇,使朱瞻基更立皇后的想法更加强烈。在朱祁镇出生后不久,就有大臣上表请求立他为皇太子。胡皇后很贤惠通达,主动表示应早立皇太子。其实,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后亲生的儿子才是最佳人选。此时虽然胡皇后没有子嗣,但毕竟年轻,或许日后会有皇子。因此立朱祁镇为皇太子,明显有些操之过急。孙贵妃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假意推辞,说等皇后身体恢复后定会有儿子,自己的儿子不敢先于皇后之子成为太子,然而朱瞻基却不愿意等。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朱瞻基册立尚不满三个月的朱祁镇为皇太子,是明代册立太子时年龄最小的。三月,又发布敕书,废胡皇后,立孙贵妃为皇后。对于胡皇后无故被废,时人听说后都很不理解,议论纷纷,非常同情胡皇后。几年后,朱瞻基也颇生悔意,曾说过“此朕少年事”,算是自我解嘲吧。

《明宣宗行乐图》(局部)

除了这件事外,朱瞻基还有一个很值得一提的问题。这位年轻的天子有一种很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斗蟋蟀。因为这种缘故,斗蟋蟀在全国风行起来,蟋蟀的价格扶摇直上。朱瞻基对斗蟋蟀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位之后,他经常派宦官选取上好的蟋蟀。后来他觉得北京的蟋蟀不好,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他,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弄得鸡犬不宁。朱瞻基也因此被百姓们称为“促织天子”、“促织皇帝”。

也许是忙于歌舞升平,声色享乐,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染上不明之症。病危之时命左右起草遗诏,由太子继位,所有军国大事均须禀告太后方能决定。不久死于乾德宫,终年三十八岁,可谓英年早逝。朱瞻基死后,被谥为孝章皇帝,庙号宣宗。

两登帝位称传奇 曲折人生谁与知(1)

两登帝位称传奇曲折人生谁与知——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像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是明朝历史上的第六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曾两度登上帝位,共在位22年。朱祁镇在位期间是明朝历史上由强而弱的转折点,大明帝国正从繁荣走向衰落。朱祁镇虽然和他父亲朱瞻基一样,也是英年早逝,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令人慨叹。

身世之谜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其父朱瞻基结婚10年没有子嗣,对这个姗姗来迟的儿子自然十分疼爱,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初三给他赐名朱祁镇,同时又赐玺书,寄予厚望。三天后,出生仅仅两个多月的朱祁镇又被册立为皇太子,成为明朝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皇储。

命运似乎格外垂青朱祁镇,在父亲朱瞻基驾崩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顺利登上了万人瞩目的皇位,开始君临天下。看起来,朱祁镇的人生似乎真的很幸运。但是,他幼年丧父,不能不说是人生一大不幸。这些对他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真正不幸的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竟然连自己的身世都没能搞清楚,因为他始终不知道谁是自己真正的生身母亲。

关于朱祁镇的生身母亲是谁,史学家们向来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他父亲朱瞻基的贵妃孙氏(即孝恭皇后)。据《明书》和《明实录》中记载,孙贵妃“宣德二年十一月,生英宗皇帝”。孙贵妃,永城县(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孙忠女。十岁时,经彭城伯夫人、朱瞻基母亲张太后向朱棣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永乐十五年(1417年),册封为皇太孙嫔。朱瞻基即位后,册立孙氏为贵妃。朱祁镇的出生并被立为太子,成为孙氏争夺皇后之位的最重要的砝码。后来张太后和诸大臣同意朱瞻基废掉胡皇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应是母以子贵。

也有人认为朱祁镇是宫女所生。据《明史稿》记载,孙氏“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于是眷宠日重”。查继佐的《罪惟录》和《明史》也赞同这种说法:孙贵妃“宠冠后宫,宫人有子,贵妃子之”。更有甚者,有人认为,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既不是孙贵妃,也不是宫女,恐怕另有他人。《明史·孝恭皇后传》就记载说:“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

不管朱祁镇是孙氏所生还是宫女或他人所生,对他父亲朱瞻基来说,只要是自己的骨肉,所谓“龙脉”即可。由此可以看出,朱祁镇的身世方面有很大的悲剧性,预示着他的一生也可能跌宕起伏,历尽人世间的沧桑。

两登帝位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朱瞻基逝世,遗诏命皇太子朱祁镇继位。七天后,九岁的朱祁镇第一次登上皇位,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活,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小皇帝。

朱祁镇继位初期,由皇太后和仁宣朝重臣“三杨”等人辅政,国家比较安定,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逻辑,朱祁镇可能会像先辈一样,做个守成之君、太平天子,但在他亲政之后几年内,却发生了一件对明朝历史影响极大、并改变了他本人命运的事件,即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当时漠北元朝余部(即北元)势力之一瓦剌部落在首领也先策划下,以明朝赏赐减少为名,发动战争。朱祁镇年少气盛,想御驾亲征,他所宠信的太监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朱祁镇亲征。由于当时明朝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他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他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始亲征。结果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以东20里处),明军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城门土木堡事变后,朱祁镇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而此时在朝廷内部,因朱祁镇被俘,一时国中无主,人心不安。面临瓦剌对京城威胁的情况,在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的拥立下,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上皇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立他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第二年改年号为“景泰”。

朱祁镇被俘后,也先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朱祁镇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朱祁镇。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朱祁镇得以保全性命。朱祁钰登上皇位后,私心很重,不愿再让出帝位,特发诏谕,不许朝廷上下私自与也先联系。这样一来,也先想靠朱祁镇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也先气急败坏地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北京。但此时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准备,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给也先军队以沉重的打击。

与明朝的战争不仅使也先损兵折将,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赏赐以及与明朝交易的机会。当时的瓦剌是一个游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来自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