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明朝三百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明朝三百年-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胡氏无过被废,虽然有张太后的极力阻拦,但终于还是无法挽救。后来的史家对宣宗无故废后这件事提出了很多的批评。

明代女子服饰宣德十年,宣宗驾崩。张太后白发人送黑发人,沉浸在丧子的巨大悲痛当中,整天精神恍惚,滴水不进。而这时应当继位的英宗才九岁,宫中谣言四起,一说:“年幼的英宗会继位,但张太后会临朝听政。”一说:“英宗太年幼了,张太后将召外地的藩王来入继大统。”群臣不知是真是假,人心思乱,有的大臣已经在考虑怎么去拥立新皇帝,好立下定策奇功。张太后眼见局势日益混乱,人心浮动,只好强抑悲痛,出面宣召诸位大臣来到乾清宫,把年幼的孙子放在皇帝的宝座上,对群臣说:“这就是你们以后的新天子,你们以后要好好辅佐。”众大臣高呼万岁。这样英宗才顺利即位,而张氏也成了太皇太后。

因为英宗年幼,不能理政,大臣们一再上书,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说:“先帝选了这么多的肱股大臣,就是为了让众位卿家来辅佐朝政。现在皇帝年幼,你们更应该用心辅佐,不要懈怠。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能垂帘听政呢?不要因此而坏了祖宗的家法。”张太后始终不愿意听政,而是一意重用“三杨”等这班老臣,只有遇上重大难决的事,张太后才出面指示。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当时的内阁大臣,相当于宰相。他们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太皇太后对他们非常倚重,言听必从。

而对于自己的娘家人,张太后要求严格。张家此时已今非昔比。她的一个哥哥如今掌管着五军右哨军马,手握重兵;另一个哥哥曾经掌管过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是明朝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年幼的英宗登基后,她把她的兄弟叫到面前来,叫他们以后做人一定要自敛,不能干预朝政。当时杨士奇上书请求重用张太后那个已经赋闲的哥哥,张太后总是不许。有了张太后的全力维持,在英宗的早期,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繁荣昌盛。

仁宗张皇后(2)

当时英宗十分宠信王振,王振也知道三杨是前朝重臣,威望卓著,又有张太后撑腰,自己无法动摇三杨辅政的地位,因此表面上对张太后和三杨毕恭毕敬,时常装出一副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样子。一次,英宗与小内侍在击球玩耍,王振看到三杨也在旁边,便装出十分痛心疾首的样子,对皇帝说:“陛下是万民之主,现在却耽于逸乐、玩物丧志,这使江山社稷怎么办?”三杨看了,对王振大加赞赏。其实王振表面上对三杨事事顺从、百般讨好,但暗地里却时常劝导英宗对待臣下要用重典,不能过分倚重这帮老臣,还劝皇帝不用开“经筵”。明代女子饰物“经筵”是翰林院专门为皇帝开设的,用来教皇帝读书写字和治国之道的课程。三杨被王振蒙蔽,而同样深处内宫的张太后却对王振逐渐干预朝政早已有耳闻。一天,她召见皇帝和诸位大臣,英宗侍立在左边,而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尚书胡焕五位大臣侍立在右边。还命令身旁的宫女装上戎装,守卫在一旁。接着,又叫人去传唤王振,喝令王振跪在地上。太皇太后指着诸位大臣,对英宗说:“这五位老臣,是几朝元老,是先皇特地挑选出来辅佐你的,国家大事你要事事咨询他们,要听从他们的谏告,不能一意孤行。”又声色俱厉地对跪在地上的王振说:“太祖时就定下家法,宦官不能干预朝政,违反者定斩不饶。你这畜生竟然敢乱祖宗的家法,我绝对不能饶你。”说完,侍立一边的宫女,刀剑齐下,就要把王振斩于阶下。王振已经吓得面无土色,整个人瘫倒在地上。英宗一见自己最亲信的太监就要被祖母斩杀,也吓得要命,跪在地上恸哭。而五位大臣平时被王振蒙蔽,还没发现王振的狼子野心,也一齐跪下为王振求情。太皇太后一见如此,怒气稍息,说:“皇帝还年幼,不懂得宦官祸国殃民的道理。这一次看在诸位老臣的面上,就暂且放过他吧。”但张太后对王振还是不放心,每隔几天便派人去内阁察看,看王振有没有擅权乱政。故张太后在世时,王振始终规规矩矩,不敢猖狂。

正统七年张太后病重,不久过世。病危时,还召见杨士奇、杨溥,询问国家现在还有什么大事要办,她知道英宗不懂事,想趁自己还在的时候,把该办的事先办了。杨士奇接连上书指出国家急需办而还未办的事情。可惜,杨士奇第三封奏疏还没上,张太后便病逝了。由于失去张太后的钳制,几位重臣又死的死,辞职的辞职,王振肆无忌惮,开始擅权,朝臣中附和自己的便大加提拔,反对自己的一律排挤,搞得整个朝廷乌烟瘴气,他还把明太祖挂在宫内的那块“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牌给摘了下来。正统十四年,他怂恿皇帝亲征瓦剌,由于准备仓促,而王振又越俎代庖,干预军队的指挥,导致明军最终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亦妻亦母万贵妃

万贵妃像明英宗被瓦剌所掳后,举朝震惊。皇宫里更是人心惶惶,孙太后(宣宗时的孙皇后)和英宗皇后钱氏马上搜罗宫中的金银珠宝,满满地装驮了八匹马,派太监运送给瓦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瓦剌好不容易掳获英宗,以为奇货可居,当然不肯。天不可一日无君,赎不回英宗,而此时英宗的长子朱见深才两岁。国家这时面临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没有一个年长的君主实在难以应付这次灾难。因此孙太后便立英宗的弟弟为皇帝,也就是景帝,而朱见深则被立为皇太子。景帝当然希望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侄子朱见深。在景泰三年,朱见深被废为沂王。后来明英宗又重新夺回皇位,朱见深才被复立为皇太子,朱见深得到储君之位可以说是经历了颇多的磨难。在这重重的磨难中,朱见深的身边一直有一个宫女陪伴着,这就是后来的万贵妃。

万氏是山东诸城人,四岁的时候便已经入宫,原本是孙太后身边的宫女。她面目清秀,又聪明伶俐,是孙太后的心腹,经常随侍左右。此时皇太子太小,孙太后便让万氏去照顾他。可能与小时候的遭遇有关,宪宗生性懦弱,什么事都很依赖万氏。传说,万氏在宪宗身边,经常是戎装打扮,宪宗十分喜欢。可能过早地经历政治上的险恶,给宪宗心上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宪宗始终有一种不安全感。因此他觉得有锦衣卫、东厂这两个特务机构还不足够,又增设了西厂,来刺探情报。而万氏的戎装打扮也可能会给宪宗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宪宗又有点口吃,不喜欢见生人。但是皇帝要上“经筵”,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懦弱的他当然不敢违反。每次上课,他坐在位子上,任凭翰林院的讲官怎么问难,他总是一言不发,好像在听,又好像没在听,讲官对此毫无办法。下课之后,按例皇帝要留讲官们吃饭的,以示尊师之意。这次皇帝总是要开口,宪宗就只讲一句:“先生吃酒饭!”就让太监们示意讲明刺绣芙蓉鸳鸯图官退下。宪宗的这些心理,从小照顾宪宗长大的万贵妃当然知道,这也是万氏以后虽年老色衰,但却始终受宠的原因。宪宗待万贵妃也与别人不同,叫她“万侍长”。在宪宗那里,万贵妃扮演的是亦妻亦母的角色。

宪宗朱见深十六岁即位,万氏已经是三十五岁了,半老的她依然风情不减,而且更加懂得迎合帝意。宪宗几次想立万氏为皇后,但阻力太大,因为举国上下不会同意一个大皇帝十九岁的随侍宫女来母仪天下。后来万氏只是得了一个贵妃的封号,可在皇帝的心中,万氏的地位与皇后是一般无二的。万氏平日也仗着皇帝的宠爱,横行后宫,不把皇后放在眼里。吴皇后愤愤不平,一次抓着万氏的过错,令宫妇杖责万氏。万氏何曾受过这样的罪,马上到宪宗面前哭诉,宪宗龙颜大怒,马上把刚立为皇后的吴氏废掉,改立王氏为后。由于有前车之鉴,王皇后谨小慎微,处处对万氏宽容退让,万氏成了后宫实际的主人。

万氏并不满足,她一直希望自己能为皇帝生下皇长子。像宣宗时的孙贵妃一样,如果儿子能被立为皇太子,自己母以子贵,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皇后。因此万氏整天缠着宪宗,尽量不让他到别的嫔妃那儿去。功夫不负苦有心人,在成化二年正月,万氏为宪宗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宪宗欣喜若狂,万氏晋封为贵妃就是在这时,只要再进一步,只要自己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子,自己就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后了。可惜,这个孩子出生不久便夭折了。更糟糕的是,万氏从此丧失了再生育的能力。万氏把满腔的怨恨撒向其他的嫔妃,她仍然抱着一线希望,希望自己以后还生个一子半女的,好来圆她的皇后梦,因此她不许其他嫔妃比她早生下儿子。从此以后,后宫中那些被宪宗临幸过并且因此而怀孕的嫔妃们都遭了殃,她们所怀的孩子都会被万氏强行打掉。后宫听到“怀孕”这个词,人人色变。而朝廷的大臣们看到皇帝即位多年,仍然没有子嗣,以为是皇帝太专宠万氏的缘故,纷纷上书劝告皇帝要广施恩泽,博爱后宫,不能专宠一人。后来,宪宗偶然临幸纪氏,使纪氏怀孕生子,宫人冒险将皇子养大后送至宪宗跟前,让宪宗喜出望外。由此宪宗知道了万氏以前的种种恶行,但从小养成的依赖使他仍然对万氏宠爱有加。

万氏看到皇长子已经降生,而自己做皇后是无望了,便放松了对其他嫔妃的控制。自此宫中喜讯频传,宪宗的儿女接连诞生。

成化二十三年,已经五十八岁的万贵妃一次怒打宫女,因身体肥胖,一口气闭了过去,从此再没醒来。宪宗为此茶饭不思,辍朝七日。从此郁郁寡欢,经常长吁短叹:“万侍长去了,我还能呆多久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